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 端午节的起源</p><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起源说法多样,主要融合了以下几种,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深远:</p><p class="ql-block">1. **纪念屈原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p><p class="ql-block"> * 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因主张改革政治、联齐抗秦,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楚王流放。</p><p class="ql-block"> * 当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悲愤交加,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自尽。</p><p class="ql-block"> * 楚国百姓闻讯纷纷划船追赶拯救(演变为后来的“赛龙舟”),并将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食鱼虾,希望它们不要啃食屈原的身体(演变为后来的“吃粽子”)。</p><p class="ql-block"> * 人们还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被认为是粽子的雏形),并倒入雄黄酒药晕蛟龙水兽,以保护屈原。</p><p class="ql-block"> * 后世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人格,便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并沿袭了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p><p class="ql-block">2. **纪念伍子胥说(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p><p class="ql-block"> *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名臣,助吴王阖闾称霸。夫差继位后,伍子胥因反对与越国议和、主张灭越,被夫差赐死。</p><p class="ql-block"> * 相传伍子胥在五月初五被投入钱塘江。他死后化为涛神,世人哀悼他,便在端午日驾舟迎涛(类似龙舟竞渡)以纪念。</p><p class="ql-block">3. **纪念孝女曹娥说(主要流行于浙江上虞等地):**</p><p class="ql-block"> * 东汉时期,少女曹娥的父亲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过了十七天(也有说七天),在五月初五这天,她投江自尽。</p><p class="ql-block"> * 五日后,她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人们感念她的孝行,便在端午日纪念她。</p><p class="ql-block">4. **古越民族图腾祭说(闻一多等学者考证):**</p><p class="ql-block"> * 近代学者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端午节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一个以龙为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 五月初五这天,他们举行盛大的龙图腾祭祀活动,包括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投入水中献给图腾神(粽子雏形),以及在水上竞划刻着龙形的独木舟(龙舟竞渡雏形)。</p><p class="ql-block"> * 后来北方人(包括屈原、伍子胥等故事)的传说附会到了这个节日上,赋予了它新的意义。</p><p class="ql-block">5. **恶月恶日驱避说(与自然节令相关):**</p><p class="ql-block"> *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毒月”,五日是“恶日”、“毒日”。此时天气湿热,百虫滋生,瘟疫瘴疠易发,被视为不吉利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 因此,端午节的核心内涵之一是**驱邪避疫、祈求健康平安**。许多习俗(如挂艾草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系五彩绳、沐兰汤等)都源于此。</p><p class="ql-block">**总结:** 端午节的起源是多元的,它融合了古老的图腾祭祀、季节性的驱邪避疫需求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追念(尤其是屈原)。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纪念屈原的传说因其深刻的爱国情怀和文学影响,逐渐成为最为主流和广泛接受的说法,并赋予了节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二、 主要风俗习惯</p><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风俗丰富多彩,主要围绕驱邪避疫、纪念先贤、祈求健康平安展开:</p><p class="ql-block">1. **吃粽子:**</p><p class="ql-block"> * 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端午食俗。用**箬叶**(或芦苇叶等)包裹**糯米**,加入各种馅料(如豆沙、红枣、鲜肉、蛋黄、火腿等),扎成三角锥形或其他形状,蒸煮至熟。</p><p class="ql-block"> * 最初是为了投入江中祭祀屈原(或蛟龙),后演变为应节食品,象征驱邪避害、五谷丰登。南北方的粽子在口味(甜/咸)、馅料、形状上各有特色。</p><p class="ql-block">2. **赛龙舟:**</p><p class="ql-block"> * 端午节最重要的水上竞技活动。人们划着装饰成龙形的狭长木船,在江河湖海上竞速。</p><p class="ql-block"> * 起源于古越人的龙图腾祭祀,后与拯救屈原或寻找伍子胥遗体的传说结合。象征驱赶水中的邪祟(蛟龙/恶鱼),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也体现了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如今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体育赛事。</p><p class="ql-block">3. **悬挂艾草与菖蒲:**</p><p class="ql-block"> *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们将**艾草**和**菖蒲**用红绳绑成一束,悬挂在门楣、窗户或屋檐下。</p><p class="ql-block"> * 艾草有浓烈香气,能驱蚊虫;菖蒲叶片似剑,象征驱邪斩妖。两者都是中药材,被认为能辟邪、祛病、招福。民间有“艾虎蒲剑”之说。</p><p class="ql-block">4. **佩戴香囊(香包、荷包):**</p><p class="ql-block"> * 用彩色绸布或棉布缝制成各种形状(如粽子、老虎、葫芦、心形等)的小袋子,内装具有芳香开窍、驱虫避瘟功效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艾叶、白芷、丁香、薄荷等)。</p><p class="ql-block"> * 佩戴在胸前、腰间或挂在包上、车内,散发香气,用以驱虫辟邪、醒脑提神,也有装饰作用。常赠送给小孩或亲友表达祝福。</p><p class="ql-block">5. **系五彩绳(长命缕、避兵缯):**</p><p class="ql-block"> * 用**青、白、红、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象征五行/五方)搓成彩色绳索。</p><p class="ql-block"> * 在端午节清晨,大人会在孩子手腕、脚腕或脖子上佩戴,用以避邪、驱病、保佑安康,防止“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侵害。有些地方习俗是在节后第一场雨时剪下扔到河里冲走,寓意带走疾病灾祸。</p><p class="ql-block">6. **饮雄黄酒:**</p><p class="ql-block"> * 将研磨成粉末的**雄黄**(一种矿物中药材)加入白酒或黄酒中饮用,或用手指蘸酒涂抹在小孩的额头、耳鼻、手心、脚心等处。</p><p class="ql-block"> * 古人认为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驱蛇虫。**(重要提示:现代医学证明雄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加热后会转化为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内服雄黄酒有中毒风险,外用也需谨慎,此习俗在现代已逐渐淡化,不推荐饮用或大量涂抹。)**</p><p class="ql-block">7. **画额/点雄黄:**</p><p class="ql-block"> * 在小孩额头用雄黄酒画一个“王”字。一借雄黄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额纹)镇邪,保佑孩子平安健康。</p><p class="ql-block">8. **沐兰汤/草药浴:**</p><p class="ql-block"> * 古人在端午日用佩兰等香草煎水沐浴,认为可以祛除邪气、预防皮肤病。现代有些地方仍有使用艾草、菖蒲等煮水洗澡的习俗。</p><p class="ql-block">9. **避五毒:**</p><p class="ql-block"> * 五月被认为是“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出没的时节。民间会用红纸剪出五毒形象贴在墙上或纸上,再用针或剪刀刺破,象征祛除毒害。也有穿绣有“五毒”图案的衣物(以毒攻毒)的习俗。</p><p class="ql-block">10. **斗草:**</p><p class="ql-block"> * 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儿童在端午日采集各种花草,相互比赛草的韧性(两人对拉,断者输)或种类多寡、名称对答等。</p><p class="ql-block">11. **挂钟馗像:**</p><p class="ql-block"> * 有些地区会在家中悬挂钟馗画像或雕像,认为这位捉鬼大神能镇宅驱邪,保佑平安。</p><p class="ql-block">**现代意义:** 端午节(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特别是爱国情怀),其丰富的习俗也体现了古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在今天,它依然是家人团聚、传承文化、祈福纳祥的重要时刻。</p><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 在享受节日美食(如粽子)时,注意适量,因其糯米不易消化。参与水上活动(如龙舟)务必注意安全。对雄黄酒等有潜在风险的习俗,应持科学态度。</p><p class="ql-block">祝您端午节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