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逐渐消失的高跷钓鱼

zmzg阿昌

第二十八篇 环游斯里兰卡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埃勒九拱桥,前往加勒老城时路过阿汉加马(Ahangama)小镇。小镇座落在斯里兰卡的西南海岸,以世界级冲浪、高跷渔夫文化和隐秘渔村生活闻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阿汉加马海滩,举目环视,海滩笼罩在薄雾中,海浪轻拍沙滩,远处的渔民身影如剪影般点缀在印度洋的光影之中。这里是斯里兰卡南部海岸的冲浪胜地,但更吸引人的是当地独有的钓鱼方法,名曰“高跷钓鱼”(Stilt Fishing)。这项钓鱼方法已例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叫非遗技艺,是“世界上最牛钓鱼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很多文献都称高跷钓鱼是古老的钓鱼方式。但高跷钓鱼的历史并不如想象中古老,它起源于二战期间。当时因食物短缺,渔民为避开拥挤的浅滩,在浅海区竖起木桩,涉水攀爬至桩顶垂钓。他们无需渔船,仅凭一根木桩、一杆钓线,便能捕捉游弋于浅海的沙丁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9年《孤独星球》封面刊登这一场景后,高跷钓鱼迅速成为旅游热点,真正的渔民却因生态变化和旅游业冲击逐渐消失。如今,阿汉加马沿岸的渔夫多为“表演者”,通过摆拍赚取游客小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向导带我们走向浅滩。木桩高约2米,固定在松软的石灰岩间,表面布满青苔,踩上去极易打滑。渔夫示范如何攀爬, 双手紧握木桩,脚踩横杆借力,动作一气呵成。尝试时,海浪不断冲击腿部,平衡感稍差便会跌落水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坐上木桩后,渔夫递来一根无饵钓竿,解释道:“沙丁鱼群密集时,鱼钩划过水面便能诱鱼上钩。”果然,几分钟后鱼线微颤,一尾银色小鱼被甩上岸!虽无传统垂钓的成就感,但置身海中央、直面浪涛的体验已足够震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体验结束后,向导带我们探访附近的渔村。村民展示传统手工艺,如编织渔网和棕榈叶制品,并邀请我们参与制作。午餐是地道的斯里兰卡咖喱饭,搭配现摘椰子和金枪鱼。席间,一位老渔民感慨:“以前靠捕鱼养家,现在游客的小费比卖鱼收入更高。”言语间透露出传统生计的无奈变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跷钓鱼的真渔夫已经濒临消失,实际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不足百人,而且大多是老年人,在黄昏时间,坐在横杆上,坚守百年传承。年青人大都改行从事别的更能挣钱的行业。学者预测,随着鱼类资源枯竭和青年人外流,十年内纯捕鱼渔夫可能消失。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尽管高跷钓鱼已逐渐演变为旅游符号,但它仍是斯里兰卡海洋文化的缩影。当木桩上的身影逐渐成为明信片上的风景,唯有亲历者才知道,这份表演背后的生计与传承的双重重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跷钓鱼是殖民战争、海洋生态与全球化浪潮碰撞的缩影——它生于贫瘠,成于镜头,却困于时代。正如摄影师穆勒所言:“木桩上的身影是生存的雕塑,而游客的快门声成了它的悼词。” 若想见证真实,可在黄昏时刻,前往河汉加马海岸,保持距离静观,时不我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