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静心的美篇

幸福静心

<p class="ql-block">家乡~王家沟的变与不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窑上公社王家沟大队第七生产队,静卧在王家沟村公路与通辽铁路的南侧,像岁月长河里一枚静默的书签。</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前,通往这里的仅有一条狭窄的田间小路,宛如一条脆弱的丝带。每逢雨后,小路便化作泥泞的沼泽,行人举步维艰;洪水过境后,第七生产队更是仿佛一座孤岛,与大集体的其他六个生产队彻底隔绝。村子里零星散落着二十几户人家,低矮的茅草房在风雨中飘摇,围墙残垣断壁,院落杂乱无章。然而,这里的村民却如璞玉般质朴,他们穿着简单,笑容纯粹,待人接物真诚实在。那时身为民办教师的我,每次前来家访,刚一跨进大门,便能看到村民们热情洋溢的笑脸。他们紧紧握住我的双手,满含感激地说道:“快进屋,孩子让您操心了。”那份真挚的情谊,历经岁月的沉淀,至今仍在我的心头萦绕,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今日,我再次踏入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用镜头记录下眼前的景象。这里的地理位置依旧,可名称早已更迭为滦平县滦平镇王家沟村第七组和第八组。居住环境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泥泞难行的小路,如今已蜕变为笔直宽阔的柏油路,它像一条黑色的绸带,不仅直通村里,还向沟里的更多村庄延伸,串联起一片片希望的田野。柏油路的左侧,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整齐矗立,宛如忠诚的卫士,在夜幕降临时,为晚归的人们点亮温暖的归途。房屋虽保持着原来的朝向,可建筑材料与风格却焕然一新。昔日低矮的茅草房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红砖青瓦的平房与楼房,错落有致,散发着现代乡村的气息。出行工具也变得丰富多样,小轿车在村道上奔驰,农用三轮车穿梭于田间地头,摩托车风驰电掣,电瓶车则承载着孩子们求学的梦想来来往往。更令人惊喜的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南环公路桥横跨村落,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为这里增添了新的活力与生机。</p><p class="ql-block"> 站在焕然一新的村落中,我在欣喜感叹之余,心中却涌起一丝难以言说的失落。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曾经那些熟悉的面孔已难觅踪迹。我是如此想念他们,渴望与他们相见,更期盼能重回往昔那温馨和谐的场景,再听一听他们热情的招呼,再感受一番那份纯粹的温暖。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带走了旧时光,留下的是对过去深深的眷恋与怀念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