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怀古:良诸古城遗址.良渚博物馆

袁成亮教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咏良渚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袁成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梅时节雨如注,</p><p class="ql-block">驱车怀古到良渚。</p><p class="ql-block">防雨茅屋顶儿尖,</p><p class="ql-block">草裹泥墙牢又固。</p><p class="ql-block">良田村落片连片,</p><p class="ql-block">稻作文明可追溯。</p><p class="ql-block">河中船只频往返,</p><p class="ql-block">独木舟行添意趣。</p><p class="ql-block">祭祀高台平地起,</p><p class="ql-block">沟通天地与万物。</p><p class="ql-block">玉作技艺很发达,</p><p class="ql-block">作坊一处又一处。</p><p class="ql-block">墓葬规格有高下,</p><p class="ql-block">等级社会雏形出。</p><p class="ql-block">高坝低坝与长堤,</p><p class="ql-block">水利系统如网布。</p><p class="ql-block">造福方圆百公里,</p><p class="ql-block">防洪灌溉两不误。</p><p class="ql-block">君到良渚看古城,</p><p class="ql-block">人类文明峥嵘露。</p><p class="ql-block"> 2024.6.2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贴士:良渚古城遗址介绍</p><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良渚。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命名为“良渚文化”。良渚遗址实际上是浙江余杭区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遗址中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良渚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中心地区为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p><p class="ql-block"> 良渚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古城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良渚文化遗址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和玉钺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p><p class="ql-block"> 良渚水利系统的规模极为宏大,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11条人工坝体组成,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良渚水利工程不仅具有防洪功能,还能用于灌溉、运输等多种用途。通过高、低两级水坝,将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内,起到防洪作用;同时,通过筑坝蓄水形成的库容,可以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运输网,方便运输。</p><p class="ql-block"> 良渚水利工程采用了“草裹泥包包”的堆垒加固技术,即用茅草包泥形成长圆形的泥包,再将泥包横竖罐醐而成,这种技术大幅增加了坝体强度,是后世水利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的工艺。</p><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的建造和水利系统的规划,体现了良渚社会高超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能力。</p><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人类文化史,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独木舟</p> <p class="ql-block">玉琮:沟通天地</p> <p class="ql-block">反山大墓</p> <p class="ql-block">良渚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