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南水北调中的调巢机。</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李商隐的简介:</p><p class="ql-block">个人生平:早年经历:李商隐约813年出生于河南荥阳,祖籍怀州河内,自称是凉武昭王李暠后代。他少年丧父,后随母还乡,家境清贫。曾“佣书贩舂”贴补家用,同时跟随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学习,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得名。</p><p class="ql-block">仕途坎坷: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隐结识令狐楚,得到其赏识与栽培。开成二年(837年),在令狐绹的帮助下考中进士。但开成三年应博学宏辞试时,因牛李党争被除名,次年才得到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后又调任弘农县尉。会昌二年(842年),李商隐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旋即丁母忧居家守孝三年。此后李商隐辗转各地,担任过盩厔县尉、徐州和梓州幕僚、盐铁推官等职。</p><p class="ql-block"> 晚年生活: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妻子王氏病逝,这使他的精神受到沉重打击。此后他继续漂泊,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结束了坎坷的一生。</p><p class="ql-block">文学成就</p><p class="ql-block"> 诗歌创作:李商隐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政治抒情诗、咏物诗、爱情诗、应酬唱和诗、无题诗等。其诗风朦胧幽深、深情绵邈,工于比兴、善于用典、语言凝练,被后人称为“义山体”。在诗歌体裁上,他的近体诗成就颇高,尤其是七言律绝,被视为继杜甫之后,唐七律史上的第二座丰碑。</p><p class="ql-block"> 骈文创作:李商隐的文章与段成式、温庭筠齐名,被称为“三十六体”。其中以李商隐的骈文为代表,在词句华丽浓艳的基础上做到雕镂精工、用典深僻,展现出清高俊雅、婉转流畅的格调。</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河南焦作沁阳市的历史和现在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先秦至南北朝:先秦时期称野王,居河内地区。秦灭六国后隶三川郡。汉高祖二年立野王县,归河内郡辖。新莽时改平野,东汉复称野王。三国归魏,西晋为河内郡治。十六国时期先后归前赵、后赵、前秦、前燕、后秦、后燕等,安帝隆安年间地入北魏。北魏献文帝置怀州治野王,孝文帝废怀州,野王隶河内郡,后北魏分裂,野王属东魏,北齐、北周时均隶怀州河内郡。</p><p class="ql-block">隋唐至宋元:隋代文帝开皇初隶怀州河内郡,炀帝大业三年废怀州,复置河内郡,河内县归河内郡辖。唐高祖时王世充置怀州,太宗时河内归河北道怀州所辖,武后改怀州为河内郡,肃宗复改河内郡为怀州。五代时河内县隶怀州河内郡。宋代隶河北西路怀州河内郡。金代置沁南军节度使治河内,归河东南路怀州所辖。元初归怀州所辖,蒙哥七年废怀州,设怀孟路,世祖时曾隶彰德路,仁宗时改怀孟路为怀庆路。</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明代洪武元年改怀庆路为怀庆府,治河内,隶中书分省,后归河南布政使司所辖。清代归河南省河北兵备道怀庆府所辖。</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元年废县存府,河内县废,地入怀庆府。民国2年废府存县,改名沁阳县,先后归豫北道、河北道辖,后直隶河南省政府,抗战期间大部被日军侵占,1945年抗战胜利后仍隶河南省第四专署。</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归平原省新乡专署管辖,1952年改隶河南省新乡专署,1986年改归焦作市辖,1989年撤销沁阳县,设立沁阳市,由省直辖,焦作市代管。</p><p class="ql-block"> 文化底蕴:历史名人: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明代科学艺术巨星朱载堉、一代循吏曹谨、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等均出生或成长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文物古迹:有天宁寺三圣塔、沁阳北大寺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行陉窑头段、静应庙等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非遗文化:有唢呐、怀梆、高抬火轿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p><p class="ql-block"> 现代发展</p><p class="ql-block">经济发展:坚持“工业强市”主战略,培育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电池材料战略新兴产业,超威集团、中国化工等行业龙头企业落户,规上工业企业达170家,先进金属材料产业、化工新材料产业跻身百亿产业集群。</p><p class="ql-block"> 交通建设:形成“一环一站四纵四横”路网格局,沿太行高速、沁伊高速开工建设,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沁阳西站选址确定,公路网密度位居焦作、全省前列。</p><p class="ql-block">民生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1964元,城市集中供热覆盖率达40.4%,高考、中招成绩主要指标连年位居焦作六县市第一,公众安全感连续5年位居省市前列。</p><p class="ql-block"> 城市荣誉:先后荣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首批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