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达人苏东坡:向善向上的积极少年

刘汉洪经典乐读

<p class="ql-block">快乐达人苏东坡:向善向上的积极少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引言:经典文化与少年道德培育的时代意义</p><p class="ql-block">少年时期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如同幼苗需要清泉的滋养,青少年的心灵成长离不开优秀文化中道德养分的浸润。苏东坡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以磅礴的文气与深刻的哲思,高度颂扬了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崇高品格,而苏东坡本人在各地任上推行的善政义举,更是将道德理想化为躬身实践的典范。这两者相互映照,为当代少年涵养向善向上的道德品质提供了生动教材。通过研读经典文本、追溯历史人物的精神境界,少年不仅能理解传统道德的深刻内涵,更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践行美德的行动方向,从而在内心深处构建起坚实的道德根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道德品质的崇高典范</p><p class="ql-block">(一)“文以载道”:道德理想与文学成就的统一</p><p class="ql-block">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苏东坡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开篇,高度概括了韩愈在文学与道德领域的双重贡献。他指出,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骈文盛行、文风浮华,而韩愈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以质朴刚健的文风传递儒家仁义之道。这种将文学创作与道德教化相结合的理念,不仅革新了文风,更推动了社会价值观的回归。例如,韩愈的《原道》《师说》等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佛老思想的消极影响,倡导恢复儒家道统,展现了知识分子以文化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对于少年而言,《潮州韩文公庙碑》揭示了文学与道德的深层关联:文字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传递价值观的载体。通过阅读韩愈的文章,少年能够理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进而思考自己的言行与表达应如何传递正能量。这种认知有助于少年在日常写作、社交媒体发言等场景中,自觉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影响他人。</p><p class="ql-block">(二)“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冠”:刚正不阿的道德勇气</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在碑文中盛赞韩愈“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冠”,分别以“谏迎佛骨”与“宣慰镇州”两件事迹,展现其非凡的道德勇气。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欲迎佛骨入宫供奉,举国崇佛之风盛行,韩愈却冒死进谏,写下《论佛骨表》,直言“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批评佞佛行为劳民伤财。此举触怒宪宗,几乎招致杀身之祸,最终被贬至潮州。然而,韩愈并未因贬谪而退缩,在镇州叛乱时,他又奉命孤身前往叛军营地宣谕,以雄辩与胆识化解危机。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为少年树立了坚守正义的榜样。在校园生活中,少年可能面临欺凌、不公等现象,韩愈的故事提醒他们:面对错误,不应沉默或妥协,而应以勇气与智慧捍卫真理。同时,韩愈在困境中不改其志的品格,也能激励少年在遭遇挫折时保持道德操守,不随波逐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苏东坡的善政义举:道德实践的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一)地方治理中的民本情怀</p><p class="ql-block">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将百姓福祉置于首位。在徐州任上,黄河决口,洪水围城,他“庐于城上,过家不入”,率领军民修筑堤坝,日夜守护城池。在杭州任职时,他主持疏浚西湖,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更以挖出的淤泥筑成苏堤,为后世留下了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的文化遗产。此外,他还在杭州创办“安乐坊”,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之一,专门收治贫困病患。这些善政义举体现了苏东坡“民者,天下之本”的政治理念。少年通过了解这些故事,能够深刻体会到“为人民服务”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精神可以转化为对他人的关爱:如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关注弱势群体需求等。当少年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相联结时,向善向上的道德品质便有了坚实的实践基础。</p><p class="ql-block">(二)贬谪生涯中的豁达与担当</p><p class="ql-block">即便身处人生低谷,苏东坡依然保持着积极向善的心态。被贬黄州期间,他带领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并将其命名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在惠州,他推广“东坡井”解决百姓饮水难题,还发明“秧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被贬至偏远的儋州时,他开办学堂,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苏东坡的经历诠释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精神。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而苏东坡的故事给予他们启示:困境并非人生的终点,反而可能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新起点。无论是学业压力、人际矛盾,还是家庭变故,少年都能从苏东坡的豁达与担当中汲取力量,在逆境中坚守善良与责任,以积极的态度回馈社会。</p><p class="ql-block">四、经典与实践结合:少年道德涵养的实施路径</p><p class="ql-block">(一)文本研读:从认知到认同的道德启蒙</p><p class="ql-block">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少年精读《潮州韩文公庙碑》等经典文本,可采用分层教学法:首先,通过诵读与注释讲解,帮助少年理解文章的字面含义;其次,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韩愈与苏东坡的道德选择及其时代意义;最后,组织讨论“如果你身处韩愈/苏东坡的处境,会如何抉择?”,鼓励少年将自己代入情境,思考道德行为的复杂性与必要性。这种从认知到认同的过程,能够使抽象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少年内心的价值认同。</p><p class="ql-block">(二)社会实践:从感悟到行动的道德转化</p><p class="ql-block">为深化经典学习的效果,可设计与苏东坡善举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校园苏堤”环保项目,组织少年清理校园环境、种植绿植,体会公共事务中的责任担当;或模拟“安乐坊”志愿服务,在社区中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提供帮助。此外,还可举办“韩愈精神宣讲会”,让少年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讲稿、登台演讲,将所学所悟传递给他人。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少年在亲身参与中,将经典中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三)榜样引领:从历史到现实的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除了韩愈与苏东坡,可引导少年发现身边的道德榜样。学校可设立“向善向上之星”评选,表彰在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勤学奉献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社区可邀请道德模范开展讲座,分享他们的真实故事。同时,鼓励少年以日记、作文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善行与感悟,定期组织交流分享会,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通过将历史榜样与现实楷模相结合,少年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从而主动践行美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向善向上精神的当代价值:少年成长与社会文明</p><p class="ql-block">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部分青少年存在功利化倾向、道德认知模糊等问题,而苏东坡与韩愈所代表的向善向上精神,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良方。当少年在经典的滋养下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培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他们不仅能实现个人品格的完善,更将成为社会文明的推动者。从校园到社会,当越来越多的少年以善举传递温暖、以担当回馈他人,整个社会将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结语:让道德清泉润泽少年心灵</p><p class="ql-block">《潮州韩文公庙碑》对韩愈道德品质的推崇,与苏东坡躬身践行的善政义举,共同构成了培育少年向善向上品格的丰富资源。通过经典研读、社会实践与榜样引领,少年能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汲取道德清泉的滋养,成长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道德担当的时代新人。这种道德品质的涵养,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传承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当每一位少年都能在心中点亮向善向上的明灯,未来的世界必将充满温暖与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