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端午节,几天前网络里就能不断刷到南方赛龙舟🛶的视频,总感觉南方对这个日子的重视度超越北方。作为北方人,这个日子里我们唯一重视的大概就是吃粽子了。</p> <p class="ql-block">今天早晨我没有吃粽子,我的早饭是咖啡,三明治。给姊妹们发了张图片,她们说:今早怎么不吃粽子,鸡蛋呢?我说:因为没买粽子啊。</p><p class="ql-block">说真心话,我不太喜欢吃粽子。因为吃起来满手,满嘴都是黏糊糊的。特别是以前上班时,要是吃个粽子,都得吃前擦掉口红,吃完再涂口红💄,都不够麻烦的。再者我不喜欢粽子里面的大枣经过水煮,吃起来那大枣甜味不够,还水啦吧唧的。</p> <p class="ql-block">我对端午节的概念,源自小时候学的那篇屈原投江的文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爱国投汨罗江,百姓划船捞救、投米团防鱼食其体,演变为龙舟竞渡和吃粽子习俗。这一说法自南北朝起广为流传,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起源解释。后来世人又融合了上古祭龙、祛病防疫等多元文化内涵。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p><p class="ql-block">但我对端午节的另一个解析更有感触,那就是这个日子,妈妈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粽子吃。在民间,新媳妇有“送端午”的习俗。结婚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娘家妈妈会包好粽子给出嫁女儿送去,也叫“送端午”。因为“端午”与“耽误”谐音,“送端午”的意思是让小两口别耽误了生孩子,包的粽子一定要是带枣的枣粽子,寓意“早生贵子”。</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典故,是结婚第一年听婆婆说的,因为母亲不会包粽子,所以婆婆让我拿着她包的粽子回的娘家……</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我也快到了可以做婆婆的年龄了,可我依旧不会包粽子,也依旧不喜欢吃粽子。母亲倒是对包粽子有了兴趣,每每这个日子,她都会包点,虽然她包的很不标准。我常笑话母亲,我说人家包的粽子是穿着标志服的粽子,严丝卡缝,你包的粽子是穿着破棉袄的粽子,到处跑棉花。就这样,母亲依然乐此不疲的包。母亲也不止一次对我说过,让我学习包粽子。我的理由是我生的是儿子,不需要学。</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不会包粽子,也对吃粽子不热衷,可我依旧会在这一天在门口放一束艾草,我也喜欢艾草味的香包,更喜欢的是那句祝福☞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说归说,我中午还是回爸妈家吃了一个大粽子。虽然对吃粽子不感兴趣,但这一点不妨碍我对传统节日的喜欢,就像有人不喜欢吃饺子,一点也不妨碍TA喜欢过年一样😘</p> <p class="ql-block">文:羞答答的玫瑰</p><p class="ql-block">配乐:诗意</p><p class="ql-block">配图:网图➕原创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