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是蛇年,蛇一下子成了热门话题。人们为了讨个吉利和好运,纷纷称其为金蛇、银蛇、玉蛇、灵蛇等等。事实上,蛇是常见的一种动物,也是十二生肖之一,排位第六。它的长相奇特,与其它动物差异很大。没有四肢,却能游走自如,快捷如飞。脑袋小小的,嘴巴尖尖的,眼睛圆嘟嘟的,身子细细长长,滑溜溜、冰冰凉的,看起来有点吓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知者无畏,小时候我却一点都不怕蛇。那时候我整天在山间、田野里乱窜、游荡,草丛中捉虫子,石头底下逮蝎子,墙缝里掏鸟窝,不经意间会偶遇大大小小的蛇。看到蛇之后一点都不紧张,反而会捡起砖头、石块去攻击它们,跑得快的呲溜一下子就钻进更深的草丛、墙缝、土洞中不见踪影了,跑得慢的则会被我砸个稀巴烂成为肉酱。记忆深刻的是经常在夏天晚上逮蝎子的时候遇到蛇,因为晚上凉快又安静,它们会出来找田鼠等小动物吃。晚上手电筒的亮光照着蛇,它的眼睛圆溜溜地盯着你,人蛇对峙,蛮瘆人的。你不骚扰它的话,它就会贴着土埝慢慢爬走而消失在黑夜里。还有的蛇晚上会出来蜕皮,村里的老人说蛇见人一次,就会蜕一次皮。这个说法好像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事实上蜕皮只是它们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蜕皮是一次新的发育生长和新陈代谢。每个蛇每年至少要蜕两三次皮,有的多达十几次,所以在埝畔畔、草丛中经常会看到蛇蜕下来的几乎完整的白色的干皮。也会有人拣拾蛇皮,因为那是一种中药引子,可以卖钱。但分量确实太轻了,很难换得几个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我们家住的是土窑洞,一到夏天窑洞外围的顶上一圈密密麻麻长满了高大的灌木丛,里面虫蛇混杂、鸟雀纷飞,一派和谐生态场面,家里人都习以为常。有一天午饭时,大哥端着一碗面边走边吃,只听见“啪”的一声,一条一米多长的蛇从头顶的灌木丛里掉了下来,刚好打在他的肩膀上,又滑溜地弹了一下掉在脚下。大哥很淡定地跨了过去,进了窑洞放下碗,然后拿了一把锨把那个蛇挑着送出了家门外的地里,相当于放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次,我和父亲、二哥在苹果园里劳动,天快黑了,我到地头的小房间里准备放好工具回家。昏暗的灯光下,我突然看到一条差不多有三米长的大黑蛇,横在我的脚下,我差点踩到它,吓得我大喊一声跑了出去。父亲和二哥闻讯赶来,他们说以前在果园里也曾看到过这个大家伙,只是没有敢动它,这次人多,争取把它抓住处理掉,免得以后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于是我们就拿着矿灯进入小房子寻找那条蛇,可没想到的是找遍了角角落落都没有发现它的踪影,于是就打着矿灯到房子外面找。围着房子找了一圈也没有发现,突然听到不远处东边的埝上有“沙沙”的落土的声响,立马把灯扫过去一看,它竟然正在埝上快速向上爬,不由得惊叹它转移速度之快。父亲让我手持矿灯负责照明,他拿着长铁锨跑过去把大黑蛇从埝上扒拉下来,防止它逃掉。就在铁锨碰到蛇的瞬间,它就势团成一圈,把铁锨紧紧缠住。父亲赶紧招呼二哥拿来一个装化肥的大蛇皮袋子,张开大口对准蛇套了上去,然后使劲抖了抖铁锨,大黑蛇就掉进了袋子。二哥迅速扎上了口子,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在外面再套了一个袋子。第二天一大早二哥骑着自行车把它送到了县城里的一个饭店,变成了别人的美味佳肴。父子三人合力抓蛇的场面,到现在我都记得一清二楚,回忆起来全是后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在部队当排长期间,大概是2000年夏天的一天晚上,排里的一个战士晚上去站哨的路上,踩到一条小蛇,那个蛇隔着袜子狠狠地咬了一口他的脚腕,疼得他嗷嗷叫。作为排长,我赶紧带他去卫生队。军医发现伤口肿了又不停地流血,初步判断是毒蛇咬的,迅速简单处理了一下,连夜派救护车把他送到了驻地部队医院进一步救治。那是我平生第一次亲眼看到毒蛇咬人的伤口和后果,不由得惧怕三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怕蛇,现在看到蛇那软不拉几、光不溜秋、嘴里不停吐着长长的芯子的样子就头皮发麻,避而远之。有时看到那些赤手抓蛇的人更是觉得可怕。事实上只要人们不侵犯、不攻击蛇,蛇一般也不会伤害人类的。况且只有少部分是毒蛇,有很多蛇却是有益于人类的,与人类关系还是很密切的。比如说蛇是鼠类的天敌,对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蛇消亡了,鼠类泛滥,则会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另外,蛇的全身都是宝,蛇肉经过烹饪处理可变成美食,蛇皮可加工成皮革,蛇油可制作成护肤美容用品如蛇油膏等,蛇毒、蛇胆、蛇蜕、蛇酒都是治病的良药,但要经过专业医生指导使用,不能乱用。所以我们要重视对野生蛇类的保护,重视对蛇类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而不能像我小时候那样无知蛮干,瞎整乱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久以来,由于蛇类长相独特、古怪、冷血,生活特点神出鬼没,而且部分有毒等原因,被大多数人所惧怕、厌恶,所以被人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更多地刻画成反面形象,或者用来形容、描绘消极事物,比如“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西游记》、《聊斋志异》里面的蛇精,又比如蛇蝎心肠、佛口蛇心、画蛇添足、杯弓蛇影、打草惊蛇、虎头蛇尾、打蛇打七寸、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成语或者俗话等等。这些让蛇在人们心目中固化成了消极和反面形象。当然也有很多关于蛇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故事等,比如白蛇传,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娲,能呼风唤雨、治病救人的蛇仙等。为此,我们不能僵化思维,而要进一步了解蛇、熟悉蛇,真正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蛇类,把它们当成人类的朋友而善待,友好相处,营造人蛇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文明环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蛇年到来,祝愿每个亲人、朋友像灵蛇一年头脑机敏,身体灵活,游走四方,万事无忧! (写于2025年2月12日元宵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