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邂逅收获意外之喜

无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前几天重游了一次上海,主要想看看昔日的南京路和著名的外滩以及海关大楼、和平饭店等老建筑。结果遇上阴天,还有些雾霾,拍摄效果和游览兴趣都打了不少折扣。但此时离下午返程的车次还有两个多小时,听说思南路不错,有好多久负盛名的历史建筑与近现代名人有关系,于是打了一辆出租便到了思南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这条隐匿于上海繁华深处的街道不宽,道路两旁百年梧桐枝繁叶茂,浓密的树冠交织成绿色穹顶。掩映其间的是数十栋风格各异的花园洋房,赭红、米黄、浅灰的外墙,透出西洋建筑的优雅和浪漫。这些建筑堪称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既有法式新古典主义的对称立面;又有英式乡村别墅的陡坡屋顶;还有西班牙式弧形门廊、铁艺阳台;更有装饰艺术派的几何线条、彩色玻璃。风格各异、美轮美奂的这些建筑无不诉说着曾经的华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思南路上,除周恩来总理曾在此工作和战斗过,政界要人薛笃弼、冯玉祥,民主人士史良,文化名人柳亚子、曾朴,艺术大师梅兰芳以及实业家卢汉、李烈钧等都曾在此居住。可以说,每座小院及小楼背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这些历史建筑遇上名人轶事的加持,活脱脱一部浓缩的上海近现代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据资料介绍,思南路的发展和变化大致有四个阶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一、殖民烙印(1914年—1940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14年法租界以法国音乐家儒勒·马斯南的名字给这条街命名为“马斯南路”。道路设计遵循法式优雅风格,宽度适中,两侧种植法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法租界当局又规定沿线地块仅允许建造独立花园洋房,每户占地约500㎡,建筑密度限制在30%,由此催生出47栋风格各异的别墅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二、战时烽火与红色记忆(1937年—1949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46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在思南路73号设立办事处,又名“周公馆”,实为地下工作枢纽。董必武、邓颖超等在此斡旋国共谈判,屋顶小阁楼曾藏秘密电台。同一时期,国民党将领卢汉、爱国人士史良等亦居于此,形成微妙的政治生态图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三、计划经济时代的沉寂与市井化(1950年—1990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解放后,花园洋房被收归国有,分配给多户职工家庭居住,出现了“七十二家房客”现象。优雅客厅被隔成各种实用空间,欧式壁炉封存,花园搭建起了简易房屋,罗马柱旁晾晒衣被,建筑外立面也因缺乏维护日渐斑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四、文化觉醒与再生工程(2000年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99年,思南路入选上海首批“历史文化风貌区” ,2003年启动街区修复工程。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拆除违章建筑,重现庭院格局。同时引入精品酒店、文化书店、时尚餐厅、露天博物馆。并进行文化品牌的塑造,开放周末市集,设立街区历史展陈,使老建筑成为当代生活的参与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如今,焕新后的思南路巧妙融合历史与现代,成为一处充满活力的城市客厅,引领你穿越时光,沉浸于上海滩独特而迷人的海派风华之中。它既是游客触摸老上海风情的窗口,更是市民体验文化活性的日常空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