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家考古博物馆无疑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古希腊艺术收藏地。古希腊为所有后来的西方艺术奠定了基调,而这座博物馆则让我们能清晰地追溯这段艺术演变之路,在一层楼的展区带我们从公元前7000年一路走到公元500年,展品陈列美观、讲解详尽。</p> <p class="ql-block">我们将看到希腊各大文明的兴衰演变:</p><p class="ql-block"> • 米诺斯文明</p><p class="ql-block"> • 迈锡尼文明</p><p class="ql-block"> • 古风时期的希腊</p><p class="ql-block"> • 古典时代与亚历山大大帝时期</p><p class="ql-block"> • 从西方而来的罗马人</p> <p class="ql-block">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600-1100年)</p><p class="ql-block">迈锡尼文明发展于希腊,希腊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其影响遍及小亚细亚、近东、埃及、西地中海及西北欧。传统认为,讲希腊语的阿卡亚人(Achaeans)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定居希腊。迈锡尼文明以其最大的中心——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Mycenae)命名,其开端标志是武士国王群体的兴起,他们与克里特岛上已高度发达的米诺安文明保持联系。早期迈锡尼时期的财富在迈锡尼的皇家竖井墓(Grave Circles A和B,公元前16世纪)中得以生动展现,这些墓葬中的贵重随葬品是社会地位和职位的象征,构成了荷马史诗中“金光闪闪的迈锡尼”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展厅4展示了迈锡尼金光闪耀的辉煌。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呈现了迈锡尼文明的壮丽景象。展览入口处矗立着庄严的墓碑(grave stelae),既是守护者,也是文明声誉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展示了珍贵的餐具和仪式容器、带有压印装饰的匕首、精致的印章戒指、异域文物以及大量青铜武器,这些属于已故统治者。展厅中央陈列着金色死亡面具(gold death masks),它们是希腊大陆首个伟大文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迈锡尼人在公元前1600年至前1200年间统治着希腊南部,那是在古希腊黄金时代的千年前。他们出现在荷马笔下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传奇中(尽管这些故事富于幻想)。19世纪,人们在今天的土耳其西部发现了真实的特洛伊城遗址。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被誉为那个时代的“印第安纳·琼斯”)认为,正是迈锡尼人征服了特洛伊(这也许是真的)。因此,他接着挖掘迈锡尼,并发现了这批惊人的宝藏。他还宣布,这张黄金面具属于传说中征服特洛伊的希腊国王阿伽门农。(但不幸的是,这种说法不成立,因为这张面具的年代比特洛伊的陷落——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要早。)</p> <p class="ql-block">在玻璃展柜中陈列着著名的“阿伽门农面具”(约公元前1550年)。这是一个用黄金锤打而成的人脸面具,展现了一位男子的胡须面容。据考证,这种面具是用来盖在死者脸上的—注意到面具上有细小的耳孔,用于穿绳系绑。</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揭示了迈锡尼宫殿的秘密。主题展柜向游客介绍了主要中心的宗教生活、宫廷壁画艺术、皇家作坊的生产、线形B文字的国家档案、伯罗奔尼撒主要中心的国际关系和海外贸易。展厅中央的“武士碑”(Warrior Stele)和“武士瓶”(Warrior Vase)赞颂了卫城的军事准备,而精美的“象牙三联体”(Ivory Triad)则展现了和平宗教生活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提林斯卫城</p><p class="ql-block">提林斯是仅次于迈锡尼的第二重要的史前阿尔戈利斯卫城。它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并在早期的希腊时期(公元前3千年)、中期希腊时期(公元前2千年上半叶)和早期迈锡尼时期(公元前16-15世纪)拥有重要的定居点。提林斯卫城以其雄伟的巨石墙(Cyclopean walls)而闻名,荷马在《伊利亚特》中称其为“固若金汤”。根据希腊神话,这些防御工事是由巨人库克洛普斯(Cyclops)为阿尔戈斯国王普罗伊托斯(Proitos)建造的,普罗伊托斯从小亚细亚的利西亚(Lycia)召来了这些巨人。迈锡尼宫殿是更广泛区域的行政、财政、艺术和军事中心。</p><p class="ql-block">这座卫城占地约20,000平方米,由迈锡尼的发掘者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及其同事、建筑师威廉·德普菲尔德(Wilhelm Dörpfeld)于1885年和1886年进行发掘。目前,提林斯的发掘工作在德国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继续进行。</p> <p class="ql-block">服饰与装饰</p><p class="ql-block">在盛大的公共场合或仪式中,女性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材质多为亚麻或羊毛。这些服饰包括紧身的内衣、带袖至肘部的短背心(似乎强调胸部),以及长而带有褶边的裙子。她们的长发是财富或社会阶层的象征,或披散在胸前和肩上,或用缎带或发网扎成大髻。在镜子的象牙柄上,描绘的可能是年轻女性,拥有短而卷曲的头发。</p><p class="ql-block">然而,日常服装与正式场合的服饰不同,以满足更实际的需求。根据线形B文字(Linear B)泥板的记载,部分女性人口从事手工劳动。男性通常穿着及膝的短希顿(chiton)或短“裙子”,在某些情况下还穿着可能是皮制的靴子。</p><p class="ql-block">女性最喜欢的珠宝类型包括各种材质的项链、金属发带、装饰头发的素色或花形发簪、耳环和戒指。</p><p class="ql-block">壁画上的女性形象有着厚重的红唇、浓妆艳抹的颧骨和用黑色眼线勾勒的眼睛,表明迈锡尼女性拥有多种香膏和化妆颜料,同时也有证据显示她们使用香水和药膏。</p><p class="ql-block">贵族女性的化妆盒包括象牙首饰盒、装饰精美的梳子、发簪以及带象牙柄的青铜镜,这些作为奢侈品在东地中海地区广泛流通。</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丘的顶部,是迈锡尼国王的皇宫,结构恢弘,房间四周曾装饰着色彩鲜艳的壁画。</p><p class="ql-block">这些壁画的风格深受迈锡尼邻邦米诺斯文明的影响(尤其是来自克里特岛的米诺斯人),其中包括著名的斗牛跳跃场景,这是一种米诺斯宗教仪式或表演,展现了人与动物的互动之美。</p> <p class="ql-block">迈锡尼卫城</p><p class="ql-block">迈锡尼卫城在1876年之前由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发掘,揭示了一个构成荷马史诗核心的传奇世界。继施利曼之后,克里斯托斯·聪塔斯(Christos Tsountas,1857-1934年)、艾伦·J.B.·韦斯(Alan J.B. Wace,1879-1957年)、乔治奥斯·米洛纳斯(Georgios Mylonas,1898-1988年)以及近年来的斯皮里东·亚科维迪斯(Spyridon Iakovidis)教授等考古学家继续了这项伟大工作。</p><p class="ql-block">这座卫城占地约30,000平方米,四周环绕着由巨石构成的城墙。根据希腊神话,这些城墙与提林斯(Tiryns)的城墙一样,由巨人库克洛普斯(Cyclops)建造,因此被称为巨石墙(Cyclopean walls)。卫城的主要入口——雄伟的狮子门(Lion Gate),是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拥有巨大的门楣和庄严的浮雕装饰:两只狮子分立在一根象征宫殿的柱子两侧,呈侧面相对,前面爪子搭在一个小型祭坛上。</p><p class="ql-block">作为公元前14世纪和13世纪更广泛区域的行政、财政和宗教中心,卫城包括一座宫殿,宫殿顶部的正式大厅(megaron,宫殿的中央建筑)、装饰有壁画的神殿、艺术家作坊和储藏室。宫殿与近东和埃及的同等统治中心保持贸易关系,当地的金匠、铜匠、象牙雕刻师、石雕师及其他工匠在宫殿官员的监督下工作。</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展区的尽头左侧,可以看到**迈锡尼文字——线形文字B(Linear B)**刻写在陶片上的样本。这种文字系统是一种音节文字,即每个符号代表一个音节。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种文字才被成功破解,使学者得以进一步理解迈锡尼社会和行政运作方式。</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的玻璃展柜中,陈列着施里曼最喜爱的发现之一——编号**#1426的“战士陶罐”(House of the Warrior Krater)**,这是一只绘有图案的双耳陶罐。画面中,左侧一位女性正向一队战士挥手告别,士兵们身穿华丽盔甲,长矛上挂着行囊。这幅3000年前描绘士兵出征的场景,跨越时代,唤起了人们对于战争与离别的永恒共鸣。</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聚焦于死者的世界。来自“阿特柔斯宝库”入口的浮雕半柱为展品陈列提供了背景,展示了一系列金、银、石和陶制容器,以及迈锡尼城市和登德拉(Dendra)皇家墓葬中的金、玻璃糊和彩陶珠宝。展厅中央展示了瓦菲奥(Vapheio)、皮洛斯(Pylos)和迈尔西诺霍里(Myrsinochori)等伯罗奔尼撒主要迈锡尼中心圆顶墓中的精美杯子和其他珍宝。</p> <p class="ql-block">Early Cycladic figurines 早期基克拉迪偶像</p><p class="ql-block">基克拉迪文明最重要的创造之一就是早期基克拉迪偶像。这些雕刻于白色大理石上的裸体女性雕像,大多出土于墓葬中,而男性雕像相对罕见,似乎承担着特定的角色,例如猎人、战士或音乐家。</p><p class="ql-block">这些雕像上的彩色装饰为我们揭示了基克拉迪社会的象征符码。在白色的大理石表面上,使用黑色或深蓝色颜料绘制眼睛、眉毛和头发;红色则用来突出面颊、手指和脚趾,在少数情况下也会涂在耳朵、嘴唇和鼻孔上。此外,红色还被用来描绘珠宝、权力象征(如冕状饰品)及皮肤上的图案。偶尔也会使用绿色来绘制装饰性细节。</p> <p class="ql-block">分时期发展</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迪 I 期(公元前3200–2800年)</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的抽象偶像常呈现出**“小提琴形”的轮廓,其起源可追溯至爱琴海的新石器时代文明**。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 Plastira 类型(帕罗斯岛):以其自然写实、富有生气的造型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 Louros 类型(纳克索斯岛):则以抽象几何化的人形形式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迪 II 期(公元前2800–2300年)</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出现了更为规范化(canonical)的雕像形态——最具代表性的为双臂交叉的正面站立式雕像。雕像体态修长、正面呈现,有些雕像甚至达到真人大小。</p><p class="ql-block"> • 音乐家题材也颇具魅力,有站立式或坐姿的竖琴手、吹笛者,开始展现更强烈的三维雕塑感。</p><p class="ql-block"> • 各岛屿也出现地方变体,例如:</p><p class="ql-block"> • Spedos 类型(纳克索斯)</p><p class="ql-block"> • Kapsala 与 Dokathismata 类型(阿莫尔戈斯岛)</p><p class="ql-block"> • Chalandriani 类型(锡罗斯岛)</p><p class="ql-block">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所谓的“碎裂仪式”:在纳克索斯岛附近的凯罗斯(Keros)小岛上,出土了大量被人为打碎的大理石偶像和陶器。</p> <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迪 III 期(公元前2300–2000年)</p><p class="ql-block">雕像制作缩减为一些小型、锥形的抽象形象,其代表产地包括米洛斯岛(Phylakopi)和基阿岛(Ayia Irini)。</p> <p class="ql-block">象征与影响</p><p class="ql-block">这些偶像可能代表的是:</p><p class="ql-block"> • 生育女神,</p><p class="ql-block"> • 仙女或养育者,</p><p class="ql-block"> • 祖先或英雄的形象。</p><p class="ql-block">而在现代,基克拉迪偶像被认为是雕塑史上极具艺术价值的杰作,对20世纪的伟大艺术家如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亨利·摩尔(Henry Moore)和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等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那只绘有图案的浴盆,工艺相当精美。还有一些薄如蝉翼、几乎能透光的雕刻大理石碗,以及青铜刀刃、镊子、针具,和一些奇特的“煎锅”形状的墓葬随葬品。所有这些文物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比希腊本土上的第一个伟大文明——迈锡尼文明的兴起要早约1000年。</p> <p class="ql-block">陶器与小型艺术品收藏占地约2000平方米,包含15个展厅、超过250个展柜和展台,展示5500件展品,是同类收藏中规模最大的之一。其展品的多样性和品质使其成为全球研究和理解古希腊陶器及小型艺术品最全面、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收藏的储藏设施包含陶器、金银珠宝和器皿、印章戒指、绘画、建筑构件、玻璃花瓶以及象牙和骨制小型文物,时间跨度约23个世纪,从公元前11-10世纪的次迈锡尼陶器到13世纪斯塔萨托斯收藏(Stathatos Collection)的拜占庭珠宝。</p> <p class="ql-block">这些壮丽的壁画出自希腊第一个伟大文明——米诺斯文明(Minoans)。这些壁画曾装饰于**圣托里尼岛(又称锡拉岛)阿克罗蒂里(Akrotiri)**的民居墙上。公元前约1630年,岛上的火山爆发,其规模超过喀拉喀托火山,将这些壁画埋藏在厚厚的火山灰中,从而得以完好保存。</p><p class="ql-block">阿克罗蒂里的居民与米诺斯人(其中心在克里特岛)共享相同的艺术传统。与大多数早期文明不同,他们不是以战斗为主,而是以贸易为生,勤劳致富。</p><p class="ql-block">他们的住宅和宫殿没有防御工事,室内配备精美的家具(下一展厅中展示了一张床,由火山灰中的空洞石膏倒模而成)。墙面上装饰着色彩鲜艳的壁画,描绘的是春意盎然的自然景观与日常生活场景,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p><p class="ql-block">画中,两名少年——也许是一位王子和他的仆人——正在拳击(注意他们大多剃光的头发);一只雄羚羊回头深情地望着雌羚羊;几只燕子在百合花丛的山坡上嬉戏飞翔。</p><p class="ql-block">这些壁画使用了明亮的原色——红、黄、蓝,配以粗黑线条勾勒。部分图案是在湿泥灰未干时绘制的,因此颜料渗入灰泥,形成壁画独特的晶莹通透效果,令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请记住,大多数早期文化中的艺术只用于王权宣传、战争纪念或神祇崇拜。然而,爱琴人(Aegeans)是最早因热爱美而创作艺术的民族之一。这种对美的热爱,成为了古希腊文明的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塞拉展厅主要通过著名的壁画吸引游客的注意,包括描绘麻雀与百合的“春之壁画”(Spring Fresco)、“拳击儿童壁画”(Boxing Children Fresco)和“羚羊壁画”(Antelope Fresco)。带有狮子、海豚和鸟类形象的精美喙形水罐(prochoi)受到这些宏伟壁画的启发。</p> <p class="ql-block">主陶器展览展示2430件文物,展览计划旨在为游客提供从次迈锡尼时期到晚期古典时期的古希腊陶器和瓶画全景。</p> <p class="ql-block">楼上的陶器与小型艺术品收藏的核心是其教育性质。展品的丰富性、品质以及按时间段和工作坊的分类,有助于对更深入了解感兴趣的游客、学生和古典研究学者通过比较雅典工作坊与其他地区的工作坊,理解陶器和瓶画的演变。此外,展示来自希腊重要圣所的展品,如阿尔戈斯的赫拉神庙、佩拉霍拉、埃托利亚的特尔莫斯和拉科尼亚的阿尔忒弥斯·奥尔提亚圣所,勾勒出早期希腊圣所的特征。同样,来自科林斯皮察洞穴的木板献祭画是公元前6世纪原始绘画的罕见例证,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文字介绍摘选自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网站和Rick Steves travel boo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