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蔡策</p><p class="ql-block">制作:蔡策</p><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今年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20周年纪念日,当晨光染红长江口时,恰与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620周年纪念日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江苏太仓绵长的江风便与上海黄浦江的涛声和鸣,将数百年的航海记忆编织成跨越时空的对话。随着纪念活动的展开,那段被浪涛镌刻的清晨将仿佛重现眼前:郑和统帅二百余艘宝船在浏河港帆樯如林,二万七千名健儿列阵南下。云帆载着丝绸的温润、瓷器的清越,穿越印度洋的季风,在非洲海岸播撒文明的火种。这条用友谊织就的航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史诗增添了鎏金的“扉页”。</p> <p class="ql-block">轻抚这段灼热的记忆,思绪总被拽回至四十年前的那个暮春。1985年5月,我有幸参与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大会的筹备工作。那时的南京城,梧桐正吐新绿,筹备组驻扎在中山东路307号省委招待所青瓦红墙、宫殿式的三号楼客房,昼夜推敲文稿。工作紧张而忙碌,每一天都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我们穿行在夫子庙残留的牌坊下,驻足于静海寺幸存的碑刻前,仿佛能从斑驳的石板路和古老的建筑中,感受到当年曾经的繁华与辉煌。那是一段让我成长、让我铭记的时光,深感筹备工作责任重大。这段淬炼心智的岁月,如同郑和宝船龙骨上浸润的桐油,在我生命的年轮里沉淀出琥珀般的光泽,成为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光如白驹过隙,四十年岁月匆匆而过;岁月的长河冲淡了许多记忆,但那些深藏于记忆深处的人和事,却如同镌刻在心的印记,愈发清晰,愈发珍贵。</p><p class="ql-block">当时,国家正值改革开放浪潮初起,百业待兴,万象更新。纪念郑和下西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与胆魄的契机,丰富中国航海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郑和的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前行之路。从国家层面来看,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盛会。</p> <p class="ql-block">筹备工作由江苏省和交通部共同负责,下设筹委会。由时任省政府常务副秘书长蔡秋明和交通厅副厅长徐华强分别担任正、副秘书长。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机关青年因母校大连海院的渊源,有幸与陈永华、周浩翔、李敦华、许斌等老同事,以及年纪相仿的孙国君、柏俊等一起参与这份特殊的时代答卷的书写。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此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如此重要的事务,而这次经历让我开启了眼界、见识了世面。</p><p class="ql-block">在筹备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各尽其职,发挥所长。陈永华凭借广泛的人脉和幽默的谈吐,负责对外联络,为筹备工作争取多方面支持;李敦华专注内务保障,从物资调配到行程安排严谨细致,确保筹备工作运转有序;来自省联运公司的柏俊,虽然年轻,但责任心強,当时主要负责筹委会上下联络、信息沟通,是我们整个筹备工作“润滑剂”;许斌主要负责车辆调度,总能精准把控车辆出行时点;周浩翔则是筹委会的“大秘”,主要的“笔杆子”,文字功底深厚,撰写的活动方案和讲话材料都游刃有余,深得领导赏识和倚重;来自省政府的孙国君与他的同事们主要负责文字的最后把关审定,力求万无一失。</p><p class="ql-block">在那段紧张而充实的日子里,我们筹备人员房间的灯总是亮到很晚,常常加班到深夜。犹记在省委招待所彻夜校订材料的场景——窗外紫金山的轮廓与案头郑和下西洋资料的墨香交织,让20多岁的我第一次触摸到文化传承的脉动,心中不禁涌起对历史的敬畏。那资料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承载着我们对郑和航海精神的诠释,成为纪念活动的重要基石,为后人也为自己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最难忘怀的是筹备过程中,领导交给我一项重要任务——去厦门接运宝船模型。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我内心满是喜悦。这不仅是一项重要工作,更是一次难得的美差。厦门,这座向往已久的城市,凭借其旖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已在我心中埋下心心念念的种子。陈嘉庚等爱国华侨的身影,以及他所创办的国内最美的厦门大学,都使这座城市熠熠生辉,魅力四射,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记得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厦门大学曾无数次在我脑海里闪过。如今,我终于有机会实地一睹芳容,哪怕只是短暂的停留,也足以慰藉我长久以来的心愿。</p><p class="ql-block">怀着满心的期待,我踏上了前往厦门的旅程。六月伊始,天气已略显闷热,但这份热意却丝毫未能消减我内心的欢愉。当列车穿过戴云山脉的晨雾时,鹭岛的海风裹挟着三角梅的芬芳扑面而来,我透过车窗眺望,眼前仿佛已浮现出她的曼妙身姿。尽管我心中有太多的向往,但我始终以完成任务为中心,没有在时间上丝毫耽搁。抵达厦门的次日上午,我便按照联系好的时间,前往指定地点——集美航专(现在的集美大学航海学院)进行宝船交接。</p> <p class="ql-block">当时,集美航专坐落在厦门西北方向大约14公里处、临海的一处小镇,与市区还没有连成一片,孤零零的,仿佛被时光遗忘。然而,这里却矗立着典型的嘉庚建筑,那红砖白石、飞檐斗拱的古朴典雅建筑群,在海风的吹拂下显得格外庄重。带着咸味的海风轻拂,行人穿梭于这古色古香的小镇,使得这里弥漫着浓郁的历史韵味和独特的闽南风情。这里曾是中国航海教育的重要发源地,如今已成为集美大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继续肩负着航海教育的使命,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海洋梦想,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辉煌历程。</p><p class="ql-block">那天,九时的钟声余音袅袅未散,我已踏进校园。南方六月的晨光似一匹柔滑的绸缎,从朦胧薄雾中缓缓抽离,草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宛如天上的星子坠落凡尘,在熹微光影中微微颤动,仿佛以晶莹的光点编织成祝福的绶带,为这场与历史的邂逅缀上灵动的注脚。幸得上级领导与校方提前就宝船护送事宜达成共识,对接工作如行云流水般铺展——那些原本横亘的滞碍,此刻皆化作清风拂过的涟漪,消散于晨光渐亮的底色之中,唯余一份静默的笃定在空气里流淌。</p> <p class="ql-block">走进校内的船舶实验室,目光瞬间被那尊楠木宝船模型所吸引。它静卧在展台上,宛如一件凝固的史诗,将六百年的波涛定格成永恒的优雅。船舷的纹路似年轮般盘旋,每一道褶皱都沉淀着时光的刻痕,仿佛匠人指尖的温度仍在木纹间流淌。那些精雕的桅杆、细琢的舵柄,皆在晨光中微微泛着琥珀光泽,宛如将无数星辰的传说封存于木质肌理之中。我轻抚船身,指尖触到的不仅是木料的温润,更似触碰到了时光的褶皱——那些无名的工匠在烛火摇曳的作坊里,以刻刀为笔,将敬畏与热爱镌入每一寸船骨。不知多少寒暑更迭,才让这方寸之物承载起整片海洋的呼吸。</p><p class="ql-block">与校方工作人员核对清单时,我们的手指在文件上交错,如编钟的韵律般和谐。每确认一项细节,便似在历史与现实间系上一根无形的丝线。当最后一页移交协议落笔,我郑重地将宝船模型安放入特制箱匣,如护送一位沉睡的王者归入圣殿。正此时,眼角忽瞥见不远处鳌园翘角下,一只白鹭展翼而起。它银羽掠过晨光,翅尖在雾气中划出一道琉璃般的弧线,恰似郑和宝船云帆劈开海天的剪影。霎时间,实验室的玻璃窗成了时空的棱镜:窗外是现代校园的葱茏光影,窗内是木质宝船的古意沉浮,而那只白鹭,分明是自永乐年间的海风中穿越而来的信使。它振翅的刹那,我仿佛听见古船桅杆上的铃铎作响,看见千帆竞发的浪涛在实验室的地面无声漫涌。原来匠心从来不止于器物,它是将时光淬炼成血脉的传承,是让历史在每一次凝视中重新启航的永恒潮汐。</p> <p class="ql-block">任务收官前夜,我终于循着凤凰木的指引,来到了厦门大学。那是一片依山傍海的诗意之地,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在百年光阴中沉淀出独有的气韵,构成了它无可替代的校园魅力。在踏入校门的那一刻,我宛如踏入了一个宁静而古老的世界。古朴的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岁月的光辉,红砖绿瓦、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芙蓉隧道里,斑驳的墙壁上绘满了色彩斑斓的壁画——那是青春的印记,是岁月的低语。凤凰木在校园里静静伫立,枝叶繁茂,绿意盎然,似乎在诉说着厦大的辉煌与传承。漫步在校园的小道上,微风拂面,带来阵阵花香——那是知识的芬芳,是梦想的气息。那一刻,我仿佛被厦门大学所传承的嘉庚精神所打动,感受到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我离开了厦大,来到了鼓浪屿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神秘之地,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清脆的声响,那是大自然的乐章,是岁月的低吟。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同无数颗璀璨的宝石在闪烁。岛上古老的建筑错落有致,各种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宛如一座露天的建筑艺术馆,完美的融合了江南水乡的婉约与闽南的风情。日光岩高耸入云,站在山顶,俯瞰整个鼓浪屿,海天一色,心旷神怡,我深深感受到了鼓浪屿那独特的魅力与浪漫。这座浸润着海洋文明的城市,用四十八小时的惊鸿一瞥,在我心底埋下了终生不渝的眷恋;多年以后,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依然兴致勃勃,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带着对厦门的美好回忆,几天后我回到了南京,迎接新的任务,转身投入到紧张的会务接待。当时我主要负责省、部级领导和部队首长的住宿安排与在宁交通调度。由于这些参会者都是各方要员,包括:公安部长阮崇武、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海军司令唐亮、付司令员方强、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杜平、副司令员聂凤智等。对我而言,责任重大,必须谨慎行事,不容有失。</p><p class="ql-block">工作地点也从省委307招待所筹备组移到了中山北路的南京饭店。这座曾接待过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及多国元首的涉外饭店,此次集中安排部、省级领导居住。中楼的木质楼梯见证了我无数次的疾步往返,从确认贵宾的行程单到房间用品的准备,每一个细节都彰显了我们服务保障的用心。</p> <p class="ql-block">印象最深的是许世友将军的房间安排。那夜,我守在宾馆房间外的走廊上,直到凌晨12点过后,走廊的灯光昏黄而安静。小时候听闻的关于他的许多传言故事,让我对他充满了敬畏,也让我在工作中更加小心谨慎。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但更多的是责任感。也就是那个时候,在走廊昏黄的壁灯下,我忽然读懂了大国航海的深意——正如郑和船队夜航时的牵星过洋,每个时代都需要守望者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的火种。我们的接待工作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航海,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准无误。我们不仅要确保嘉宾的行程顺利,更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航海精神的尊重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在江苏这片热土举办的规模最为宏大的全国性盛会,从7月9日到11日这三天,是整个纪念活动安排最为紧张的时期。短短三日盛况的背后,凝结着筹备组无数个日夜的筹谋:会场布置每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住宿安排将每位代表的个性化需求力求照顾到位;交通保障环节更是调度精准到分秒不差。其中,组织参观郑和墓与宝船厂的环节尤为瞩目——百余辆豪华轿车与大巴从市区鱼贯而出,车队蜿蜒如龙。沿途每个路口,公安同志如松柏般挺立值守。这般严密的组织,不仅保障了活动顺利进行,更以庄严阵仗彰显国家层级的重视,令我们这些亲历者心潮澎湃——这何尝不是改革开放精神的一次盛大巡游?</p><p class="ql-block">今日的秩序与温情,皆是时代精神的延续与新生。当庆典的潮水退去,留在时光滩涂上的,是无数个体生命折射的星芒。</p> <p class="ql-block">而这段历史长卷中,深深镌刻着个人生命的印记。两个半月的筹备经历,于我而言,不仅是重要的工作锻炼,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成长之旅。那些为共同目标奋斗的日日夜夜,让我从青涩走向成熟——至今依然清晰如昨。当年一起拼搏的同事们如今已两鬓斑白,曾经四处奔忙的身影也渐行渐远、各奔东西。然而,那些齐心协力的时刻,始终像夜空中的星星,照亮着我的生命。我至今仍记得:沾着晨露修改的方案稿,深夜客房里飘散的咖啡浓香,领导在上报材料上签批的笔迹,还有同事们递来的充饥糕点时留下的回味。这些细碎的温暖串起了最珍贵的成长记忆,在岁月的沉淀中越发闪亮。由此结下的情谊宛如一颗深埋心底的种子。随岁月流转悄然生长,扎根于我的生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漫长,那些温暖的时光始终在心底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宝船——这段镌刻于时光的纪念,承载着往昔的欢笑与炽热。当航海日的浪涛再度涌动,浸润岁月的故事,终将在新纪元的潮声中续写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