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故乡之旅(三)

mayer he

<p class="ql-block">珠江夜游,“珠江”之名源于广州,是广州的母亲河,不仅哺育了广州人民,更孕育了广州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情怀。 珠江夜游可欣赏到珠江广州核心河段秀丽景色,到广州塔、海心沙、广州大桥、猎德大桥、星海音乐厅、海印桥、花城广场、琶醍等广州标志性景观建筑及广州城市的璀璨夜景。 </p> 广州市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设有11个站点。 沿线串起广州塔、猎德大桥、会展公园、琶醍、广州地铁博物馆、琶洲塔等众多地标和景点,该款电车融合中国南车超级电容技术和西门子的Combino Plus平台研制的超级电容有轨电车 。外观由德国设计公司büro+staubach负责设计。全长37米,宽2.65米,高3.68米,有4组车厢,全列额定载员280人,最大载员360人,座席50人。 猎德是位于珠江北河道之上,为中国最大的独塔双索面自锚式悬索塔桥,于2009年7月30日建成通车,全长4.3千米,主桥全长480米 ;桥面为双向六车道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 ;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5.4亿元人民币 。为塔身外观就像两个贝壳相扣,又被称为“珠江之贝”。 广州塔距离珠江南岸125米,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海心沙岛隔江相望。它又称广州新电视塔,昵称小蛮腰,于2009年9月竣工,2010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114054平方米,塔身主体高454米,天线桅杆高146米,总高度600米,是中国第一高塔。其塔身168-334.4米处设有“蜘蛛侠栈道”, 塔身422.8米处设有旋转餐厅,塔身顶部450-454米处设有摩天轮,天线桅杆455-485米处设有“极速云霄”速降游乐项目。 太古仓码头。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原为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建造的码头仓库,故名为太古仓。它占地面积约 5.49 万平方米,建有仓库 10 座,三座丁字码头全部水深 5.4 米,均为3000 吨泊位。此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建成集文化展贸、商务办公、观光旅游、时尚艺术等功能于一体,形成广州首个港口文化主题文商旅综合体。 珠江琶醒其前身是1985年建成的“珠江啤酒”厂,现已打造成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是一个以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为依托,具现代格调的啤酒文化艺术平台及高端餐饮休闲娱乐地带,将工业年代的货运码头改造成为游艇、观光游船可以停靠的水上交通码头,营造出生态与美态兼容的优质城市公共空间。 “‘琶’字指‘琶洲’,在古汉语中又义为‘二玉相碰之声’,既寓意珠江琶醍有动听悦耳的音乐,又寓意琶洲和珠江琶醍这两块‘玉’将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醍’可以组词为‘醍醐’在古汉语中既代表智慧也是美酒的含义,寓意珠江琶醍是有佳酿美酒之地。” 广交会展馆坐落于广州琶洲岛,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室内展厅总面积33.8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4.36万平方米。它自2008年全面启用以来,凭借62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展览面积 [8]、先进的软硬件设施、独特的使用效果和一流的展览综合配套服务,成为了众多国内外品牌展览活动的发轫之地,更是大型和超大型规模专业展会首选的举办之地。每年,在此成功举办的专业展会及活动多达百场以上,可谓名展汇聚,活动荟萃。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原为番禺学宫(孔庙),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农讲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共产党人彭湃等倡议,以国民党名义开办的。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在广州共举办了六届农讲所,前后培养了754名农民运动干部。其中,第一届和第五届农讲所的主持人都是彭湃。第六届由毛泽东任所长。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旧址的前身是兴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广东士敏土(水泥)厂办公楼,因1917年至1925年,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其间两度将其征用为大元帅大本营(又称大元帅府)而得名。1998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改建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海心桥名为“珠江两岸人行景观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宛如粤剧水袖在珠江面上翩然起舞造型,给广州增添了一个视觉感极强的新地标。它建于2021年,主拱拱跨198米,桥面东侧步道全长488米,西侧步道全长256米,面积6300平方米。 荔湾湖公园建于1958年,总面积约27公顷,湖面占百分之六十二。 由小翠湖、玉翠湖、如意湖、五秀湖四个湖组成,游客可乘坐出租小艇、水上单车等游览。 园内设有餐厅、茶座、舞厅及多种游乐设施,逐渐成为集游览、文体、娱乐、休息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泮塘老街,拥有900余年历史底蕴,它是广州仅存最完整的清代乡村聚落,仍保留清代时期典型朴素的乡土聚落风貌特征和完整格局。它占地面积约3.4万平方米,泮塘五约有房屋165栋。现存五约亭、李氏宗祠(敦本堂)、皞遐书舍、三官庙等历史建筑。 广州骑楼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而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 [1]。骑楼也逐渐流行于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参考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1912年,广东都督陈炯明将广州城的骑楼正式列为城市管理条例之中。 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楼房,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以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莲香楼前身是创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的连香糕酥馆,宣统二年(1910),翰林学士陈如岳品尝莲蓉食品后提议给“连”字加上草字头,并手书“莲香楼”作招牌。除经营传统粤菜之外,月饼和馅料两大品牌素有“广式月饼的鼻祖”和“莲蓉第一家”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