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浙江东南沿海的瑞安,每年端午时节,一场跨越千年的水上狂欢如期上演。龙舟竞渡这一古老习俗,在我们瑞安这片土地上不仅得以完整保存,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瑞安龙舟,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现代的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 瑞安龙舟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百越文化。唐宋时期,随着中原文化南移,端午龙舟习俗与当地越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瓯越龙舟传统。明清两代,瑞安作为浙南重要商埠,龙舟竞渡规模不断扩大,清光绪《瑞安县志》记载:"端午日,各乡造龙舟竞渡,观者如堵。"这一时期,龙舟活动已从单纯的祭祀仪式演变为兼具娱乐、竞技性质的大型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 瑞安龙舟的制作工艺堪称一门古老而精妙的艺术。传统龙舟选用优质杉木,采用"龙骨拼接法",船体修长轻盈,长度多在18-30米之间,宽1.4米多,高40厘米,可容纳40-60名划手。</p> <p class="ql-block"> 最具特色的是龙首制作,瑞安东山、莘塍等地的龙舟以"虾蛄龙"闻名,龙首形似虾蛄(螳螂虾),双目圆睁,须髯飞扬,色彩艳丽,威猛中透着灵动。</p> <p class="ql-block"> 这种独特造型源于古代瓯越人的图腾崇拜,历经数十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瑞安龙舟的仪式文化丰富而庄严。每年农历四月初一"龙舟开光",开龙舟鼓及插龙舟旗等仪式标志着龙舟季的开始,村中长者主持祭祀,祈求平安丰收。</p> <p class="ql-block"> 农历四月十六凌晨三四点,几百艘龙舟上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全瑞安人都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才知道龙舟上水了。</p> <p class="ql-block"> 五月初五端午节,各村龙舟齐聚温瑞塘河河道,在鞭炮与锣鼓声中展开激烈角逐。</p> <p class="ql-block"> 瑞安龙舟更注重"比气势、赛风格",船员的服装、动作乃至呐喊声都成为评判标准。</p> <p class="ql-block"> 据统计,目前瑞安全市拥有传统龙舟300余艘,民间龙舟队500多支,参与者超过2万人。其中还有色彩缤纷的女士龙舟!</p> <p class="ql-block"> 精彩的跳龙艄表演!!</p> <p class="ql-block"> 每年端午期间举办的"瑞安龙舟文化节"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成为浙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p> <p class="ql-block"> 2014年,"瑞安端午龙舟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古老传统得到了国家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 温瑞塘河上,端午的阳光明媚闪耀。两岸人头攒动,呼声震天,竟比那锣鼓还要响亮些。</p> <p class="ql-block"> 龙舟狭长,龙头高昂,龙尾翘起,油漆在日光下闪着刺眼的光。舟上二十来个汉子,肌肉紧绷,青筋暴起,一齐划桨,水花四溅。</p> <p class="ql-block"> 忽而一舟超前,岸上便爆出一阵喝彩;落后的一方愈发拼命划桨,锣鼓也敲得更快,河水被搅得四溅,映着人们扭曲变形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 有小儿娇女骑在父亲肩上看得津津有味,特别高兴,笑声清脆悦耳。</p> <p class="ql-block"> 站在塘河畔,看着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就像一部流动的历史。瑞安龙舟从远古驶来,承载着瓯越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每一次划桨,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声呐喊,都是文化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