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考

皖颍州文光堂刘太白

<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真实由来:从远古到现代的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翩然而至。它宛如一座承载着千年华夏文明的宝库,其起源并非单一的溪流,而是多条文化脉络交织汇聚而成的壮阔江河,拥有着丰富多元的起源传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驱邪避疫:古老信仰的初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源头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彼时,古人将五月视为“恶月”,五月初五更是被视作“恶月恶日”。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当时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农历五月,气温急剧攀升,暑气蒸腾,雨水频繁降临,这样的环境成为了毒虫繁衍的温床,疫病也极易传播,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活 。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人们举行庄重的仪式来驱邪避疫,祈愿能够平安度过这个被视为“危险”的时段,这便是端午节最初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中,便有“五月,蓄兰,为沐浴也”的记载,这与后世端午“浴兰汤”的习俗一脉相承,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了古今的端午记忆。《礼记·月令》亦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由此可见,周代已有五月避忌的习俗,为端午节起源于驱邪避疫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注脚。正如《风土记》所云:“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午节的初始,是人们在自然的威权下,对生命的坚守与祈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龙图腾崇拜:神秘信仰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代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端午节起源的另一层面纱。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有一种以几何印纹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经考证,其族属被推断为崇拜龙图腾的百越族 。他们依水而居,将自己视作龙的后裔,有着断发纹身的独特习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通过严谨的考证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彰显自己“龙子”的身份,获取龙神的庇佑,他们将生活与龙紧密相连。端午节最主要的两项活动——吃粽子和竞渡,皆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粽子投入江河是为了祭祀龙神,竞渡所用的龙舟则是龙的具象化体现。每年五月五日,他们都会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在急促的鼓声中,驾驶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飞驰竞渡,既向图腾神献上诚挚的敬意,也在欢乐中凝聚着族群的力量,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滥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出土陶器上神秘而精美的龙纹图案,到历史传说中百越族对龙的尊崇与信仰,龙图腾崇拜在端午节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为端午节增添了一抹神秘而独特的色彩,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别样的光芒。正如《事物原始》中所提及:“端午为五月五日,盖始于勾践,非始于屈原也。”可见,在屈原之前,端午节的习俗已在吴越之地有着深厚的根基,与龙图腾崇拜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的交融:多元文化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传承、发展与演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如涓涓细流,逐渐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了一个汇聚多元文化的综合性节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传承过程中,端午节的习俗也在不断地创新与丰富。从最初单纯的驱邪避疫、祭祀龙图腾,到后来融入了更多的娱乐、社交和文化交流元素。如今,龙舟竞渡已不仅是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更发展成为一项备受瞩目的国际体育赛事,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参与其中,感受其激情与活力;吃粽子也不再仅仅是为了祭祀,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全民共享的美食文化,各地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发展出了口味各异、制作工艺精湛的粽子,如北方的红枣粽、南方的咸肉粽等,每一种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起源是多种文化元素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结晶。它既蕴含着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健康的祈愿,又融入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和情感记忆,穿越千年的时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它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都将在华夏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连接民族情感的坚韧纽带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