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母校庆柬忆学运峥嵘

清琅(原:清朗)

文/清琅 ↑年迈的母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0年9月16日,母亲曾收到西南师范大学(其前身之一为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现在是西南大学)建校四十周年校庆请柬。几十年来,学校几经变迁,1940年9月20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简称:女师学院)创建于四川省江津县(现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唯一的女子高等学府,也是解放战争时期设立在重庆唯一只招收女生的最高女子学府;抗战胜利后,女师学院于1946年迁往位于重庆九龙坡区的国立交通大学内的校址(现址为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1950年10月,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与位于沙坪坝区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师范相关系科)合并组建成立西南师范学院(简称:“西师”);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成立西南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未标珍藏老照片的图片,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劳君展(1900年11月5日-1976年1月3日),出生名门,湖南省长沙人,五四运动期间,任长沙学联宣传部长,创办《女界钟》杂志,加入毛泽东创建的新民学会。1919年秋考入上海东南大学,同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入里昂大学专攻数学,1926年毕业于巴黎大学,是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国女学生,是中国妇女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先驱,著名的革命活动家、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1945年5月至1947年7月,曾担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第二任院长。(详述见本人美篇《一代女杰劳君展的传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国立女子师范学院。</p> ↑西南师范学院。 ↑西南师范大学校门之一。 西南大学校门之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一、母校请柬开启记忆闸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收到母校校庆请柬,母亲一段时间都久久难以平静。她拿着请柬,凝视着母校的邀约,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这封请柬开启了她尘封已久的过往记忆闸门,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和四十多年来的经历,一幕幕在她脑际浮现、眼前闪过,恍如隔世,却又历历在目。使她沉浸在无尽的回忆之中,将她的思绪又拉回到四十多年前,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学习、生活的日日夜夜,特别是在地下党[ “地下党”是特定历史时期,对从事地下工作的中共党组织的一个特指,是一个历史产物,是一个神圣而光荣的名字!]组织领导下,开展救国救亡爱国学运斗争那段风起云涌的战斗的、火热的青春岁月。女师学院几乎在中共四川省委和中共重庆地下市委领导的重庆市每次大规模学运斗争中、重大活动中,都是首先行动的表率,最先扛起学运大旗的先锋,发挥着举旗先锋的带头作用。“那时,女师学院院长是劳君展先生,她的爱国心、正义感和民主作风,为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学生运动及其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那些非凡的斗争经历、影响深远的学运场景和并肩抗争的战友同学等,一幕幕、一场场、一件件、一个个,不时在她脑海中呈现,过往的岁月虽已永离不复了,但追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参加的刻骨铭心、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经历,永远深刻于心底,成为抹不去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同学们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校园里。右一是母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深知她是多么想去重访故地,重寻青春战斗的足迹,重温那魂牵梦绕激情燃烧的岁月!多么想去瞻仰母校今日的新风新貌,参观它四十多年来新的发展变化和丰硕的成果!多么想去看望昔日的同窗、战友、老师和故旧!多么想去认识新的同学——母校培养的祖国建设新的生力军啊!然而,只可惜山高路远、相距万里之遥,加之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已经经受不起长途劳顿了,她只能怀着深深的敬仰,动情地写了封回信,代她回归,聊叙心曲,以此感谢母校依然没有忘记她,并简要地向母校汇报了自己在校和离校后的经历,向母校遥致衷心的祝愿和真诚的问候!</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收到西南师大校庆40周年请柬后,因病缠身,无力前往,心潮翻涌,感慨万千。提笔复信(这只是底稿前三页),简要回顾了解放战争时期,女师学院的光荣历史,自己追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不惧艰险,战斗在“国统区”白色恐怖下我党的“第二条战线”上,从事那些刻骨铭心、惊心动魄的爱国学运斗争的经历。向母校简要汇报了,参军离开母校后的革命阅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秋,母亲以高考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顺利考入了曾是抗战时期全国唯一一所女子高等学府、解放前重庆最高女子学府——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矗立于长江之滨九龙坡的重庆著名高校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女子高等学府。女师学院在被毛主席称作:我党开辟的“第二条战线”——伟大的、正义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在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尖锐复杂斗争中,做出了可歌可泣、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革命者的摇篮,多少沉迷的青年被它唤醒,多少革命志士在那里奠定了人生观的基础,从此起步并以天下为己任,出生入死奔赴革命的疆场,把整个身心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它培育了一批忠诚的共产党人、无私的人民公仆和优秀的人民教师。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是母亲他们那代人心目中的革命圣地!那里留下了她学习深造的足迹和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斗争难忘的青春战斗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1946年秋,考上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始终站在伟大的正义的爱国学运斗争的风口浪尖,在地下党组织的直接培养、教育、领导、指示下,以公开的学生身份为掩护,不惧“白色恐怖”,甚至身处敌人的刺刀枪口下坚持斗争,战斗在重庆“国统区”[ “国统区”: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我党领导的“第二条战线”的最前沿。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由一名爱国热血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成为一位紧跟党走、勇于斗争的大学生学运领袖,接受党的领导、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决策、落实党的部署、完成党的任务。做到了听党指挥、履行使命、敢于担当、勇往直前。“因为您当时接受了地下党交给您的任务,并且忠诚地完成了党交给您的任务。”(陈懋华,1994年12月5日来信)</span></p> ↑母亲在女师学院期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二、学运斗争中的主要领导者和联系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曾先后在以刘敏(即兰健)、江英(即江竹筠)、赖松、杨蜀翘、刘志坚、罗玉清等为首的地下党组织的领导指派下,进行学运斗争,在严酷的形势下、在激烈的斗争中、在险恶的环境里,始终信念坚定、意志坚强、无所畏惧,战斗在风起云涌的爱国学运斗争的最前列。对女师学院四任地下党支部书记的确切任职时间,到目前为止,所有可查的资料中,均未记载,无处可查。但母亲亲身经历了四任地下党支部书记领导开展学运的全过程,而且均备受历任支部书记器重并委以重任,她们联紧密切,交往频繁,对她们的离职和任职自然十分清楚。因此,对当时四任地下党支部书记的确切任职时间,母亲都有深刻而准确的记忆,无疑也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刘敏,中共南方局青委、中共四川省委负责妇运工作的地下党员兰健的化名,1947年2月之前,负责中共四川省委与女师学院赖松的联络工作,代表中共四川省委领导、策动了女师学院“一·六抗暴运动”全过程。1947年2月不幸被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江英,中共地下党员江竹筠在女师学院的化名</span><b style="font-size:20px;">(</b><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竹筠的这一化名,除只有包括母亲在内的寥寥少数前辈知晓外,到今天为止,在公开出版发行可查的资料中,从没有出现过,因此社会上更是无人知道。作为那段红色历史亲历者的第二代,在2025年2月4日本人的美篇《那些不应忘却的纪念——献给敬爱的母亲及革命前辈》中,我将江竹筠的这一化名首先公诸于世!今天再次提及此化名,包括前辈的经历,也算为那段革命历史补充一份空缺,增添新的知识点吧!</span><b style="font-size:20px;">)</b><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3月至10月,接替兰健负责中共重庆地下市委与女师学院赖松的联络工作。期间,母亲接受的所有任务和担任的所有职务,都是由江英和赖松研究决定,并通过赖松、陈志坚传达的。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全国人民“反内战,要和平”的强烈诉求,一方面蓄意发动全面内战,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国统区”人民实施血腥残酷的高压政策,进行疯狂镇压,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重庆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复杂,使得重庆的民主运动一度处于低潮。面对残酷严峻的斗争形势,为组织和发动大规模学运带来了重重困难。此时,江竹筠协助丈夫彭咏梧(中共重庆地下市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工作,领导重庆全市的学生运动。她负责处理党内事务和内外联络工作,同志们都习惯而亲切地称呼她江姐,大约在1946年下半年,对她的“江姐”称呼也由此传开。至今“江姐”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对江竹筠的代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炜,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现江姐村);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1947年3月至10月,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指派,接替兰健担负女师学院联络工作;1947年10月至11月,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7年11月,任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兼中共下川东地下工作委联络员;1948年6月14日,被叛徒出卖于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区)被捕,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11月14日,殉难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时年29岁。2009年9月14日,江竹筠入选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等11个部委联合组织开展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赖松,“一·六抗暴运动”中,雷永奎(后来改名雷毅若)把母亲介绍给赖松,赖松向母亲布置任务。1947年3月起,赖松开始和母亲接头,1947年3月至1948年暑假,母亲主要接受赖松指示,有时也通过刘志坚传达任务。赖松是女师学院地下党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48年暑假,撤离女师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赖松,1946年秋考入女师学院教育系。由中共南方局青委会委派考入女师学院做学生工作,早在1946年12月至1947年2月的“抗暴运动”中,就已经是地下党员了,她直接受中共四川省委专门派到女师学院负责联络的中共地下党员、中共南方局青委、中共四川省委负责妇运工作的兰健&lt;化名刘敏&gt;同志领导,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7年2月,兰健同志不幸被捕后,3月,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指派,江竹筠接替兰健成为与女师院的联络人,与赖松取得联系。赖松任中共女师学院第一任党支部书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8年暑假撤离女师学院,</span>解放后任职于四川省教育厅。1980年11月10日病逝于四川省成都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杨蜀翘,江竹筠的表妹,1947年秋考入女师学院史地系,1948年秋至1949年4月20日,继任女师学院地下党第二任党支部书记。赖松撤离后,主要由杨蜀翘向母亲交代任务,也通过陈志坚向母亲转达任务。1949年4月20日,“四·二一运动”前夕撤离女师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江竹筠与女师学院部分中共地下党员或“六一社”成员合影。左起:江姐的表妹杨蜀翘、江竹筠等。杨蜀翘1947年秋考入女师学院史地系,新中国成立后,杨蜀翘曾任成都华美女中校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陈志坚,1945年秋考入女师学院,1949年4月至暑假,继任女师学院地下党第三任党支部书记,杨蜀翘撤离后,主要由陈志坚向母亲传达任务,1949年毕业离校(听母亲说,陈志坚阿姨去世较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罗玉清,1948年秋考上女师学院史地系。1949年秋至11月30日,陈志坚之后,继任女师学院地下党第四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在迎接重庆解放的护校运动中,主要由罗玉清传达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师范学院第一任党支部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罗玉清,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师范学院第一任党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三、参与、策划、组织、领导、发动的主要学运斗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46年9月至1949年11月,在党的领导下,母亲曾参与、策划、组织、领导、发动了自1946年12月至1949年底的所有女师学院和重庆市风起云涌的爱国学运斗争。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①1946年12月-1947年2月“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参与了规模空前有1.5万余人的“一·六抗暴大游行”、动员罢教罢课、宣传工作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②1947年5月-6月“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大规模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③1947年“六·一血案”抗议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④1948年3月-1949年4月的“驱张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⑤1948年6月-7月“反美扶日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⑥1949年女师学院“争温饱、争生存”运动,重庆市“争温饱、争生存”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⑦1949年“三八”义卖活动及3月17日,女师学院“争温饱、争生存”委员会与重庆市九所公立院校的“争温饱、争生存”委员会协调一致,共同发动、举行了4000多人的大规模游行示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⑧1949年3月27日晚,受地下党组织指派,作为女师学院代表,全程参与了“重庆争温饱联合会”在重庆大学体育场举行大型营火晚会“活命晚会”的组织、发动等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⑨1949年“四·二一”声讨“南京惨案”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⑩“重庆争温饱联合会”1949下半年,迎接重庆解放护校运动;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些尖锐复杂、惊心动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学运斗争中,母亲始终站在学运斗争的风口浪尖,无论斗争如何艰险残酷从未退缩,深受党组织的信赖,并委以重任;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四、地下党组织授意、安排或指派竞选多个职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风起云涌、尖锐复杂的学运斗争中,她被中共地下党组织授意、安排或指派竞选多个职务,不仅多次在关键时刻勇担重任,而且多次作为地下党指派的请愿代表与国民党反动当局进行面对面的抗争。先后在江英、赖松、杨蜀翘等的直接安排下,或授意通过竞选曾担任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①1947年6月,女师学院“‘六·一血案’后援会”对外联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②1947年6月,重庆市大专院校“‘六·一血案’后援会”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③1947年6月,女师学院“‘六·一血案’后援会”请愿代表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④1947年6月,重庆市大专院校“‘六·一血案’后援会”请愿代表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⑤1947年秋,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联席会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⑥1947年秋,女师学院全校系科班代表联席会副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⑦1948年3月-1949年4月的“驱张运动”期间,两次受地下党指示,作为学生代表,到中央银行查账,搜集张邦珍的贪污证据,为“驱张运动”提供“炮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⑧1948年女师学院“争温饱、争生存委员会”秘书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⑨1949年3月“争温饱、争生存运动”联络和请愿代表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⑩1949年4月“四·二一”重庆市龙泉区的两名学生请愿代表之一(除以上提及的担任请愿代表外,还担任过多次)等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白色恐怖下,这每一个职务的背后,都包含着艰巨的任务、严峻的考验、无测的风险、无畏的担当、尖锐的斗争、坚定的信念、执着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女师学院上大学期间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五、学运斗争中做了大量工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地下党组织培养授意下,她作为学运骨干、学生领袖,始终站在爱国学运斗争的最前沿,除了完成大量学运领导、组织、发动任务之外,还按党的指示,完成了学运中的大量文宣稿件撰写起草任务。宣传和学运历来都是党的地下斗争最激烈的前沿阵地,是当时最活跃、最敏感、最繁重和最危险的工作。那时主要由赖松、雷毅若、杨蜀翘、陈志坚等交由她执笔撰写起草,如各种《宣言》《通电》《文告》《抗暴口号》《活动方案》《告全国同胞书》《告全市父老贤达书》《告全市人民书》《告全校师生员工书》等等。以及揭露、批判、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反动当局、揭穿右翼学生组织的破坏阴谋等许多各种传单、大字报、壁报(负责《热风》壁报等)、啦啦词、标语等等。她按照党的指示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为鼓舞先进、争取中间、带动后进,以及唤醒、鼓动、团结、组织、动员社会大众和广大师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党领导下的爱国学运斗争中,以及承担完成的大量繁重的、必须迅速完成的、往往是十分紧急的文宣任务工作的磨砺中,使她练就了超常的、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速记、速写的过硬本领!这也在抗美援朝及之后一生的革命工作中发挥了非凡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遵照党的指示,以大学生身份为掩护,做了大量工作,始终不畏风险公开出面参与、鼓动、组织、领导爱国学运斗争,引起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注意,并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由于地下党支部书记陈志坚及时通知撤离,才免于落入敌手,可谓异常凶险……。正是在从事这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正义、尖锐复杂、如火如荼、惊心动魄的学运斗争中,启迪了她的觉悟、教育了她的思想、锻造了她的灵魂、锤炼了她的意志品质,引导她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终身追求革命的道路,成为一名忠诚于党的坚定革命者,直至为党为国为人民奋斗了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以说,考上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成为她冲破家庭樊笼,投身人民革命的风水岭。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是她一生参加革命、走上革命道路的出发地,也是她日思夜想的故里和魂牵梦绕的母校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从1946年秋到1949年11月30日,在女师学院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49年12月投笔从戎光荣参军离校,1951年3月至1953年底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放弃分配到中央部委工作,要求继续深造,1954年秋至1956年7月被部队保送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1956年人大毕业后,放弃留校人民大学任教,或回成渝两地及长沙等地高等学校工作的机会,坚决要求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疆,参加援疆建设,成为扎根新疆的第一代援疆人,自此将毕生献给了新疆的建设与发展。一生从未停止过继续奋斗的脚步,将一生献给了党、祖国和人民,直到2003年不幸病逝,近54年过去,再也未能重返母校,这成了她永远无法释怀、无法弥补的终生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铭记峥嵘历史,缅怀革命前辈,赓续红色血脉,珍惜和平幸福,接过奋进火炬,继续砥砺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年9月20日星期二初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5月30日星期五略改</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刚参军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母亲被第12军政治部保送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右一是母亲。</p> <p class="ql-block">↑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父母得以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工作。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去上海出差时,在豫园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亲手栽培的花卉旁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