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有诗与远方一一在“好书好声音”的演讲

济宁王海青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要有诗与远方</p><p class="ql-block"> 一一在“好书好声音”的演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王海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书友、诵友、文友:</p><p class="ql-block">很高兴来到好书好声音活动现场,与大家进行交流。感谢济宁朗诵协会、任城图书馆、济宁晚报对本次活动的组织,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参与。我这次分享的主题是《人生要有诗与远方》。</p><p class="ql-block">我是个文学者,喜欢文学有二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我越来越意识到,人生不仅需要柴米油盐,还要有诗与远方。人生要有诗与远方,指的是人要有一种积极的精神追求。有了一种积极的精神追求,一个人的生命才能发出光彩。有了一种积极的精神追求,一个人才能在精神上得到好的成长。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在文学上一路走来的追梦历程。</p><p class="ql-block">说到文学,一般涉及到三个方面,阅读、写作、文学活动(这里是指狭义的,如果广义的话,是连阅读、写作等都包括在内)。这三者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互相促进的。我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说一下。</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阅读往往出现的最早,我童年就开始了。写作出现的晚,到了高中,我才有作家梦。至于文学活动,差不多到了30多岁才进行。</p><p class="ql-block">一、关于阅读</p><p class="ql-block">(1)童年少年时的阅读 </p><p class="ql-block">我是80后,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小学、初中时,读的书很少。印象深的是小学时看的画本——有成人手掌般大小,上面是画,下面是几行文字。内容多为武侠、战争类;中学时,看的是上海出版的故事会一一这些故事书的新奇,不仅吸引我,也吸引同时上初中的姐姐。我常看她从同学处借来的《故事会》。还记得我看书的痴迷,很长时间不动窝,有次在家里的槐树下,读到黄昏降临;其实,让我享受到读书乐趣最多的,是初中时,学校发的自读课本,至今我还记得那些滋养过我心灵的书本。它们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在北极光下》《哦,大海》《翻过那座山》《黄河之水天上来》《新正气歌》等。是它们给予我最初的精神滋养,并让我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像汪曾祺的《陈小手》、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冈察尔的《永不掉队》等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我童年少年阅读兴趣的产生,是很自然的,没有什么人去引导或激发。这跟时代与社会有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在乡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很贫乏,电视稀少,露天电影更少(一年也可能没有一回)。作为一个孩子,学习并不能填充他生命的全部。这样飘忽在生活中的书,就如种子一样,落在心田。阅读的小苗便一步步生长起来。现在社会环境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电视、电脑、智能手机普及起来,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很多孩子的注意力就转移到电脑、手机,特别是游戏上。谁还能静下心来去看书?看书的兴趣,远远抵不上游戏的诱惑。这是个大问题。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想激发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不易办到,需要老师与家长的积极干预,或能收取一些成效。</p><p class="ql-block">(2)高中时的阅读</p><p class="ql-block">我高中时的阅读量也不怎么多,受限于经济,也受限于阅读的环境。那时我在嘉祥二中上学,嘉祥二中在嘉祥县西北的一个叫梁宝寺的小镇上。那里没有书店,却偶尔有个摆地摊卖书的,卖的书多是盗版书,错字连篇。不过这是我们喜欢看书的人获取书的主要来源,舍此之外,还可以借同学的看。别人我不知道,我一看到摆书摊的人,就感到亲近,看到书,心中就有一种喜悦。高中读的书,印象深的有《春的底色》(这是山东省民族艺术学校出版的一本书,上面收录了我们县里作家何林的一些作品,还有很多大学生的作品。书中的一些作品引发了我的心灵触动——里面流动的农村、姐姐的感情汁液,虽然如昨日黄花,在时光之风吹向生命的深处,但是仍然让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初,我向嘉祥县作协张恒涛主席问询此书,并不抱着多大的希望。没想到,他竟收藏有这本书,还发来两张图片,让我惊喜。如听到一个久已断掉联系老朋友的新讯息。这引发了我蛰伏的诗情,写了下面这首短诗。</p><p class="ql-block">春的底色</p><p class="ql-block">三月万物萌绿</p><p class="ql-block">与你重逢</p><p class="ql-block">我归来</p><p class="ql-block">已不是少年</p><p class="ql-block">内心却美好盈盈</p><p class="ql-block">激动满满</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了</p><p class="ql-block">我还珍藏着一份情感</p><p class="ql-block">那些叩动心弦的文字</p><p class="ql-block">还不时掀起海的波澜</p><p class="ql-block">那个秋天</p><p class="ql-block">我惆怅入怀</p><p class="ql-block">那个秋天</p><p class="ql-block">你青涩扑面</p><p class="ql-block">一次相遇</p><p class="ql-block">让我想念多少年</p><p class="ql-block">这不是初恋吗</p><p class="ql-block">春的底色</p><p class="ql-block">秋的情感</p><p class="ql-block">引发过触动与共鸣的书或文章,哪怕时过境迁,岁月的灰尘也无法掩尽感情的印痕。念想于心,不仅是因为书,当时的情感,还有流逝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此外,我读过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是回族女作家霍达写的,获过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让我感到了玉的艺术的长河,还有浓的虔诚的宗教氛围。高中读的诗文,给我影响大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水调歌头 ·长沙》。徐志摩诗中表现的潇洒、轻灵(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毛泽东诗中表现的从容、气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让我感受到艺术美的力量,也促使我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因为这些影响的开端,我后来就读了不少徐志摩的诗文,还专门从校外的书摊上买了一本《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诗词,我没很深入地阅读,但因为初期喜欢的情愫,也了解并试着背了几首。比如他的《十六字令三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p><p class="ql-block">(2)大学及毕业后几年的阅读</p><p class="ql-block">大学及毕业后几年(2001—2011),时间上的宽裕,书店的广布,让我读了更多的书。阅读面加大了,阅读深度也加大了。这一时期,对鲁迅先生的文章读的多一些,特别是他与同时代文人的论战(我购有鲁迅与他的论敌们上下册)。鲁迅的散文、小说等,我都有涉及。我还读过余杰的《火与冰》,其中一些散文写的很不错(诗意的美与表达的真实),他的《香草山》是书信体长篇小说,光这个形式,就很吸引人,况且这部书的主题是爱情,正贴合了我当时正处青春,对爱有一种向往与渴求。因为高中时期,受诗的影响大,大学及毕业后几年的阅读,诗集占有相当重的分量,我欣赏《泰戈尔故事诗》丰满的叙述,内在的音律,我喜欢《戴望舒诗集》中以《我的记忆》为代表的那种随性自在,不受音韵束缚的抒写。在这一期,我还有幸读到济宁散文家李木生老师发表在济宁日报上的《灵之舞》、《新嘉驿的这个夜晚》、《过了五十》等文章。那种天人合一的自由,那种人文关怀的温暖,那种草根色彩的痕印,让人经久难忘。这几篇文章,都给人一种画面感。《灵之舞》让我看到纷飞的雪在天地间舞得一片苍茫,没有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那种积极曼妙自由的生命状态,让我想到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也让我想成为众多雪花中的一朵。《新嘉驿的这个夜晚》写的是一个将军的妾,故事发生在400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地点是今天的山东省兖州市新驿镇新驿村。读了这篇文章,我常想到那个夜晚,那三首题壁诗,还有那个女子的灯盏,那个女子内心的苦味。让我心上也不时生出一丝怜悯。《过了五十》则写了作者作为一个草根的心路历程,极易让草根们共情共鸣,从中滋生出生命的不屈不挠、积极坚定、高洁明亮。</p><p class="ql-block">(4)2011年至今的阅读</p><p class="ql-block">从2011年开始,我知道了博客这种平台,申请了自己的新浪博客,竟通过这种方式,与李木生老师建立了网上联系。由此,我跟读了他很多作品,深受启发,认为好的文学作品要表现自由、抗争、悲悯精神,并在一封关于创作精神的书信中,写下了自己的思考。在这一时期,我还关注并跟读的是鲁先圣老师的文章。他为文的勤奋,文章中彰显的思辨性,积极向上的精神,对我影响不小。2016年以及以后的几年,我研习较多的是汪曾祺与孙犁两位作家的文章。刘永远老师曾赠我汪曾祺全集,让我能随心而阅。我比较喜欢的是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避开人物与事件的传奇,从日常写人生的况味,贴近生活,别有味道。看多了,耐不住寂寞,我也写了一些类似的“小说”。我购买过孙犁的《老荒集》、《无为集》、《曲终集》等几本书,我特别喜欢孙犁文章表现出的真实、真诚、朴实的风格。贴近人心,如临其境。刚才我提到的孙犁的几本书,其实共有10本,被称“为耕堂劫后十种”,是孙犁文化大革命后写的,大家可以找来看看。古人对人生的探求,对世界的认识,他们达到的精神境界,很多都以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因而通过读古文,汲取精神的营养,就很有必要。有一段时间,我依着好奇读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一些古文,还硬着头皮读了《道德经》、《庄子》中的个别篇章,写了几篇由此引发的短文,做了一些努力,只是有点浅尝辄止。当然最近几年买过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美是自由的象征》,木心的《文学回忆录》等等,多少会获得一些教益。《寻找家园》是画家、美学家高尔泰的个人经历的书写,是个案,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意义就比较深远。《文学回忆录》是作家木心在上个世纪在美国纽约给一些爱好文艺的中国青年讲课的内容,是一个人的世界文学史。它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很多文学流派,很多作家,足以看出木心先生读书的广博,其中的一些观点,可供我们借鉴。这些年,只要听人说,有什么好书,或从读过的文章中,对什么书有兴趣,我就想办法买来,读一读。把读书当作生活的必需内容。</p> <p class="ql-block">最近我在读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这两本书有相通的地方,就是对人与自然的思考、抒写。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就说到福楼拜“按时看日出”,还有一位画家提过“全俄国最好看的霜”,都是在提醒我们,要学会欣赏自然的美。我还想到法国雕塑家罗丹那句广为人知的话:“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得不承认在各种世俗潮流的裹挟下,我们对自然美的感受确实迟钝了。对自然美视而不见,或很难发现,还是因为我们缺乏对自然美的觉醒意识,注意力被吸引到别的东西上去了,缺少了对自然美的亲昵与贴近。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则更纯粹,它记录下了一个作家对自然的深深的爱。中国在人与自然这方面的作家稀缺,也就苇岸影响大,不过很可惜,他英年早逝,只活了39岁。人与自然,这种思考视角,跳出了人类中心论,站到一个更高阔的地方,是认识世界更准确的思想尺度。人作为万物之灵,是否可以为所欲为,是否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自然自人类产生以来,尤其是近现代,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需要自省,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融,该如何与万物荣辱与共。咱们济宁去年设了一个孔夫子文学奖,首届的主题,就是生态文学,就是人与自然抒写的号召。生态文学作为近年来文学领域崛起的一种文学现象,日渐蓬勃,会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与关注。</p><p class="ql-block">以上为我读书的大略情况。教育家朱永新说:“人一生下来,其实是为了看风景。看的是什么风景呢?看的是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大部分人看到的是物质世界、自然风景,看的是人情百态,这自然很重要。但是,还有一个更精彩的世界,那就是精神世界。”只要我们坚持不断读书,就能看到精神世界更多美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关于读书,很多年来,我都有个困惑,就是什么样的书,对我的成长更有益。我还常常想问问别人。现在,兴许是读了一定数量、质量的书,或者到了一定的年龄,我发现好书多了去了,我并没真正深入进去,却还在一味地寻找。阅读兴趣是一个大问题,没有足够浓的阅读兴趣,再好的书,放在眼前也没用。因而激发阅读兴趣,就显得比较重要了。</p><p class="ql-block">(4)读书与交流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读书之所以对我们很重要,是人对社会、人生、世界的很多认识、思考、观点,都以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我们经常读书,就能让自己精神的湖泊不断涌进新鲜活泼的水流,而不至于干枯、干瘦。有时,我们如果悟通一个事情,可能需要三年,但读了一篇相关的文章,说不定几分钟,几句精妙的点化,就让我们明白、敞亮了。这就是读书的效用,加快一个人精神的发展与成长。刚才我说读书好,它会促进我们精神的成长。其实还有一种方式,是我们精神快速成长的方法,那就是面谈交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在说交流的重要性。读书不能固步自封,要在读书的同时,注重与别人交流,尤其要注意与那些视野高阔,认知深刻、通达的人互动。这样我们的进步会快一点。几年前,我是经常听别人的讲座,我感觉从讲座中能学到一些好东西。做讲座的人,面对大家,肯定会拿出自己感悟至深的思想与感情。这种东西,是精选出来,是“文章”的极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人精神的精髓。为了汲取别人先进的思想营养,加强思想修养,前几年听讲座,我是每一次回家后都写听后感。李木生老师在圣书堂讲《夹边沟》、在普禾书吧讲《午夜的阳光》等,范金泉老师在普禾书吧讲《文学带我去远方》,彭兴奎教授在圣书堂讲《家庭教育与童诗》,姜光炎在济宁群众艺术馆讲《诗是灵魂的回响》-------我都写有听后感。把听讲座受到的启发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对思想的提高大有裨益。只是这二年,因为工作、农活、家庭事务等羁绊,我很少再听讲座了,也就没再写听后感。不过,一有机会,我还是积极去听一些文学、文化讲座。</p><p class="ql-block">(5)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与写作,是思考之鸟的双翼,有了阅读与写作,就可以给精神的飞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不少的书友还仅限于阅读一翼,还应该再拓展写作的一翼。写作能把阅读与思考引向更广阔深邃的天地。阅读带我们到达一个地方,如果我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借助写作这一方式,进行记录、组织、生发、完善,我们一定会在认识与思考的路上走得更远。</p> <p class="ql-block">二、关于写作</p><p class="ql-block">(1)青年时的梦想</p><p class="ql-block">我最初萌生文字之梦,是在上个世纪末,上高二的时侯。首先是诗词之美,给了我震动。那时接触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同时也认为课本上毛泽东的词挺不错。艺术就这样深入我的心灵。那一阶段我又看了一些作家的文章与传记,开始渐渐崇拜那些在纸上纵横的英雄,文学的种子开始萌发。这种向往愈来愈深,读满足不了内心,又开始动起笔来。最初写的很差,并不奇怪。因为学生时代,一直都是被动写作文。现在呢,是刚刚开始主动写文章。实际上,思想上的主动,特别重要。有了心之所向、所往,有了目标,一个人才能一步步成长。很多时候,我想到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的人生终极三连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对一个人具有很大的意义。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是什么人,适合、擅长从事什么,一个人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的源头。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对自己并不了解,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怎么谈成长呢?贾平凹说,一个人一辈子干不了几件事,就老了。新东方的俞敏洪说,一定要选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吗?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选定一个喜欢的方向,坚持下去,才能走的最远。前几年,我看到郭伟老师写过一篇《题丁翁小楷&lt;论语&gt;》,就分析了人之所以不能有所成就的因由:一是没有志向,二是有了志向不能坚持,三是以自己年龄大为借口,拒绝成长,四是不能知行合一,只停留在想上,不能落实到做上。丁翁能做出成绩,就引人深思。有人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三类人,三种境界。我们应该有点使命感,去追求自己的卓越,在生存、生活的基础上,多些责任。凡是做出一些成绩或取得一些成就的人,都是有使命感的人。</p><p class="ql-block">(2)写作路上的探索</p><p class="ql-block">我尝试写作,始于诗,延及其它文体。开始写的很慢,几天、十几天,才能写出来一点。写的诗多一点,到了大学,才开始写一些短文,很有限。这算是第一阶段,持续了十三年之久。从2011年左右,我写的文字才出现了新的变化。语言有些新颖,表述有些成熟,体积有些增大。这应该是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发生了质变。在2016年,我感觉自己又进入了新层次,就是写作的速度明显加快,写作的数量明显增多。我的这些经历,虽然是个案,却也有着文学者发展过程的普遍性。</p><p class="ql-block">(2)给初涉写作的书友、文友的建议</p><p class="ql-block">结合这几年,我对初涉写作文友的观察,提几条建议:一,心动不如行动。写作不能只停留在想的阶段,还要落实到写的具体实践中。不管美丑,先写下来,再说。二,不能光盯在写上,还要多看看大作家的文章。看多了,就能有所学习,有所借鉴。三,要有点孤芳自赏与耐心。写了不能扔到一边,或束之高阁。要拿出来看看、品品,看看遣词造句是否妥帖,品品语序、逻辑、表达是否畅达。这些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不自我锤炼,怎么才能提高?四,要多想想,什么样的才是好作品?然后往那个方向努力。</p><p class="ql-block">三、关于文学活动</p><p class="ql-block">广义的文学活动,包括读书、写作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关于读书、写作,因为上面讲过了,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1)大学时期我的文学正式发展,是在大学时期。当时系里、院里都有文学组织,系里叫天舒文学社,取自“极目楚天舒”,院里叫青年之声文学社,显而易见是青年发声的平台。系里有系报,院里有院报,都能给自己稚嫩拙笨的文字,提供一些发表的机会。特别值得感念的是,我的作品一直受到院宣传部部长姚洪运老师赏识,在他主编的院报上几乎每期都有我的文字。这种激励,对一个初涉写作的人,可以说是一种莫大的支持。</p><p class="ql-block">(2)新浪博客2011年,我在网上通过新浪博客与仰慕已久的李木生老师相遇,他不弃我文字浅陋,博客留言(留言条目,可阅我收集整理的《文学的阳光》一文),鼓励点赞,让我备受鼓舞。2014年,李老师专门撰写评论,在山东文学上推荐发表了我的乡村人物散文。这组散文有数篇之多,达一万多字。</p><p class="ql-block">(3)近几年的文学发展</p><p class="ql-block">近几年,我的作品除在纸媒发表(《崛起》《大运河文学》《祥城祥韵》《济宁晚报》《鲁艺期刊》《大运河诗联》)外,在网络平台上(清平世界、圣书堂、孟母堂壹作文、普禾书吧、木生垦荒、济宁文学、济宁看点、济宁散文、汪迷部落、济宁当代文学、鲁地文艺、微山湖文学、文化济宁网、暖护家园、齐鲁文坛……),也得到广泛地推介,这里特别感谢济宁看点的宋恩学老师,还有济宁文学的郭焰老师。这两个平台是推广我作品最多的平台,大概编发了200多篇作品,给了我很大的文学自信。在我们很多人眼里,纸媒优于网络平台。仔细想想,网络平台在当下更有生命力,更机动灵活,与大众联系也更为紧密。文学在网上发展,一样能参与时代,一样与时代共同前行,一样有现实的社会作用。</p> <p class="ql-block">(4)文学组织</p><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李木生老师邀我参加济宁散文学会成立,并成为一名理事,我得以结识更多文友,消解了一些孤寂之感。2019年3月,在济宁作协张建鲁主席的直接关心下,我加入了济宁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会员,这在二十年前是不敢想的事情。2020年6月,济宁经开区作协成立,我又成为济宁经开区作协的一员,区作协周中祥主席给了我很多帮助与扶持。2022年5月,我又在市区两级作协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下,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相信以后会有更大的、更多的平台,让我成长,让我发展。</p><p class="ql-block">(5)鲁地文艺公众平台</p><p class="ql-block">社会各界师友给我以鼓励与肯定,让我得到温暖与力量。滴水之恩,铭记于心。2020年2月,我与张玉岗、张春清、闫茂坦、张卫霞组建鲁地文学社,后来王忠跃、邓风霞、牛雪林、史舒蕊、吴芳菲、刘巨成、邓华乔、楚文凤、闫文松先后加入。我们以鲁地文艺公众平台为阵地,凝心聚力,为更多的文友助力。现已编发300多位文友的2000多篇作品。热情需要热情的点燃,大家的事情,大家办,这样的理念让鲁地文艺得到了迅速地发展。</p><p class="ql-block">(6)鲁地文艺纸刊(一本作品选,一群追梦人)</p><p class="ql-block">2023年,鲁地文艺创新文学活动形式,筹划纸刊,备受广大文友关注与支持。征稿一经刊出,引发强烈反响,编辑部收到大量来稿,经过细致审读、评选,最终有62位文友的作品收录入《2023鲁地文艺作品选》。《2023鲁地文艺作品选》由著名散文家李木生先生作序,由著名书法家吕建德先生题字。围绕《2023鲁地文艺作品选》,鲁地文艺于当年10月15日组织了创作交流会。自2023年纸刊面世后,与《2023鲁地文艺作品选》相关的评论与文章,多达40余篇,其中有数篇,被我们收录在《2024鲁地文艺作品选》中。</p><p class="ql-block">2024年,鲁地文学社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前行,筹划纸刊《2024鲁地文艺作品选》,最终有66位文友的83篇作品收录入《2024鲁地文艺作品选》。《2024鲁地文艺作品选》由著名散文家孙继泉先生作序,由著名书法家吕建德先生题字。围绕《2024鲁地文艺作品选》,鲁地文学社于当年10月7日组织了创作交流会。自2024年纸刊面世后,与《2024鲁地文艺作品选》相关的评论与文章,多达60余篇,其中有数篇,我们拟定收录在《2025鲁地文艺作品选》中,进一步扩大文学交流。</p><p class="ql-block">《鲁地文艺作品选》,名家作序,名家题字;鲁地文艺交流会,文友分享,名家点评。两种形式的活动,重在展示精品佳作,通过线上、线下的名家点评,文友互评,实现文学的交流与切磋,从而达到激励、推介文友,促进文学发展,提高文学水平的目的。</p><p class="ql-block">2025年的《鲁地文艺作品选》正在征稿中,欢迎有意向的朋友参加,让我们共同创造文学的精彩。</p><p class="ql-block">(4)关于各种艺术的融合、协同与共进</p><p class="ql-block">鲁地文艺如何推进各种艺术的融合、协同与共进?就拿阅读与写作来说,它们只能算同一领域,但也可以联合协作。2024年3月,鲁地文艺就正式与济宁读书界进行战略合作,联合共同推进阅读与写作。有一段时间,我们在鲁地文艺上尝试过文学与朗诵的结合,只是限于人员有限,未能坚持下去。希望有志于朗诵的朋友,与文学对接,与鲁地文艺对接。</p><p class="ql-block">一个有人了热爱,有了梦,投入时间,付出精力,就不觉得累,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能感到其中的乐趣,会当成一种享受,有一种价值感。</p><p class="ql-block">二十年来,我在梦想的路上一步步走。不懈怠,不停留,一点点接近梦想。我也知道,只有一个人把自己的成长与更多人的成长链接到一起,把自己的价值与更多人的价值链接到一起,才能彰显生命更大的意义。下一步,我的目标是潜下心来,好好读书,多多向大家学习,争取写出更优质的作品。同时我也会脚踏实地地去做一些与文学相关的事情。让自己在梦想的路上走得更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王海青,济宁经济开发区人,教师,山东作家协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理事,济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晚报.悦享银龄读书会特邀编委,山东省第27届基层作家培训班学员,济宁经开区作协会员,《鲁地文艺》主编。主持编印《2023鲁地文艺作品选》、《2024鲁地文艺作品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