【 端午忆事 】岁月里的粽香与温情

野山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来了,它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开启了我记忆深处那扇浸满浓郁乡情的大门。童年时家乡赤水河过端午的温馨场景,如同老电影般,一帧一帧在脑海中缓缓回放,每一个画面都饱含着岁月的温度与深情。</p><p class="ql-block"> 端午前一天的傍晚,整条街仿佛被无形的约定所牵引,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包粽子的忙碌与喜悦之中。在压面房忙了一天的母亲不顾疲惫,也将浸泡了四个多小时的糯米,倾倒在竹木方桌上的簸箕里,颗颗糯米圆润饱满,泛着柔和的光泽。随后,她又把白天我们从河里洗净、煮过几分钟的粽叶,从锅中捞出,整齐地摊放在一旁。粽叶翠绿,散发着清新的香气,整个屋子都弥漫着端午特有的气息。准备工作就绪,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开始包粽子。</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孩子,兴致勃勃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先取两片粽叶,轻轻叠放,灵巧地卷成漏斗状,再小心翼翼地填入糯米,接着用筷子将米粒杵紧、压实,最后盖上粽叶,仔细地包裹成规整的三角形,用棕叶子紧紧捆扎。在欢声笑语中,不多时,许多个形态各异的粽子便像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在桌上,仿佛在等待一场盛大的节日庆典。</p><p class="ql-block"> 包完粽子,接下来便是煮粽子的环节。母亲耐心地告诉我们,煮粽子要冷水下锅,加入少许食用碱,这样煮出的粽子会更加软糯香甜。待水烧开后,转小火慢煮两个多钟头,煮好后还不能急着出锅,需再焖上一个小时,让粽子充分吸收汤汁的味道。母亲的话语里,满是对传统美食制作的讲究,也饱含着对家人满满的爱意。</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住在上房的江家婆婆包的粽子小巧玲珑,像一个个精致的艺术品。而房东叶二奶总是格外心灵手巧,包完粽子后,还会制作香包,说是给娃娃些戴上,以防蚊虫叮咬。她找来从缝纫社收集的边角布料,精心缝制成小巧可爱的粽子形状,填入少量棉花,再用漏斗小心翼翼地装入艾叶、石菖蒲、薄荷等香料。最后仔细缝合,添加挂绳。每当看到孙女们戴着香包,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喜悦的神情时,叶二奶的脸上也会堆满慈祥的笑容,那笑容温暖而亲切,如同一缕暖阳,照亮了整个端午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  走在赤水河街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节日的氛围浓郁得仿佛要溢出来。小伙伴们都积极参与到包粽子的活动中,素兰姨妈、陈二爹、王幺嬸、会生的妈、伍婆婆等长辈们,耐心地指导着孩子们,手把手地传授包粽子的技巧。街道上,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那声音里满是节日的欢乐与邻里间的和睦。</p><p class="ql-block"> 其实,比起品尝粽子的美味,包粽子的过程更让人感到温暖。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忙碌,一边说笑,亲情在这一刻愈发浓厚,节日的氛围感也在这欢声笑语中达到了顶点。</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清晨,来自赤水河的清风越过屋檐穿过窗户吹进屋内,带来了新一天的希望。各家各户都在门边挂上一把艾草,细长的艾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据说这可以驱邪避灾,守护一家人的平安。孩子们早早起床,每人都吃上三两个软糯的粽子,几瓣辛辣的大蒜,一个香喷喷的鸡蛋,还有一个甜滋滋的糖包子,吃得满嘴留香,心满意足后,才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地去上学。</p><p class="ql-block"> 走进课堂,不用看也知道,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节日赋予的快乐。上课了,老师总会笑着问:“今天是什么日子?”大家便会齐声响亮地回答:“端午节!”接着,老师会深情地讲述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讲解端午节的意义。同学们都听得格外认真,脸上露出严肃而崇敬的表情,仿佛在那一刻,他们懂得了这个节日不仅仅是品尝美食,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端午与春节、清明、中秋一同被称为我国汉族最重要的四大节日。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一年又一年地度过端午,每一个端午都承载着家的味道、亲人的祝福。愿岁岁年年,端午安康,愿这份浓浓的乡情与节日的温暖,永远萦绕在我们心间,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