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人(Maasa)是东非现在依然活跃的最著名的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主要分布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草原地带。
带着好奇与向往,我们造访了肯尼亚安博塞利保护区乞立马扎罗山脚下的一个马赛人部落。 马赛人的村庄用带刺灌木围成一个很大的园形篱笆,环绕一圈泥屋构成,可容纳4~8个家庭及其牲畜。在较老的马赛男人中间一夫多妻现象较为普遍,同一年龄组的男人之间可以借妻,娶亲要用牲畜做聘礼。 马赛人相信万物有灵,至今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龄划分等级,从事游牧。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族,按父系继承。近年来,肯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已有小部分人转为半农半牧,并有少数人进入城市谋生。 以畜牧为生的马赛人是完全的游牧民族,终年成群结队流动放牧,几乎全部依靠牲群的肉、血和奶为生。马赛人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网上的介绍说,他们口干了就拔出腰间的尖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就去吸,就像我们喝饮料。可我们的导游说,他们是喝牛血和牛奶的混合物,不是随时放血,是每天早上放的。马赛人认为牛群是神的赐予,他们鄙视农耕生活,认为耕作使大地变得肮脏。
马赛人把牛群看成生命,在夜间,牛群关在村落里,甚至和主人共居一个茅舍。白天由小孩子照看牛犊,大孩子则赶着牛群去较远的牧场。 马赛人骁勇善猎,按照逻辑,马赛人生活在草原、丛林中,与野兽为伍,善于捕猎理所当然。但事实上,马赛人不仅不狩猎,甚至只是在庆典的时候才吃肉,而且从来不吃包括鱼类在内的野生动物。对自然的崇拜使他们远离了狩猎。正是由于马赛人不狩猎,不吃野味的习俗,才使这片土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现在的马赛人大都定居了,唯其独特的民风民俗还得以保留。 看看他们的身材和娱乐方式你就知道为什么奥运会的田径项目上非洲选手总得奖牌了。
这种赤脚的原地起跳,高者能跳至成年男子的腰部以上。据说跳得高才有资格多娶女人并且更被女人所青睐。 男人装束是身披“束卡”,红色基调为主,红底黑条、红底格子或者干脆就是大红色的布,也有篮色,很是鲜艳。
男人身上三件宝,腰刀木棍和权杖(带一个大圆头的短木棍)。木棍用来防身和放牧,绝对是棍不离手。 女人则身穿“坎噶”。除了红色之外,喜欢以更为艳丽的布料来做色彩搭配。
马赛族女人喜欢剃光头,她们喜爱将各色片状串珠制成的花纹项圈套戴在脖子上,很夸张。年龄越大戴得越多。女人手上脚上戴各色串珠,在黝黑的皮肤上显得很抢眼。 我注意到部落里的成年男女脸上都有一些烙印,导游说那是拿灼热的木棍烫的,一是部落象征,二是装饰,第三代表勇气。 近年来,定居的马赛儿童开始上学,已出现少数马赛人知识分子。 以上和以下部落里的图片,均为自然状态下的抓拍。 从小就熟悉乞立马扎罗(非洲第一高峰)的英名,以这座山为背景,我拍了许多照片。可惜山上的积雪已经残留很少,《乞立马扎罗的雪》很快将成为传说。 这位马赛族女人从远处款款走来,姿态就像走模特步。 在马赛人保护区的四周,农场主联合起来向他们兜售自己的“现代观念”,促使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出售或出租自己的土地。这已经使马赛人的原始生活方式和他们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受到威胁。也许不久的将来,当我再去非洲时候,马赛人已经走出原始部落,融入了所谓现代社会。 马赛人当然有权利过更好和更稳定、更便利的的生活,只是我们不希望随着这一切的必然到来,同时失去那些弥足珍贵的东西。 往事不可追,唯望这次造访和这组片子,留下此时我对马赛人的记忆。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