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年少的记忆里,松花江很宽很长,可及的桥有限的三座:通江北的松花江大桥,通江南的吉林大桥,通火车的大铁桥。</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住哈达湾,我陪妈妈去江北大菜窖做零工,要坐摆渡船过江,因为菜窖在江边不远,但离公交车站很远。每一次坐船我都会害怕,因为江上有时有风浪,而船那么小,航道上方有铁索,一根钢丝绳拉着小船,船夫摇着浆在两岸间拉乘,小船颠簸得厉害,感觉伸手就能碰到水,船舱里也湿漉漉的,船夫不友好的问妈妈,带着孩子她懂规矩吗?妈妈说懂的。从家走时妈妈就嘱咐我,上船以后妈妈搂着,不可以说话。后来妈妈告诉我,其实她也怕,但是她更怕我哭,犯了船家的忌讳。那时候我还是学龄前儿童,说心里话我害怕极了,但是我不想让妈妈为难,妈妈为了挣点钱贴补家用,机会不好得。</p><p class="ql-block"> 六九年,国企为了输送吉化公司的热气过江,投资修建了一座从江北到哈达湾的桥,取名叫反修大桥,记得落成那天,妈妈带着我们一帮孩子在桥上遛了一个来回,后来我们经常从这里去江北二商店逛街溜达,去江北公园也方便多了。反修大桥修建时预算有限,又考虑方便行人过江,建成时没打算让车辆通过,但是它也太方便了,根本阻止不了,直到后来它变成了危桥,并且被政府新修的哈龙桥取代,当新桥落成,再看反修桥,当时那么喜欢的桥怎么才这么小?</p><p class="ql-block"> 上中学我在吉林二中,每天乘车往返江南,有一次月初就丢了月票,不敢对爸妈说,也不敢白坐车,就每天起早步行去上学,从家走到学校要走两个小时左右,妈妈从同学那里得知后很心疼,给我拿两元五角钱让我再买一张月票,我不肯买,那时候一家九口人,靠爸爸每月的六十九元工资维持,生活很拮据,妈妈推着缝纫机在市场上缝缝补补做零活,赚点小钱不容易,我每月上学通校的月票钱经常是四姨给我出,我不能再给家里增加预算外开支了!好在那个月学校去农村支援插秧,我只走了五天。</p><p class="ql-block"> (注:记得六八年时学生月票2.5元/月;成人月票5元/月;六九年学生月票2元,成人月票4元,这个票价是全线月票价,单线学生票1.5元~1元;我们毕业后七零年取消学生月票了,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去揣测了!)</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江南大桥拓宽,报纸、广播大力宣传,桥面比南京长江大桥宽0.5米,作为吉林的一份子,当时那自豪,那荣耀啊!完工通车那天晚上,桥上江边都灯火辉煌,我和同学楞是一步一步从大桥走过来的,并且欢欣鼓舞地走了两趟。</p><p class="ql-block"> 现在重新修建的吉林大桥,不但更宽而且分上下车道,更加雄伟壮观,车行有序,成为松花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毕业下乡我去了舒兰,乘火车经过大铁桥,桥头堡有解放军站岗,这座大桥越发显得威严神圣。</p><p class="ql-block"> 回城工作单位在江北,每天上下班乘电车经过松花江大桥,往返于家和单位之间。</p><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在逐步提高,吉林市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好,松花江面已经多了好几座大桥,清源桥,龙潭桥,临江门大桥,江湾大桥,雾凇大桥,蓝旗大桥,铁路桥……,据网上统计现在吉林市松花江上共有大桥十八座;而且旧桥换新,每座大桥落成我们都要赶过去看一看,大桥让吉林市几大区的联系更密切了,距离好像缩短了许多,更方便出行了!每座桥都各有特色,令人赏心悦目。马拉松时航拍坐落在江上的桥,语言都显得匮乏,像镶嵌在玉带上闪光的钻石,又好比大珠小珠落玉带,简直美极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再乘船过江就是供游人浏览吉林市的各处风景了!因为出行太方便了,各种交通工具都很到位,公交车四通八达全市几乎无死角通车,节假日公交车免费,老年人乘车免费,有事打车出租车全天候提供精准服务。</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放眼吉林市,我越来越喜欢这里了,越来越感觉到我的家乡各方面都越来越好了!</p> <p class="ql-block">声明:大桥的图片来自于百度,等我方便时拍来发上替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