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黄”帝的范儿——黄头鹡鸰

夕阳山那边

四月下旬,在绿水湾还拍到很少见的黄头鹡鸰。平时常见的有白鹡鸰,灰鹡鸰,黄鹡鸰,这种黄头鹡鸰还真是第一次见。鸟运真的好,据说我去拍过后,许多拍鸟人第二天赶去,却再也见不到这难得一见的黄头鹡鸰。 黄头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体长约18厘米,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呈圆尾状,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为长。多活动于水边,停息时尾上下摆动,单个或成对地寻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状起伏。在农田土块、树洞、岩缝中筑巢。巢呈杯状。 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也见有单独活动的,特别是在觅食时,迁徙季节和冬季,有时也集成大群。晚上多成群栖息,偶尔也和其他鹡鸰栖息在一起。太阳出来后即开始活动,常沿水边小跑追捕食物。栖息时尾常上下摆动。在中国为夏候鸟,部分在中国南部沿海省区以及云南南部和西藏南部越冬。每年4月中下旬迁来北方繁殖地。 主要以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昆虫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叫声:喘息声tsweep,不如灰鹡鸰或黄鹡鸰的沙哑。从栖处或于飞行时鸣叫,为重复而有颤鸣叫声。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土丘下面地上或草丛中。巢由枯草叶、草茎、草根、苔藓等材料构成,内垫有毛发、羽毛等柔软物质。每窝产卵4-5枚,卵为椭圆形,苍蓝灰白色或赭色、被有淡褐色斑,卵的大小为18-22毫米×14-16毫米。<div>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333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