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山海自驾(之十):厦门

子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厦门,闽南文化的中心,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既有山海相拥的自然之美,又有中西合璧的人文风情;既有悠然惬意的慢生活,又有蓬勃发展的现代节奏,素来是无数人向往的地方。前些年曾经到过厦门、曾经在鼓浪屿漫步过的我们,2025年的4月12日,我们再次自驾来到厦门,来一次环岛自驾,起点在集美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月13号,下了一夜的雨终于停了!今天是比较悠闲的一天,上午从酒店出发,穿街走巷,经大社戏台、陈嘉庚先生故居、归来堂、归来园、龙舟池到嘉庚公园(鳌园),午休后再去集美学村慢慢逛逛、拍拍,享受悠然慢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社戏台,是当地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平时没活动的时候,这里是老人小孩的玩耍地,也是游客参观打卡的好去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戏台边的墙绘,仿佛要将你带进童话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气息浓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集美大祠堂,又称陈氏祠堂,是集美陈氏家族的重要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嘉庚先生故居,为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又融合闽南特色。1918年,陈嘉庚胞弟陈敬贤兴建集美学校早期校舍期间建造此住所;1938年,日军侵袭厦门,战机投下燃烧弹,烧毁了嘉庚故居的屋顶;1949年11月,故居遭到国民党军机轰炸,再次受到重创;1955年,故居得以重修; 2024年,陈嘉庚先生故居重启修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归来堂,坐落在陈嘉庚先生故居的正前方,中间为宫殿式大厅,两侧为护厝,是典型的闽南风格庭院式建筑,总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十年代初,陈嘉庚先生就计划安排3万元建一座房子,名曰"归来堂",让海外亲人回来居住,意在召唤海外亲人经常归来,不忘故土,不忘家乡,不忘祖国。但陈嘉庚先生又考虑:"校舍未复,首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故未动工。陈嘉庚先生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得知这个消息,认为陈老先生的遗愿意义重大,一定要建好。于是集美学校委员会特拨出专款兴建归来堂,在陈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1962年秋)落成。"归来堂"三个字,是著名书法家罗丹所书,并被编入《中华名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归来园,是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70周年而建的一座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舟池,是集美学村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池畔建有“启明”、“南辉”、“庚”及“左”、“右”、“逢”、“源”等七个亭子,还有数座仿古建筑的琉璃瓦顶楼台、廊庑和亭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薰楼,陈嘉庚亲自主持兴建,楼高十五层,建筑面积8105平方米,1959年落成,为当时福建省最高大楼。融合了中西建筑的特一色和优点,乃集美学村标志性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林园,1988年,为纪念抗日女英雄李林烈士殉国48周年、集美中学70周年校庆,厦门市教育委员会倡建李林园,得到海内外集美校友的热心支持,于1990年春建成。周末及节假日、寒暑假免费开放,今天是工作日,我们被拒之门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平楼,1919年,陈嘉庚先生选择“国姓寨”遗址作为集美小学校址,1922年建成三层楼房,取名延平楼。1938年被日寇炮弹炸毁,1952年由陈嘉庚主持在原址重建,1964年划归集美中学管理使用。看看外观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平故垒,即集美寨遗址,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明永历十四年(公元1660年)所兴建的屯防营寨,因郑成功曾被明朝皇帝封为“延平郡王”而得名,今仅存石寨门及两侧石墙,寨门后东北侧有两块岩石,石旁有一尊旧铁炮,一岩石上勒刻隶书“延平故垒”四个字,落款为民国年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鳌园,位于集美学村东南角海滨,是厦门嘉庚公园内的公园,主要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陵墓三个部分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嘉庚陵墓:墓坐子向午,呈寿龟形,墓盖用十三块六角形的青斗石镶拼而成。墓圹为“风”字壳,内侧由15块青斗石浮雕镶嵌,上雕陈嘉庚先生前半生经历,周边石雕记录了先生倾资兴学、赤诚报国的一生。陵前为长方形殿堂式拜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集美大社社区内遍布着众多红砖古厝,出砖入石的墙体,翘角飞檐的燕尾脊,是闽南建筑的典型标志,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记忆,如建业楼,诉说着陈氏族人从中原南迁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色彩斑斓的涂鸦墙成为大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与传统古厝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集美学村的楼宇鳞次栉比,庄重的教学楼、典雅的礼堂,承载着无数求知的梦想。漫步其中,百年老校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南大会堂,集美主要的公共文化场馆、是集美各校集会、演出的重要场所,由陈嘉庚亲自主持兴建,1954年10月落成。2002年集美学校委员会斥资翻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酒店楼顶也是个不错的打卡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月14号,集美出发,按计划走海堤路到环岛东路,结果堵得一塌糊涂,6公里的路居然走了半个多小时!上环岛东路后,因为是按顺时针方向环岛的,景点又大都在海边,让人无语的是景点附近都没有可以掉头的口子,所以要去景点就往往要来来回回的跑好几公里,因此我们放弃了一个又一个本就不是很感兴趣的打卡点,只选择“八二三炮战纪念址”、“一国两制”沙滩、曾厝垵、胡里山炮台转转。一定记住,在福建自驾环游各海岛最好是逆时针转!</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二三炮战,又称金门炮战,发生于1958年8月23日。八二三炮战纪念址,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何厝村内,为三层洋楼“万顺楼”。它是印尼华侨何水镘建于民国时期,在炮战中受到严重破坏,二、三层楼巨大的阳台混凝土板块仍悬挂于楼体外墙上,墙面上遗留着累累弹痕和楼板弹洞,是那段历史的真实见证。目前已不开放,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我们只能隔着围栏拍个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国两制沙滩位于环岛路中段黄厝海边,面对金门岛,广播山下的环岛路北侧路边。这里沙滩细腻柔软,海水清澈碧蓝,“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巨大标语牌树立在环岛路边,该沙滩也成为了国家统一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沙滩边上“大手拉小手”雕像,象征祖国母亲对游子的关怀与召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钥匙雕塑,寄托“金钥匙终将打开台湾之门”的期待,象征“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唯一可行路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厝垵,原本是一个古老的渔村,背山面海,与大小金门隔海相望。有曾氏宗祠、福海宫、启明寺等庙宇宗祠,还有曾厝按飞机场及国民政府海军航海处等旧址,古民居中有6座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如今曾厝垵已是非常火的文化创意村,“五街十八巷”除了各种特色小吃摊、文创小店,还有许多风格各异的民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基督教曾厝垵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经意间,我们在曾厝垵走进一家以“瓷圣”何朝宗传世瓷塑珍品为主题的明代德化白瓷美术馆,馆内各种藏品造型独特,精美绝伦,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国白瓷文化的重要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代螭龙纹蒜头瓶,高250mmx宽140mm。螭龙纹最早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之上。《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 《饮流斋说瓷》曰:"蒜头者,口似蒜头,而体段则近油锤,宋制已有之,后此尤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螭龙纹蒜头瓶,其特征是蒜头形小口,长颈、圆腹。颈部环绕一条堆塑螭龙,盘旋蜿蜒于瓶壁,口衔瑞草,造型独特。瓶身施白釉,釉层饱满丰腴,釉面匀净洁白,古朴素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同款螭龙纹蒜头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胡里山炮台,由炮台、兵营、城堡等构成,是一座独立而又完整的海防要塞,是光绪年间厦门口岸八座炮台的中心台、指挥台。其建筑除吸取欧式炮的优点外,又保留我国明清时期军事建筑格调,并具有地方特色。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现有一门28生克虏伯大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早、最完整、保留在炮台原址上的后膛海岸炮,对研究中国海防史、洋务运动史,具有重要的实物意义,在世界军事史和火炮发展史上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远眺“厦门双子塔”——世茂海峡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厦门,我们是故地重游,所以鼓浪屿不去了,厦门大学也不看啦,过海沧大桥、厦漳跨海大桥上高速,前往漳州东山岛,入住在东山康益酒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