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殷商》,2025 5.19~10.12。北京通州,大运河博物馆。

linyun

<p class="ql-block"><b>看·见殷商</b>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推出的第二个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览,首展是2024年举办的“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p><p class="ql-block">2025年“看·见殷商”展设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1号和2号展厅,汇集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38件(套),分“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四部分,全面展示殷商文化的辉煌灿烂。</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9日,“看·见殷商”展正式开展,展期持续至10月12日。</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是商代晚期青铜酒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现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鸟形青铜礼器‌。这对器物以猫头鹰为造型,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其主人妇好是商朝军事家、政治家与祭司。2025年5月,这对鸮尊在“看·见殷商”展中实现出土后首次同框,引发观展热潮。‌‌</p> <p class="ql-block">甲骨四堂</p><p class="ql-block">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p><p class="ql-block">‌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p><p class="ql-block">甲骨四堂的成员与称号</p><p class="ql-block">‌罗振玉‌:号雪堂,甲骨学奠基者之一,最早探明甲骨出土于安阳小屯村(殷墟),并首创卜辞分类方法,代表作《殷墟书契考释》。‌‌‌‌</p><p class="ql-block">‌王国维‌:号观堂,提出"二重证据法"(结合文献与出土文物),开创甲骨文地理研究,代表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字鼎堂,自学研究甲骨文,侧重辞例分析,其甲骨文论著在日本完成。‌‌</p><p class="ql-block">‌董作宾‌:字彦堂,主持殷墟科学发掘,提出甲骨分期理论,奠定近代考古学基础。‌‌</p><p class="ql-block">学术贡献与后世评价</p><p class="ql-block">四人并称源于字号均含"堂"字,且贡献互补:罗振玉重材料搜集,王国维擅历史考证,董作宾专精分期断代,郭沫若长于辞例阐释。‌‌</p> <p class="ql-block">甲骨五老</p><p class="ql-block">‌甲骨五老是指1949年后为甲骨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五位学者:陈梦家、唐兰、商承祚、于省吾、胡厚宣‌。</p><p class="ql-block">甲骨五老的背景与贡献</p><p class="ql-block">甲骨五老是继“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之后,推动甲骨学研究走向新高峰的代表性学者。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49年后的甲骨文整理、考释及商代历史重建领域,奠定了现代甲骨学的基础框架。‌‌</p><p class="ql-block">成员简介</p><p class="ql-block">‌陈梦家‌:以系统整理甲骨著录闻名,代表作《殷墟卜辞综述》综合了文字考释与商史研究。‌‌</p><p class="ql-block">‌唐兰‌(唐立庵):提出“自然分类法”考释古文字,对甲骨文单字释读贡献显著。‌‌‌‌</p><p class="ql-block">‌商承祚‌(商锡永):注重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对比研究,推动了文字演变规律的探索。‌‌</p><p class="ql-block">‌于省吾‌(于思泊):以“新证派”方法考释疑难字,如《甲骨文字释林》中释读300余字。‌‌‌‌</p><p class="ql-block">‌胡厚宣‌:参与殷墟发掘并整理YH127坑甲骨,主编《甲骨文合集》为集大成之作。‌‌</p><p class="ql-block">学术地位</p><p class="ql-block">五老的研究覆盖甲骨文字考释、商代社会制度重建及甲骨断代等领域,其成果至今仍是甲骨学研究的核心参考文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