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吕东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某企业违约案中,司法程序沦为一场荒诞的“击鼓传花”游戏:案件从省级检察院下转至市级检察院,再推至区级检察院,最终以“不支持监督”闭环。三级检察机关对“判决内定”“利益勾结”等核心质疑避而不谈,甚至在掌握新证据的情况下拒绝听证,直接以“回复函”终结程序。这种“程序空转”不仅浪费司法资源,更将维权群众困在“申诉-推诿-再申诉”的死循环中。程序空转的本质是司法系统对法律底线的集体消解,其危害远甚于“重复申诉”。</p><p class="ql-block">一、程序空转的“制度性病灶”:从“个案失守”到“系统性溃败”</p><p class="ql-block">(一)司法考核机制的扭曲:以“程序指标”替代“实质正义”</p><p class="ql-block">检察机关为追求“结案率”“信访化解率”等指标,默许通过“程序空转”规避实质监督:</p><p class="ql-block">“不予受理”的滥用:将《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中“符合条件应受理”的原则异化为“可随意拒收”,甚至以“回复函”替代法律文书。据相关统计显示,部分地区检察机关民事监督案件中,以“不符合受理条件”为由驳回的案件占比居高不下。</p><p class="ql-block">“备案审查”的形式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备案审查”常沦为“程序走过场”,难以形成有效制约。例如,本案中省级检察院将案件下转后,未对下级院的“不予受理”决定进行实质性审查。</p><p class="ql-block">(二)司法责任追究的缺位:以“集体沉默”掩盖“个体失职”</p><p class="ql-block">尽管《法官法》《检察官法》规定了司法人员违法责任,但实践中:</p><p class="ql-block">追责标准模糊:对“故意违背事实与法律”的行为,鲜有司法人员被问责。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因民事监督案件启动追责程序的案例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对“同案不同判”“程序空转”等核心质疑,未纳入司法绩效考核。例如,本案中三级检察院对“判决内定”质疑集体失声,未有任何司法人员因监督失职被追责。</p><p class="ql-block">二、程序空转的“利益链条”:从“法律监督”到“程序闭环”</p><p class="ql-block">(一)“三级推诿”的程序操纵</p><p class="ql-block">省级检察院将案件下转至市级检察院,市级检察院再推至区级检察院,最终以“不支持监督”闭环。这种“击鼓传花”式的程序游戏:</p><p class="ql-block">掩盖监督失职:通过“程序空转”规避对原审判决违法性的认定。例如,本案中检察机关对原审判决存在的重大法律适用错误视而不见。</p><p class="ql-block">消耗当事人意志:当事人被迫在多级检察院间反复申诉,却得不到实质审查。据当事人反映,维权周期长达数年,投入成本巨大。</p><p class="ql-block">(二)“利益输送”的潜在风险</p><p class="ql-block">企业通过经济利益纽带,与司法机关形成利益共同体:</p><p class="ql-block">判决逻辑与企业立场高度一致:司法裁量权沦为资本利益的“代言工具”。例如,本案中企业通过合同条款变更侵害业主权益,司法机关却未依法认定其违约行为。</p><p class="ql-block">刑事线索的掩埋:对企业涉嫌犯罪的行为,检察机关未依法移送公安机关。例如,企业变卖资产、转移资金等行为已涉嫌刑事犯罪,但未被追究。</p><p class="ql-block">三、程序空转与“重复申诉”的本质区别</p><p class="ql-block">(一)“重复申诉”的正当性</p><p class="ql-block">当事人因合法权益受损而多次申诉,是法律赋予的法定权利,目的是寻求司法公正,而非“滥用诉权”。</p><p class="ql-block">(二)“程序空转”的危害性</p><p class="ql-block">司法系统通过“程序闭环”迫使当事人“重复申诉”,实则是对诉权的变相剥夺:</p><p class="ql-block">维权成本剧增:当事人被迫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却得不到实质性救济。</p><p class="ql-block">司法公信力崩塌:公众对司法系统的信任度下降,法治权威受损。</p><p class="ql-block">四、破局之道:以制度刚性终结“程序空转”</p><p class="ql-block">(一)强化司法考核的“实质导向”</p><p class="ql-block">将“同案同判率”“实质化解率”纳入司法绩效考核,倒逼司法人员关注实体公正。</p><p class="ql-block">建立“司法健康指数”评价体系,将“程序空转率”“申诉化解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与司法机关预算、领导班子晋升挂钩。</p><p class="ql-block">(二)完善司法监督的“刚性约束”</p><p class="ql-block">明确检察机关对“新证据”的审查义务,对“不予受理”决定强制要求书面说理,并纳入上级检察院备案审查范围。</p><p class="ql-block">对涉众型案件实行“公开听证+网络直播”,以程序透明倒逼实体公正。</p><p class="ql-block">(三)根除司法地方化的“病灶”</p><p class="ql-block">推广“异地审查”“提级管辖”制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p><p class="ql-block">对司法人员与企业存在利益关联的,实行“终身追责”与“利益回避”。</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程序空转是司法系统的“慢性病”,其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与人性弱点的合谋。当“程序指标”替代“实质正义”,当“集体沉默”掩盖“个体失职”,司法公正必然沦为权力寻租的牺牲品。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推进司法改革,方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否则,“法律至上”终将成为一句空谈,而司法腐败的毒瘤,将吞噬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p><p class="ql-block">我们呼吁:检察机关应立即启动对本案的提级监督程序,公开听证、直面质疑,以司法公开破除“程序空转”的迷局,以制度刚性捍卫法律尊严。唯有如此,方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