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屈原文化与旅游 <p class="ql-block">一、屈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p><p class="ql-block">屈原文化是以屈原及其作品为核心,通过其生平、经历、思想、作品、遗迹等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作为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和屈原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对“屈原文化”的概念有着系统而深刻的界定。他认为屈原文化不仅涵盖屈原个人的作品与精神,更是一个融合历史、文学、政治、哲学和民族精神的综合文化体系。即“屈原文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屈原本人的思想与作品,也涵盖后世对其精神的诠释与传承。它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当代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通过屈原的人格魅力与精神价值,塑造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认同。秭归屈学专家谭家斌、马尚朝认为:屈原文化是“屈原及其作品为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其生平、思想、文学成就及后世影响。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等作品不仅展现了楚地风物与哲学思辨,更塑造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秭归屈学专家韩永彪认为:屈原文化是屈原作品、思想、文化遗以及由此而衍生转化形成的其它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笔者以为:屈原文化是一个广义的多维度的大概念,与屈原相关的人、文、事、物、景、俗等都是屈原文化的范畴,包括屈原生平、屈原经历、屈原作品、屈原思想及后世衍生的与屈原有关的文化、旅游、体育、民俗活动等。</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华夏民族只有两人获得世界文化名人的桂冠,一是孔子(198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二是屈原(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屈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弥足珍贵,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是浪漫主义的伟大文学成就,屈原等开创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成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其作品想象瑰丽、情感奔放,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根基,对后世诗歌、辞赋影响深远。屈原打破了《诗经》四言诗的局限,创造了句式灵活,想象丰富的“骚体”文学,影响后世李白、杜甫、苏轼的众多大诗人。当代大学者余秋雨评说屈原:“屈原为诗做了某种定位,为文学做了某种定位,也为诗人和文人做了某种定位”。</p><p class="ql-block">二是屈原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天地可鉴,后世敬仰。屈原忠贞爱国,忧国忧民,不附权贵,以死明志,即便遭受放逐也不改其志。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成为后世爱国者的精神楷模。李白以“君王虽爱峨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暗喻屈原的悲剧命运,更凸显其文化符号的普世意义。</p><p class="ql-block">三是当代意义,屈原的家国情怀激励着当代人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精神提醒我们不忘根本,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他的牺牲精神启示我们,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每个人都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屈原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当代社会的精神资源。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保持对国家的热爱、对理想的坚守、对文化的自信,以及独立的人格。这些品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何将这种精神转化为现代语境下的行动力,是每个当代人需要思考的命题。</p><p class="ql-block">二、屈原旅游思想浅析</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文化最活跃的时期,也是相对自由民主的阶段。古代旅游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彰显和发展也是理所当然的。文人擅长旅行的代表除了孔子为代表的游学、游说和庄子的逍遥游外,再紧跟其后的就是屈原了。屈原丰富多彩的旅游经历及其在旅途中的特殊体验,在其作品中留有深刻的印记,其作品中关乎旅行、游览的词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屈原的旅游经历颇为悲壮,在先秦旅游史上被称为“流放”或“放逐”。屈原两次被流放,第二次流放长达8年之久,在这8年里,屈原行吟泽畔,形容枯槁,漂泊异乡,辗转湖湘。在这颠沛飘荡的旅途中,屈原留下了《离骚》、《九章》、《哀郢》、《涉江》、《怀沙》等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屈原作品中直接提及“游”字处多达20余次(需考证),其笔下的“周流观乎上下”、“驾八龙之婉婉”、“登昆仑兮四望,新飞扬兮浩荡”、“吾方高驰而不顾”等意象,为现代文旅开发提供了想象空间。屈原代表作《离骚》:“羿淫游以佚田、溘吾游此春宫兮、日康娱以淫游、聊浮游以逍遥、聊浮游而求女”;《云中君》:“聊翱游兮周章”;《少司令》:“与女游兮九河”;《河伯》:“与女游兮九河”;《涉江》:“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渔父》:“屈原放逐,游于江潭”;《远游》:“愿轻举而远游、游惊雾之流波”。可见屈原作品中旅游元素很多。</p><p class="ql-block">《远游》是中国楚辞中的一篇重要作品。全篇以“游”为核心,用现代的文学分类属于地道的旅游文学。《远游》融合了道家思想、神仙观念和屈原个人的精神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中抒发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悲时俗之迫阨”,转而追求超脱尘世、遨游天地的境界。作品大量吸收道家的“无为”“登仙”思想,构建了一个“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的永恒世界。《远游》被视为早期“游仙诗”的雏形,对后世郭璞、曹植、李白等人的游仙文学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三、屈原文化与旅游</p><p class="ql-block">“屈原文化与旅游”探讨的是屈原文化与旅游文化的问题。屈原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的元素很多,名人文化、历史文化、美政文化、景区文化、诗歌文化、龙舟文化、饮食文化、祭祀文化、节庆文化、骚坛文化等。屈原文化不仅是楚地文脉的灵魂,更是文旅融合的珍贵资源。从秭归的山水灵秀到汨罗的端午盛景,从东湖的行吟诗韵到青阳的流放记忆,屈原文化的旅游价值亟待系统性开发。唯有将文学基因注入地理空间,以创新手段激活传统符号,方能实现“诗与远方”的共生共荣。</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屈原的足迹遍及楚地,赋予自然景观深厚的人文底蕴。秭归乐平里作为其出生地,五指山、香溪河等景观因屈原传说而充满灵性。登山远眺,“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境与屈原宅、昭君村交相辉映,道教文化与屈原文化在此碰撞,形成独特的朝圣旅游吸引力。汨罗江畔的屈子祠、屈原墓,则因“端午源头”的世界级非遗身份,成为全球华人追思屈原的精神地标。</p><p class="ql-block">屈原步入政坛后,先后两次入齐国,为争取外援,联齐抗秦,游览齐国都城。 参观齐国的丝绸、麻纺、刺绣、玉器、铜铁加工、兵器、淘器等。楚怀王25年至28年(前304-301年)期间,屈原寓居汉北,彷徨于山泽,奔走于荒原,问道于樵夫,求教与乡野。他还特意去拜访楚国先贤令尹子文,孙叔敖、申包胥祠堂。屈原第二次离开郢都之后,沿着长江两岸,洞庭湖畔,吟游山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p><p class="ql-block">因屈原文化衍生的文、旅、体活动很多,现梳理如下:</p><p class="ql-block">一是屈原旅游景点:秭归乐平里、秭归屈原文化旅游区(5A景区)、秭归三峡移民博物馆、宜昌屈原公园、宜昌屈原书城、武汉东湖行吟阁屈原纪念馆、</p><p class="ql-block">重庆忠县屈原祠、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遗址、汨罗市屈子文化园、屈子书院等旅游景点。此外,在河北唐山也建有屈原纪念馆。安徽青阳县屈原纪念馆于2025年3月正式开业(徽派建筑与流放史),该馆位于安徽池州市千年古镇陵阳镇兰溪村,园区依山而建,以“陵阳楼”为标志,以徽派古建筑为主体,充分利用山林风光草木花卉等自然因素,让游客在徽派建筑的古朴韵味中,于山水园林的诗意中,沉浸式体验屈原文化。</p><p class="ql-block">二是屈原民俗活动:以端午节为中心的划龙舟、包粽子、雄黄酒、制作艾香、炸麻花、做福包、楚辞吟唱等,秭归的端午习俗分为“头端午”(五月初五)、“大端午”(五月十五)和“末端午”(五月二十五),分别以祭祀屈原、龙舟竞渡和放河灯为主要活动。</p><p class="ql-block">三是屈原节庆赛事活动:湖北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其“端午文化节”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屈原纪念活动之一。该节庆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一部分。主要活动包括:祭祀屈原、粽子寄情、龙舟披红、游江招魂、龙舟竞渡、骚坛诗会等,已经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自2009年起,秭归端午文化节成为湖北省保留的省部级节庆活动之一,并吸引全球文旅人踊跃报名参与。1984年国家体育局在广州佛山将全国龙舟赛命名为“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舟竞渡也从传统民俗升级为国际赛事。2023-2024年,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连续两年在秭归举办,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龙舟队伍在峡江激流中竞技,将屈原精神与体育精神深度融合。2000多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与诗歌艺术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而今,秭归通过节庆活化、学术深耕与跨界传播,让屈原文化从历史符号跃升为当代精神坐标。屈原已经成为具有“宜昌特色、国家水平、世界影响”的文化符号。秭归县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活的实践创新,连续三届蝉联“中国文化百强县”,同时,秭归也连续六年上榜“全国旅游百强”县。</p><p class="ql-block">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宜昌作为屈原故里,肩负着弘扬屈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使命,必须立足时代需求,以创新思维推动“屈学”研究与实践走向更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结语:“屈原文化与旅游”的命题,在国内“屈学”研究领域触及甚少,近乎空白。本文尝试以文旅融合为视角,探索屈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思考与实践。如何进一步拓宽“屈学”研究的疆界,使之与时代脉搏共振,需要一代代炎黄子孙以守正创新之志,行赓续文脉之举,以屈原精神为纽带,融历史纵深于山水形胜,化诗赋瑰宝为文旅发展,方能在古今对话中开辟新天地,让“屈子”之风泽被千秋万代。</p><p class="ql-block"> 2025年端午</p><p class="ql-block">— 梅龙者(笔名农夫),屈原故里人也,本科学历,英语及法学专业。中级导游,馆员。昔为教员、公务员、导游员,今养老一员。兼职主讲文旅、文史之学于耋年学府。习英文,兼修文、史、旅、法,雅好舞文弄墨,乐游山川景秀。兼宜昌市作协会员、宜昌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旅游文学协会会员、中国新诗协会会员、辑成个人独著4卷,发字文过百万于全国数家媒体。通联:1390720277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