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网架之星(报告文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育钊</b></p><p class="ql-block"><b> 郭世科 王希良 郭斌</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吕梁山下,有一个脱颖而出的新兴企业——汾阳建筑金属结构工业公司,即原来的汾阳县五金厂。 这里生产的焊接空心钢球,荣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奖”“企业引进新技术推广奖”和“山西省优质产品奖”,一举占领了国内市场。 这个厂被指定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焊接网架结构定型设计、定点生产单位,成为全国第一家专业化生产的厂家。钢球网架,一种在国内尚属罕见的新型建筑结构,11项工程,在20个省、40个城市巍巍耸起。</p><p class="ql-block">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企业年产值成倍增长,1984年“忽”地蹿到322万元,1985年又跃升为502万元。 企业在绝境中崛起,在竞争中猛进。奇迹的创造者本篇主人公是王育钊。 </p><p class="ql-block"> 1979年,汾阳县五金厂传统生产的滤油机、油罐、合页等产品, 由于商业部门中止包销,造成大量积压。积压资金超过自有流动资金 的一倍以上。银行要停户,用户退合同,厂里发不了工资,企业面临倒闭的危机。 在这种困境中,感受到时代的动荡和发展的脉搏,跃跃欲试、矢志探索者也大有人在, 当时厂里唯一的技术员王育钊便是。</p><p class="ql-block"> 王育钊,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人氏。从小随父母生长在北京。195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工程学院。1957年因说了几句实话而被错划成右派。1960年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天河汽车修造厂。“文革 " 初期被“遣返回乡,颠沛流离十几年。这场浩劫给他的打击是巨大的。然而他没有被压垮,像一株劲松从乱石间挤出,又蓬勃向上。凛冽山风,日晒雨淋,陶冶了自己的风格,他胸怀学问,意在报国。他足迹踏遍青山,先后在杏花农机厂、离石县铁厂、柳林县农具厂、汾阳县化肥厂....当临时工——因为在当时他只能当临时工,但在那个厂他都是骨干,可当工厂由于他而起色、而增产、而出名之后,他便得另谋生路了。 直到1978年, 凭了在技术上的声望, 他被招工到汾阳五金厂。 </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的故事开始的时候,他的右派问题刚刚改正,他获得了新生,得到了解放,苍白的脸上焕发着青春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五金厂要变样,就要有新的突破,产品要突破,技术要突破,管理也要突破。”他侃侃而谈,并不理会有人在翻白眼。他选择了建筑工程这个突破口。“我学的是地质工程专业,搞建筑工程得从头来。但这是改革的需要。尽管我也知道,对于我来讲,成功了是贡献,失败了就是罪过,但我还要搞。”当他讲这话的时候,的确,有人是准备着念阶级斗争那紧箍咒的。 </p><p class="ql-block"> 他承揽了县招待所餐厅顶棚设计工程。接着,拜访了老乡,山西设计院的赵发功工程师。赵工又推荐了山西煤炭设计院的刘善维工程师,但素无瓜葛,怎么好唐突去找呢?一打听,有了!县文化局的一位副局长认识刘工程师,求他去!所谓人托人滚动天地,很快,刘工就笑盈盈地坐在汾阳县招待所的办公室里。他们一起和招待所的负责人商讨新建餐厅的屋顶结构。曾以建筑设计于1977年在全国设计会上获奖的刘善维工程师,从王育钊的眼神里感受到一股求知和改革的欲火,他静静地沉思了一阵,似乎在决定一桩什么样的大事。终于,一扬头,说道“我设计的是钢球网架结构,咱们国家还没有专业厂家去做。在国际上,先进国家都有其专业公司。”刘工说着,简要地介绍了网架结构的原理和实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我做!”王育钊精神抖擞,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见到一束闪光,他捕捉到“信.息”了。灵感往往在一瞬间出现。真的、善的、美的,充斥宇宙,这就要看人的慧眼和理解了。所以,机会便让他抓住了。</p><p class="ql-block"> 网架空心钢球,是当前我国建筑事业中值得应用和推广的新结构的新技术,它来源于法国“米罗”公司,20世纪60年代初,由天津大学的一位教授引进我国后,因为十年动乱的冲击,直至现在全国尚无专业生产的厂子。这一产品具有重量轻、弹性大、抗震性能强、节省木材、坚固耐久等优点,为当前工业发达的国家所大量推广使用。</p><p class="ql-block"> 当即刘善维工程师带他去见刘工的老师——我国建筑工业的权威、天津大学的刘锡良教授。他的诚意感动了老前辈,两代人渴求报国之心得到共鸣,在刘教授的书斋里,他们促膝相谈,十分投机。“恁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他在天津大学不仅学到了网架结构知识,而且那颗耿耿报国之心得到了鼓舞,拳拳开拓之志得到了支持。 </p><p class="ql-block"> 他卖掉了手表、自行车,甚至妻子的结婚礼服,以维持生计,以购买书籍,以做为盘缠。他走访了中国设计院等九个单位,拜访了16位全国第一流的专家和学者。他翻阅了国内可以收集到的几乎所有的有关资料和书籍。他反复测算了模具角度和角料公式,他觉得胸有成竹了。</p><p class="ql-block"> 初试锋芒,招待所小型的网架第第一次出现在汾阳大地。</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那就是扩大再生产,首先要领取通行证。这时,他才痛心地感到,尽管他完完全全是为了厂子的生存,但是在人们对钢球网架结构尚且没有认识的情况下,阻力自然而然地摆在他面前。望洋兴叹吗?不! 如果那样,他就不是王育钊了。他开始到处解释,不厌其烦,领导被他的诚意感动了,被他的论据折服了,他们终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点头了。“那好,先争取定回一批销售合同,保证了销路,然后再上马。”条件是苛刻,却又道出领导们的苦心,现在是一点也输不起了。</p><p class="ql-block"> 他以惊人的效率开始了不一定非他莫属的那份工作,厂里视他为疯子,家里视他为过客。贤惠的妻子挑起了全部家务的重担,他四出奔波,餐风宿露,一个月后,二十多份销售合同摆到领导面前。于是,拍板定案,八方支援。人们被改革的浪潮冲击着,他成了旋涡里的中心人物。</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五金厂,没有大型液压机,仅有的一台榨油的压机,在八毫米的钢板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压不了几下就“卡壳”了。他只得带了人, 拉了料到阀门厂、轴承厂等兄弟单位求援。这段时间,充斥他脑海的只有“钢球”这一概念。那些“直径误差”“拉痕深度”“承载能力”……像一道道关卡,等他跨越。本来,只要设备齐全,一个小小的钢球不算什么难题。可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p><p class="ql-block"> 落后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技术要求的矛盾尖锐地摆在他面前。况且, 即使现成的公式,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如半球展开公式是下料的直接依据,但据此下料,产品的圆度误差、外观质量却达不到设计要求“, 在我们这里,用这号压机和材料,恐怕是有我们特殊性的。”他胆大包天,向公式挑战了。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实践。终于,当公式中的 4.14π 的常数下降到 3.18π 时,压件完全合乎规格了。这一结果非同小可,光一九八四年一年就节约钢材一百七十五吨。而且,使钢球网架结构达到国家验收标准。</p> <p class="ql-block"> 他毕竟有个家,有跟他受了十几年磨难而矢志不移的妻子,有需要他教育和爱抚的女儿。他得穿衣,他得吃饭,那烦乱的家务是足以扼杀事业家灵感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对他同样是不宽容的,面袋光了,水缸干了,衣服脏了,他的财政赤字巳经上升到四数了,只好随他去。</p><p class="ql-block"> 事业上的成功是足以补偿家庭烦恼的;因此,当经过十多次研制, 那斗大的钢球终于合乎规格之后,他的心情犹如万里无云的晴天。 </p><p class="ql-block"> 第一批产品出世了。他首先在自己的焊接车间进行拼装试验。 </p><p class="ql-block"> 钢球网架,星罗棋布,支撑了若大的车间。接着,他们在县招待所餐厅施工。在没有图纸、没有样品的情况下,王育钊亲自指挥施工队边摸索边干,用一百天的时间完成了安装。虽然,当时的进度只是今天的六分之一,但它毕竟是五金厂杀向社会的奠基石啊! </p><p class="ql-block"> 他成功了。 网架空心钢球研制成功了。</p><p class="ql-block"> 从此王育钊的名字震动了五金厂、震动了汾阳县,在全省,在全国建筑行业中到处传播。新的产品像插上了翅膀,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从北京,从杭州,从乌鲁木齐,从黑龙江畔,前来订货的用户纷至沓来。汾阳县五金厂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王育钊的右派问题得到了改正。晋升的工程师职称批下来了。在首都工作的亲人、朋友,都盼望他早日回到北京。王育钊在这里工作阻力不少,困难不少。是急流勇退,调回北京?还是留在汾阳,继续搞他的钢球? </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工作的同学、朋友来信了“ ...... 育钊,你回北京的一切关节我们都打通了,希望你不要犹豫徘徊,迅速回京。” 缠得最厉害的是女儿小丫和儿子小豆。是啊,为了女儿和儿子,更应当快些回到北京, 小丫出生在文革动乱的1976年,她一落地就逢遭厄运。那是王育钊回到北京照料妻子的第三天。当夜,月黑风高,一群红卫兵冲上楼来,大声吼叫“王育钊,快起来!”王育钊刚开门,劈面就挨了几个耳光。接着,他们像抓特务似的把他带走了。襁褓中的小丫丫被吓得一个劲地哭。忠清也从此断了奶水。据实说来,小丫出生于北京,但她对北京是多么陌生啊!为了孩子的未来,王育钊也应该带着他们回到北京。</p><p class="ql-block"> 一些和王育钊朝暮相处的青年工人,含泪拉住他的手说“: 王师傅,你一走,咱们这个厂就完,你能忍心丢下我们吗?”手管局的领导找到王育钊谈话了“育钊,这个厂子不能没有你,假如你明天一走,后天就没人上门订货了。</p><p class="ql-block"> " 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翻来复去这么想,这些年过着极其艰难的、穷极潦倒的生活,他没有因此而过多的悲观,可十多年浪费了的青春,荒废了的学业,却使他感到万分痛心。为了事业,为了夺回失去的时光,为了这块自己曾洒过血汗的家乡土地,他毅然地把调回北京的决心抛到爪哇国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不走了!” </p><p class="ql-block"> 王育钊毅然决定不回北京,就意味着要在汾阳五金厂大干一场,他要让小小的网架空心钢球,镶嵌在祖国建设的大厦上。</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王育钊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当历史把他推上改革的舞台之后,客观和主观便都不允许他仅仅是发挥一个工程师的作用了,在我们的企业中,外行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同时下两盘棋,这就是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再攀高峰;在管理上运筹帷幄,开创新局面。当然,都是刚开步。”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对笔者这样说。“这句话的份量是重的, 为之付出的精力恐怕与之成正比。”想了想,他补充道。 </p><p class="ql-block"> 随着局面的开创,矛盾也异峰突起。企业给他的难题并不比网架结构本身轻松,他知道应当怎么办。在厂里,他象是演员登上了舞台,红黑生旦都唱,直至精疲力尽,被时间赶下台来。在家里,他却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他的心依然留在厂里,让妻子生气。 有一次,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一句话也不说。妻子看见他很不高兴的样子,问“病了?”他摇摇头,“闹别扭了?”他还是摇摇头,他太累了。妻子倒来一杯开水,送到他手里,刚转身“啪”一声,水杯掉在地上摔碎了。他倒在靠背上睡着了,发出轻微的鼾声。</p><p class="ql-block"> 1982年春,王育钊风尘仆仆来到秦皇岛这座美丽的城市,他没有心思顾盼鳞次栉比的商店和五光十色的商品,也没有兴致远眺搏击风浪的打鱼船。在这里,面临一场激烈的竞争。 </p><p class="ql-block"> 即将竣工的秦皇岛玻璃厂, 作为现代化的新兴企业, 经专家们首肯,要求引用先进的网架结构。这是长60米、宽42米的大型网架。谁来作呢?勃海造船厂投标,造价30万元,时间4个月。厂方踌躇了,为了未来厂子的前途,金钱和时间都不允许再加码了。接着山海关桥梁厂投标,造价20万元、时间6个月。厂方先是一喜,后是一惊。天哪,时间就是金钱,玻璃厂贷款2700万,早投产一天,就可以少支出2万元,一年就是720万元。秦皇岛市物资局李岐山局长带着厂方一伙人来找王育钊。</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王育钊,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倒也有几分企业家的气质。未曾洽谈,先就镇人,一语出腔,令人吃惊“: 我要10万元,2个月,保证按厂方要求交工。”厂方愕然了。“你们的厂子有大?”他们小心翼翼地问。 “我们是只有二百来人的厂子,但搞网架已有二三年的经验,可以说熟练了。我保证不多要你的一分钱,也不误你的一分钟。 我们的宗旨是质量第一。”厂方被他诚恳的态度感动了,被他刚直性情折服了。同时,他们透过深度近视眼镜,看到了这个中年人的自信与实力,协议达成了。王育钊带着40个人的施工队来到秦皇岛。 </p><p class="ql-block"> 说是穷,确实是穷,没有切管机,他们用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皮带车床。用氧气切割,钢管两头呈大花瓣,操作起来圪登登、圪登登响,给这座现代化气味很浓的古城增添了久违的噪音,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他们说“: 拿这些破烂的玩意儿来赚钱了。”岂不知,就这破烂玩意,他们也不齐全。王育钊找到李歧山局长“: 听说你们库里有四根拔杆,给我们用了吧!”李局长大力支持。秦皇岛的人们看到这些不分昼夜,发了疯似地工作着的年轻人,由衷叹道“: 山西人,真能吃苦!”苦尽甜来,整个工程,他们用了54天。一炮打响。接着这支网架安装队伍又在秦皇岛火车站候车大厅、秦皇岛六机窑厂等单位大显身手。王育钊成了秦皇岛市的风云人物。《秦皇岛日报》“新闻人物”栏专题报道了王育钊在秦皇岛工地上的感人事迹,文章写道“在为我市四化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外地人中,山西汾阳建筑金属结构工业公司经理王育钊,是建筑界的知名人物。”</p><p class="ql-block"> 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向着网架科学的尖端攀登。1982年12月25日,由他亲自起草的空心钢球鉴定大纲、产品技术标准、标准化审定报告等11项技术资料设计说明,经省二轻厅和省基建委员会等单位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审定,成了中国第一个网架结构国家企业验收标准。</p><p class="ql-block"> 他是这一年的春天被任命为建筑金属结构工业公司副经理的。一年以后,被任命为经理,担在他肩上的已不仅仅是网架结构了。 </p><p class="ql-block"> 然而,他还是他。</p><p class="ql-block"> 他率领施工队在许多城市架起了金属网架。他带出了一支能打能拚, 关键时候上得去的施工队。 在上海市附近的丹阳县施工,正值南国盛夏,钢球网架晒得发烫。他带头拚命挥汗如雨,连眼镜也暏住了。丹阳县委书记在大会上讲“这样的工程师,我们还没有见过!”</p><p class="ql-block"> 在忻州豹子沟煤矿施工,他赤臂上阵,和后生们摽着干,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矿长大声疾呼“我这里的工程师只要像王育钊这样干,我保证产量翻番!”在天津玻璃厂五层楼上施工,他三天三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了用人字架支撑楼体,然后打眼穿丝,人在四楼隔离操作,听凭他指挥,楼顶起吊,将120吨的网架结构,稳稳地送上五层楼顶端。天津七个建筑公司的领导现场参观, 无不感动地说:" 我们七个公司、三万建筑工人没有办到的事,你们办到了!” </p><p class="ql-block"> 如何管理这样一支队伍?如何承揽业务并取信于用户?如何使效益更高些、贡献更大些?这些,王育钊没有顾得上去认真总结。单就带好一支队伍来说,这样誉满各地的施工集体中,谁又能说没有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合情合理的分配制度,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呢?作为一个企业家,除了精通业务,善于交际,带头苦干,直爽诚垦这些他本人具备的优点外,还需要那些领导艺术呢?他在实践中已取得一些发言权了。 </p><p class="ql-block"> 他目光炯炯,侃侃而谈“: 上台一年,我烧了三把火。一是改变了知识结构, 一批富有开拓精神, 有文化的小字辈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并召聘了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加强了对职工的技术考核;二是把那口‘大锅’砸了,五支施工队全部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公司提取产值的百分之十七作为职工的工资包干使用;三是有计划、有系统地改造落后工艺,更新生产设备。生产能力由年产7万件增加到年产15万件。总产值由25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p><p class="ql-block"> 他以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着一组又一组矛盾。在工人们眼里,他是自负的,是大刀阔斧的。在他的治理下,开拓者扬眉吐气,英雄大有用武之地。只有他自己明白他吞下去多少苦酒,压下去多少怯懦,权衡过多少利弊。他在心底向大家请求:我最亲爱的同志们,希望你们理解我,支持我,只要把工作搞上去,怎么都行。即便让我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惜。有时,他独断专行。“有些事不立即拍板定案,而是提上会去研究,那就怕什么也误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可我们历来对时间和效益不那么看重,此风不改变行吗?有意见,等办完事再说!” </p><p class="ql-block"> 有时他也骂娘。那是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是在党的肌体受到腐蚀的时候。 他是开拓者、成功者,但他常常说:“没有领导和群众,我是既不能开拓,又不会成功的。” </p><p class="ql-block"> 他讲了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在省里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他找到王克文书记。 “王书记,我给您反映个问题。” “说吧”!王书记望着这位气度不凡的知识分子,让他坐下来。 “我们山西,森林覆盖面积小得可怜,水土流失严重......” 他说的是绿化。 但是,滥伐树木、浪费木材的事却比比可见。比如,现在村里文化生活活跃了,村村要盖新戏台。我了解了一下,盖一个戏台需用木材上百个立方,就是说,需砍三百株树。如此下去,绿化何日见效? </p><p class="ql-block"> 他揭示了一个矛盾。</p><p class="ql-block"> “我给南浦村用网架结构盖了一个戏台,造价一万元。老乡说光用买木料的钱就够了,实际上节省了木材。五年建个钢厂,百年育块森林,这事是划得来的。”</p><p class="ql-block"> 他终于谈到了工作。书记深遽的目光露出赞赏的神色。他问“你要什么?” “钢材。”王育钊站起来,心在腾腾跳,像要跃出那方寸之地。 “好,给你3千吨!”</p><p class="ql-block"> 创业者是心灵相通的。在改革的跑道上,王育钊又一次感受到党 的温暖,他热泪盈眶。 </p><p class="ql-block"> 王育钊把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紧紧地系在一起,为了事业,他做出了最大的牺牲。他当得起这样的盛誉: </p><p class="ql-block">1982年,他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1983年,他当选为山西省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1984年,他荣立山西省劳动竞赛一等功。在山西省建筑空间网架结构学会成立大会上,他被选为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1984年5月13日,在洛阳召开的中国建筑结构学会成立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国建筑网架结构技术委员会委员。当大会执行主席念出王育钊的名字时,会场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p><p class="ql-block">因为在当选的13名委员中,王育钊是最年轻的一个。 </p><p class="ql-block">(山西人民广播电台 1986 年 1 月播发———原载 1989 年 4 月《浪花集》,并荣获山西省《改革的浪花》征文一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