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端午的粽香漫过珠江两岸,猎德村的龙舟鼓声已震响千年水乡。作为岭南端午盛事的"龙舟招景",今年以沸腾的人潮与激昂的锣鼓,再次将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向巅峰。在这场全民狂欢中,来自汕头的英歌舞如同点燃现场的火焰,用刚劲舞步为节日增添了别样的热血与豪情。</p><p class="ql-block">站在建筑二楼的阳台,我有幸以独特视角见证这场文化交融的盛宴。英歌队员们挥舞着彩棒,步伐整齐划一,腾挪跳跃间似有千军万马之势。鼓点声中,他们脸上的油彩随着动作起伏,迸发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力,让我忍不住又一次拍下了完整的表演视频,另外,还拍摄了许多演员们的照片,想要留住这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将现场拍摄的珍贵视频与照片精心整理,在这个美篇里重现英歌舞的磅礴气势。每一个定格的瞬间,都凝聚着表演者的汗水与激情;每一帧跃动的画面,都诉说着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希望这份记录,能带您身临其境感受端午猎德村的热烈氛围,领略英歌舞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点击收看以下完整的英歌舞视频。</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31日端午节,广州猎德村举行了盛大的龙舟招景活动,规模堪称近十年之最。</p> <p class="ql-block">超150条龙舟从珠三角各地汇聚猎德涌,不仅有天河区的冼村、石牌村等兄弟村,还有越秀区杨箕村、海珠区琶洲村以及远至佛山、东莞等村落的龙舟前来“探亲”,形成壮观的“龙舟矩阵”。</p> <p class="ql-block">除了传统仪式,如各村龙舟靠岸时,需向李氏大宗祠方向行“三叩首”礼,船头燃放特制“龙船炮”以及花船巡游外,</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巡游同步火热上演,他们的巡游队伍横穿天德广场,舞者双手持短木棒互相对击,动作刚健有力,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围观。</p> <p class="ql-block">西门英歌队包含男子英歌队(塔馆英歌队)和女子英歌队,是潮阳众多英歌队中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男子英歌队创建于2014年。现队员上百人。</p> <p class="ql-block">舞姿为南拳和北腿相融合,阵型打法快捷整齐,槌法以中快板为主打槌,矫健豪放,气势雄浑。</p> <p class="ql-block">他们多次到广州参加文化展演活动,2023年组建史上最全英歌舞阵容107人参加汕头市“新潮‘汕’游·舞动时代”国庆巡游活动,2024年赴香港参加赤松黄大仙师宝诞演出活动,广受好评。</p> <p class="ql-block">西门女子英歌队成立于1952年,是潮汕地区第一支女子英歌队,开创了潮汕女子英歌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后一度中断,直到2011年,在居委会和乡贤企业家的支持下,西门社区重新招募队员并组建了女子英歌队,由市级传承人陈坍鹏担任队长,邀请老队员指导并招募年轻成员,使传统英歌舞得以赓续。</p> <p class="ql-block">她们并非全由专业舞者组成,而是汇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包括交警、老师、学生等。目前,队伍规模已达100余人,以十七八岁的女青年为主,学生占比高。</p> <p class="ql-block">西门女子英歌队在传承“老五下套”打法的同时,不断创新,形成了十下套对打“百凤齐舞”、单打“回环太极”等套路,具备女子英歌灵动轻盈、轻快活泼的动作特点。</p> <p class="ql-block">主要阵型有“双金钱”、“四纵队”和“梅花阵”,队形变化灵活大方,体现出女子英歌“柔中带刚”的艺术美。</p> <p class="ql-block">妆容服饰:表演以红绿刀马旦装束象征花木兰、穆桂英,展现女性英姿。</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留女性面容之美,设计出一种独特的妆容——在额头画“火焰”的纹饰,象征着英歌队的团魂,又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意。</p> <p class="ql-block">国内演出: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主题英歌展演活动,2024年受邀在广州国际广交会、深圳文博会上表演,接受过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凤凰卫视和湖南卫视等多家省级卫视采访或拍摄纪录片、录制综艺节目,受邀拍摄腾讯《非遗新生代》纪录片、参加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p> <p class="ql-block">女子英歌队曾赴英国伦敦演出,2025年春节,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组织下,随汕头文化交流代表团前往德国、法国参加“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的传统战舞,以《水浒传》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为故事原型,其人物脸谱和服饰融合了傩文化、戏曲元素及民间审美,通过色彩、图案和道具传递角色性格与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时迁的脸谱主色为黑白,眉毛方向与常规相反,眼眶呈三角形,鼻子和嘴巴较尖,脸上常画有一条银环蛇,凸显其机智灵敏。</p> <p class="ql-block">服饰为黑色紧身短打装,袖口束紧,腰缠银链,手持长蛇道具或软鞭,突出轻捷特点。</p> <p class="ql-block">李逵(头槌角色)的脸谱是黑面黑须,面部线条粗犷,象征其鲁莽豪放、勇猛无畏的性格。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武士短打装,搭配金色镶边,腰间系红色绸带,手持黑色短槌,突出刚烈气质。</p> <p class="ql-block">关胜(二槌角色)的脸谱是红面红须,额头绘金色火焰纹,象征忠义赤诚、威武不屈。红色战袍配金色锁子甲,肩部饰麒麟纹样,手持红漆木槌,展现将领风范。</p> <p class="ql-block">行者武松的粉底淡妆,倒挂眉,描绘出英姿焕发、刚强无敌的美男子形象,展现其武艺高强、果敢正义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服饰以黄(土)、朱(火)、绿(木)、白(金)、黑(水)为主,呼应传统宇宙观。 </p> <p class="ql-block">不同地区的英歌舞在脸谱细节、服装样式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都围绕着展现梁山好汉的形象与气质这一核心特点。</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的脸谱与服饰,既是角色身份的视觉密码,也承载了驱邪祈福、尚武崇德的精神内核。</p> <p class="ql-block">其每一笔色彩、每一针绣线,皆在鼓点中诉说着潮汕人对英雄的永恒礼赞。</p> <p class="ql-block">不少老外也来到了猎德观看龙舟招景。</p> <p class="ql-block">这三位来自巴西的朋友还特意地穿上了英歌舞的服装。</p> <p class="ql-block">端午的热闹终会归于平静,但英歌舞留下的震撼与感动,却永远定格在了镜头之中。这些照片和视频不仅是个人记忆的珍藏,更是传统文化鲜活生命力的见证。感谢每一位英歌表演者的全情投入,感谢猎德村这场盛大的节日庆典,让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触摸到了文化传承的温度。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人加入这场文化之旅,共同守护和弘扬这些珍贵的非遗瑰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