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州可园位于苏州城南人民路708号,曾名近山林、乐园,是一处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古典园林建筑。是苏州现存唯一一座书院园林,也是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可园最初是五代时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至两宋则为沧浪亭的一部分,先后为苏舜钦、韩世忠所有。后一度荒废,直至清代才被充作“近山林行台”,也即接待往来官吏的公署中的花园部分。道光七年(1827年),布政使、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葺[qì],划归正谊书院,成为书院园林,易名为“可园”,并沿用至今。 咸丰、同治年间,可园内建筑大多毁于太平天国兵火,受到严重破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藏书八万卷。1914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于此,“挹清堂”为阅报室,“濯缨处”则为儿童阅览室。 1951年,可园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1957年后为苏州医学院使用。2014年苏州市人民政府拨款,进行全面修茸,再现书院园林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可园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可园的建筑风格独特,亭台楼阁、水榭回廊相互映衬。每一处建筑都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巧妙融合,形成了“步步有景、处处皆诗”的独特氛围。</p> <p class="ql-block"> 可园内中池塘北岸的“挹清堂”,位于南北景观主轴线上,是可园的主厅之一,堂前池水清浤挹,故而起名挹清堂。挹清堂古时为书院掌教接待客人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濯缨处:取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与沧浪亭遥相呼应,功能定位为师生室外研讨、交流学习、休憩的场所。一隅堂:位于园子的西北角,是一个适合沉思和休息的地方。学古堂:曾是书院的学术讨论场所,遍植梅花,环境清幽,适合静心体会书院文化。坐春舻:船舫式建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赏园林水景。</p> <p class="ql-block"> “正谊书院”为前后两厅。步入前厅,屏门上悬挂“正谊书院”匾额,由冯桂芬撰写。冯桂芬,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师从林则徐。屏门两侧柱上有联“敬守圣言修古礼;勤求吏事理官书”,为清同治十三年状元陆润庠撰写。陆润庠,历任工部、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p> <p class="ql-block"> “瓢亭”在东廊南端,东壁嵌有《可园重修碑记》石刻。亭柱上刻有对联:“寻梅踏雪迷三径,啸月临泉酌一瓢。”“浩歌亭”屹立于山岗上,亭内悬匾“浩歌亭”,为近代教育家和纺织专家邓邦逖所题。 “思陆亭”,廊穿亭而过。亭内白色屏门上悬“思陆亭”匾额,为苏州书画家黄泊云题。</p> <p class="ql-block"> 可园虽面积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亭台楼阁、水池假山、游廊小桥等古典园林该有的元素几乎都有。园林布局高低错落,曲折回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它将书院、庭院、园林有机结合,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是姑苏园林之珍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