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芬芳 诗书端阳———舒心读书会第279期

梅好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书友们:</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春已老,夏阳骄,又是一年端午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可是今年一春无雨,农田干裂,麦苗稀疏,民盼甘霖,望眼欲穿。农人头戴柳帽,跪地求雨,老人们口中念着经文,不停洗刷着碾盘以民间古老的方式向苍天祈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两千多年前,屈原以《离骚》问天,用诗行刻下对家国的忧虑和理想的坚守;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以阅读为媒,在墨香中触摸历史的脉络,感知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请大家打开书,开启这场端午书香之旅。</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读书活动,分为个两个篇章:</p><p class="ql-block"><b>一、 溯文脉,启新思——共读《六百年郁闷》前三节,感受余秋雨笔下明朝276年的重重郁闷。</b></p> <p class="ql-block">  六百年郁闷,这600年是从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开始,历经清朝到近现代19世纪60年代末期的这段时间,也是中国文化史中最让人郁闷的一段回忆。时间太长,郁闷太多,我们今天先来分享明朝时期的那些郁闷事。</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在《六百年郁闷》中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文化专制政策而造成的保守性与文化困境的压抑是郁闷的主要缘由。</p><p class="ql-block"><b>明朝的文化困境</b></p><p class="ql-block">1. 错失文明转型的机遇</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认为,明朝本可通过郑和下西洋、利玛窦来华等事件融入海洋文明和欧洲文明,但最终因农耕文明的保守性选择封闭。例如,郑和下西洋的码头被封禁,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文化交流未能延续,导致中国错失开放的契机。</p><p class="ql-block">2. 思想与社会的停滞</p><p class="ql-block"> 明朝文人试图以“经世实学”挽救社会弊病,却因缺乏实践方向陷入空谈。余秋雨将他们比作“只会把脉不会配药的医生”,最终在郁闷中转向民间艺术(如小说、戏剧)寻求慰藉。</p><p class="ql-block">3. 文化专制的压抑</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的文字狱和八股文制度严重禁锢思想,文人“三缄其口”,导致创造力转向民间叙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但这些作品虽弥补了长篇叙事的不足,思想深度却有限。</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的文化专制:朱元璋出身卑微(曾为乞丐、和尚),他敏感又自卑,为巩固皇权,他对文人讥讽极度敏感,忌讳“僧”“贼”等字眼,制造了残暴的文字狱,以铲除异己。 牵强附会处死文人,如“作则垂宪”中的“则”被曲解为“贼”,“生知”被联想为“僧”,通过八股文和理学强化思想控制,规定考试以“四书五经”和朱熹注解为准,限制思想自由。将科举变为维护统治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评价朱元璋:矛盾的双面性。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其人生经历堪称传奇,既有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也有铁腕统治的血腥篇章。吴晗说“他一面是勤政爱民的圣君,一面是猜忌嗜杀的暴君”。重视教育(如扩建国子监)、恢复汉族礼教,缓和了元朝的民族矛盾,为明朝初期稳定奠定基础。他又极端残暴,滥杀功臣与文人(如胡惟庸案、蓝玉案),文化专制导致思想僵化,被顾炎武批评“八股之害甚于焚书”。</p> <p class="ql-block"><b>明朝的重大事件</b></p><p class="ql-block">1.郑和下西洋</p><p class="ql-block"> 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宣扬国威、拓展朝贡体系,命郑和率27800人、240余艘船队从南京出发,远航至爪哇、苏门答腊等地。 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共访问亚非30余国,最远抵达非洲东岸、红海及麦加地区。</p><p class="ql-block">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航海活动,比哥伦布早87年。郑和船队综合运用“牵星术”、罗盘导航及《郑和航海图》,绘制了530多个地名(含南海诸岛),首次系统记录了东非海岸至红海的地理信息,为后世欧洲航海家(如达伽马)提供了参考。航海技术领先欧洲近百年,其和平模式与西方殖民形成鲜明对比,为“一带一路”提供了历史借鉴。郑和下西洋不仅是明朝国力鼎盛的象征,更重要的是郑和船队通过军事威慑与和平外交、 技术传播与贸易网络,创造了 海上丝路的繁荣,船队携带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换回香料、宝石等物资,引进新物种,推动了民间贸易发展,满剌加(今马来西亚)因此成为东西方贸易枢纽, 重构了亚非国际秩序。同时也传播交流了中华文化与文明,把儒家礼仪、历法、农业技术及中医(如接生技术)传播到世界,东南亚多地至今保留“三宝庙”“三宝井”等纪念遗迹。 </p><p class="ql-block">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超越了航海本身,成为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理念的全球实践,至今仍为国际关系与文明互鉴提供启示。尽管成就斐然,但受限于封建体制与经济模式,航海活动未能转化为持续的国家战略。明朝后期闭关锁国,错失海洋霸权机遇,最终被欧洲列强超越。</p><p class="ql-block">2.《天工开物》</p><p class="ql-block"> 《天工开物》是明朝末年(17世纪)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科技著作,该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系统总结了当时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涵盖了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产业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系统、最全面的工艺学著作,详细记录了明朝的农业、手工业技术,许多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因清朝初期文字狱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该书一度在中国失传,直到20世纪才从日本回传,重新受到重视。 《天工开物》不仅反映了明朝的科技水平,也展现了宋应星“经世致用”的科学思想,对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具有重要意义,正本流落海外。</p><p class="ql-block">3.《永乐大典》</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于1403年下令编纂, 初衷为汇总天下古今典籍,彰显明朝文治,保留文化遗产。 由解缙、姚广孝等2169名学者历时5年完成(1408年成书)。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收录先秦至明初典籍8,000余种,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药农艺、戏剧技艺等,甚至含蒙古语公文、白描插图。 比西方最早的《大英百科全书》(1768年)早300余年,后几经坎坷<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落不明。</span></p> <p class="ql-block">  余秋雨的“郁闷”折射出明朝在保守与开放、专制与创新之间的挣扎。朱元璋的文化专制虽短期巩固了统治,却扼杀了思想活力;而民间文化的勃发与文人的思想突破,则成为压抑时代的另类光芒。他郁闷的是中国文化的障碍和中国文脉的天敌,明朝的复杂性正在于此——它既是“六百年郁闷”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韧性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肖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下面开启我们的第二部分活动:</p><p class="ql-block"><b>二、编彩绳,话传承——分享端午节传统习俗以及端午节诗词。</b></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p><p class="ql-block">1.屈原投江说</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最广为流传的起源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相关。据《史记》记载,屈原因忧国投汨罗江自尽,百姓划舟打捞、投粽喂鱼以护其遗体,逐渐演变为赛龙舟和食粽的习俗。唐代文秀《端午》中“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直接点明其纪念意义。宋代张耒《和端午》更以“竞渡深悲千载冤”表达对屈原的哀悼。</p><p class="ql-block">2.伍子胥与曹娥传说</p><p class="ql-block"> 江浙一带流传端午节也为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其含冤而死后被投入江中;另有东汉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体现了孝道精神。这些传说丰富了端午节的人文内涵。</p><p class="ql-block">3.上古祭龙与自然崇拜</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最早可追溯至百越部落的龙图腾祭祀活动,结合仲夏“飞龙在天”的天象,形成祈福驱邪的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传统习俗文化</p><p class="ql-block">1.赛龙舟:团结与拼搏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北宋张耒的诗《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龙舟竞渡不仅为纪念屈原,更蕴含驱邪避害、祈求丰收之意。唐代张建封《竞渡歌》以“鼓声劈浪鸣千雷”描绘激烈场景。宋代黄裳《喜迁莺》则以“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展现节日欢腾。</p><p class="ql-block">2.食粽与挂艾草:驱邪与健康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元稹有诗云: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粽子最初为祭祀用“角黍”,后演变为节日美食。陆游《乙卯重五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记录此俗。艾草、菖蒲悬挂于门,源于古人“驱毒气”的防疫观念,苏轼《浣溪沙》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则描绘佩戴香囊辟邪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3.饮雄黄酒与系五色丝线</p><p class="ql-block"> 雄黄酒用于驱虫解毒,五色丝线象征吉祥长寿。明代有《月灵广义》记载此俗的科学性,清代诗词中“五色新丝缠角粽”也呼应此传统。端午节系五彩丝线的习俗,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象征。五彩绳的五色映射五行,五彩丝线的青(木)、红(火)、黄(土)、白(金)、黑(水)对应五行学说中的五种自然元素与方位,象征宇宙能量的平衡。古人认为五色汇聚可调和阴阳,抵御邪气(即疾病与灾祸),这种观念源于汉代,与端午“恶月避瘟”的时令信仰紧密结合。农历五月气候湿热,蚊虫滋生,易发瘟疫(古人称“五毒”活跃期)。五彩丝线作为“辟兵鬼、不病瘟”的符咒物,通过色彩的神圣性赋予心理防御功能,与其他端午习俗(如挂艾草、菖蒲)共同构建驱邪仪式。</p><p class="ql-block"> 4.晒书,古人有端午晒书的习俗,以防潮防蛀。</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不仅是粽香与龙舟的欢庆,也是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p> <p class="ql-block">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端午节,是腕上的五彩绳,兜里的煮鸡蛋,是碗里的冰豆凉粉,酥脆的糖糕,是清新的粽香、江上的鼓声,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让我们以书为舟,穿越时光长河,在经典的智慧里沉淀,让文字与节气碰撞出新的火花。乐莫乐兮新相知,暂借林清玄先生一语“浪漫是浪费时间慢慢读书”,愿你我暂离喧嚣,案头一盏茶,手边一卷书。窗外是夏日蝉鸣,心中有千年文脉,便是人生小美满。</p><p class="ql-block"> 祝大家端午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