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吕东平</p> <p class="ql-block">当某房地产公司通过“月供换房”政策截留业主资金、变卖资产甚至涉嫌合同诈骗时,司法本应成为守护公平的最后防线。然而,从基层法院到检察机关,司法人员却集体沦为企业的“保护伞”:法官罔顾《民法典》第578条,将企业预期违约粉饰为“经济纠纷”;检察官对新证据视而不见,以“信访回复”替代法律监督;判决逻辑与企业答辩状高度雷同,司法裁量权沦为资本利益的“传声筒”。这种“司法为企业站台”的异化现象,不仅是对个体权益的践踏,更是对法治根基的腐蚀。</p><p class="ql-block">一、司法权力的异化:从“中立裁判”到“利益代言”</p><p class="ql-block">(一)《民法典》第578条的虚置:预期违约的司法漠视</p><p class="ql-block">某房地产公司自2020年起停付月供,2021年推出“月供换房”政策(将业主100元月供截留至45元,强制加价换购房产),2025年通过《通知》彻底冻结业主权益。这一行为完全符合《民法典》第578条关于“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p><p class="ql-block">明确表示不履行债务:公司曾承认“无力偿还”业主月供;</p><p class="ql-block">以行为表明不履行债务:通过变卖资产、单方修改合同条款等行为,实质性丧失履约能力;</p><p class="ql-block">违约导致合同目的落空:业主缔约核心目的是获取稳定月供现金流,企业行为已使该目的彻底落空。</p><p class="ql-block">然而,原审法院却刻意回避该条款,反而以“调解结案”为由拒绝再审,将企业恶意违约包装为“商业风险”。这种“司法裁量”实质是司法权对资本利益的妥协,暴露了“中立裁判”原则的崩塌。</p><p class="ql-block">(二)《民事诉讼法》第206条的架空:再审申请权的剥夺</p><p class="ql-block">《民事诉讼法》明确赋予未上诉当事人再审申请权,但中院再审却以“未上诉”为由驳回诉求。这种“程序滥用”暴露出司法实践中的双重标准:</p><p class="ql-block">逻辑矛盾:调解结案仅终结诉讼程序,未消灭实体争议。再审审查应以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为准,而非程序形式(《民事诉讼法》第206条);</p><p class="ql-block">权利剥夺:将“未上诉”等同于“放弃权利”,违背《民事诉讼法》第8条“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立法宗旨,更与“司法公正”原则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二、检察监督的失守:从“法律守护者”到“程序空转者”</p><p class="ql-block">(一)《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第47条的违反:听证程序的缺席</p><p class="ql-block">业主提交“企业转移资产”“类案检索报告”等新证据,直指原审判决五大硬伤(如歪曲事实、回避核心法条)。但检察机关:</p><p class="ql-block">拒绝公开听证:对涉及数千户业主权益的重大争议案件,未依法组织听证会,仅以“回复函”替代法律监督;</p><p class="ql-block">新证据审查流于形式:仅制作“询问笔录”,未对“企业变卖土地、砍伐黄花梨”等关键事实进行实质调查,直接采纳企业单方陈述。</p><p class="ql-block">这种“程序空转”不仅违反《规则》第47条,更暴露了监督职能的彻底虚化。</p><p class="ql-block">(二)《刑法》第224条的忽视:合同诈骗线索的掩埋</p><p class="ql-block">企业通过“月供返还”活动吸引业主付款,却无实际履行诚意,且存在资产转移行为,已涉嫌《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但检察机关:</p><p class="ql-block">未移送刑事线索:对民事违约与刑事犯罪的界限模糊问题回避不谈,未依法启动刑事追责程序;</p><p class="ql-block">监督职能异化:将检察监督降格为“信访处理”,甚至以“不符合受理条件”为由粗暴拒收材料,违背《规则》第72条“依法纠错”的立法精神。</p><p class="ql-block">三、系统性腐败的温床:从“个案不公”到“制度溃败”</p><p class="ql-block">(一)司法考核机制的扭曲</p><p class="ql-block">地方法院为追求“调解率”“结案率”等指标,默许企业通过“调解”规避违约责任,甚至将“同案不同判”包装为“司法智慧”。这种“政绩导向”直接催生“判决内定”现象。据统计,某省法院2023年民事调解案件中,涉企案件占比高达62%,其中不乏以“调解”之名行“保护”之实的案例。</p><p class="ql-block">(二)司法责任追究的缺位</p><p class="ql-block">《法官法》《检察官法》虽明确规定司法人员违法责任,但实践中对“故意违背事实与法律”的行为追责乏力。本案中,从原审到再审再到检察监督,司法人员集体“失忆”于“约定优先”“禁止反言”等基本原则,却未受到任何问责。这种“制度纵容”使司法腐败得以“大行其道”。</p><p class="ql-block">四、破局之路:以司法改革重塑公信力</p><p class="ql-block">(一)强化类案检索与同案同判机制</p><p class="ql-block">建立全国统一的类案检索数据库,将“同案不同判”纳入司法绩效考核,倒逼法官遵循《民法典》第10条“习惯优先”与第465条“合同相对性”原则。同时,引入“偏离度预警”机制,对明显偏离类案的判决自动触发复查程序,遏制“司法任性”。</p><p class="ql-block">(二)完善检察监督刚性</p><p class="ql-block">明确检察机关对新证据的审查义务,对“不予受理”决定强制要求书面说理,并纳入上级检察院备案审查范围;</p><p class="ql-block">对涉众型案件实行“公开听证+网络直播”,以程序透明倒逼实体公正,让检察监督在阳光下运行。</p><p class="ql-block">(三)畅通司法救济渠道</p><p class="ql-block">推广“异地审查”“提级管辖”制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对涉及地方政府、重点企业的案件,原则上一律提级管辖或异地审理;</p><p class="ql-block">建立司法人员“利益关联档案”,对隐瞒利益关系者,无论是否调离、退休,均依法追责,实行“终身追责”与“利益回避”。</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当司法人员成为企业“保护伞”,公平正义便沦为权力寻租的祭品。唯有通过制度刚性约束司法裁量权,以公开透明倒逼司法责任制落实,方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不仅是法律人的职业使命,更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答课题。当司法权力的“保护伞”被彻底打破,法治中国的征程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