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关于端午节起源与形成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又到了端午节,不由得想起了有关端午节的的某些说法。俺想在这个重大的节日来临时,将各种说法梳理一下,让自己深化对此节日的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图腾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考证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图腾祭祀活动。《端午考》一文指出,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种”身份,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而且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这一说法得到不少专家的支持,如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就认为,闻一多的考证是比较科学的。他说,近些年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我国两广、福建、浙江等地,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这种文化遗存的族属,从历史传说和地理结合来看,可能就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文饰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他们自比是龙子龙孙。这既是他们的节日,也可以说是一个龙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民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就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概念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恶日”说。</b></p><p class="ql-block">山东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认为,端午节的形成源于古代的避“恶日”。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这一时期,阳气最盛,各种蚊虫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认为不吉利,恶疠病疫多泛滥,于是形成“躲午(五)”习俗,后来以讹传讹,遂成端午。端午的很多节俗都是围绕祛邪避邪展开的,如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菖蒲叶子像剑,取祛邪之意),还有给孩子系五色丝绳,戴祛五毒的肚兜,缝装有香料的荷包等,以达到祛邪、祛虫的目的。据考证,龙舟竞渡最早也与祛邪有关,人们通过某种仪式把邪气放在龙舟上,开展竞渡,看谁送得快、送得远。张勃说,端午最早因节令而形成节日,更多和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纪念屈原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迄今影响最大,老百姓最熟悉的一种说法。华中师大楚学研究所教授蔡靖泉认为:先秦时期,五月五日,古人往往通过举行一些活动祈求丰收、禳除灾害。魏晋南北朝时期,纪念屈原逐渐成了南方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些本为祈禳的活动也与屈原联系起来。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被攻陷后,悲愤交加,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纷纷引舟抢救,沿水招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两千多年来,这个驾舟相救的场面被沿袭演变,成为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并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和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分析:虽然,端午节的龙舟与水网地区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有关,但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遗风的真正动因,而是根据自己时代和地域的生存环境和意识,对先民的遗风作出合乎自己逻辑的解说。各地区的“解说”又往往与纪念本地域的先贤挂上钩,形成民间传说,如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了屈原,便是典型一例。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张劲松认为,端午习俗虽然并非源自屈原,但如果没有将屈原人格精神注入端午习俗,端午可能在历史的传承选择中不过是一般性的地方节日,绝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大节,历经千余年而不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纪念伍子胥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州人过端午节,祭的不是“屈原”而是“伍子胥”。据说苏州市政府曾举行过对伍子胥的公祭,而且还要拿伍子胥的端午节去“申遗”。不过,这一说法影响甚小。有人评论道:只有“文化名人”、“文化巨人”才有被后人纪念的资格,屈原是“文化巨人”,纪念他才有点意义,而伍子胥算哪门子文化名人,硬要说他也代表了某种文化的话,那就是“复仇文化”。我们正在建设的是和谐社会,难道需要弘扬这种“复仇文化”吗?马上有人反驳道:如果说伍子胥代表的是“复仇文化”,那屈原代表的就是“自杀文化”,难道我们需要弘扬这种“自杀文化”吗?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差了一点儿水平。屈原是楚国的“爱国主义诗人”,伍子胥也应是吴国的“爱国主义将领”。不过,他是吴国的“杰出移民”,就象今天所说的“为当地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外藉华人”一样。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爱国”就是“忠君”,并没有多少地域概念。《左传》名言——“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君而事”,说的就是这种状况。伍子胥如此,屈原也是如此,他们的“爱国主义”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若干若干年后,全世界成为一个大家,那时的人们将会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合稀泥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玩童鸿哥姑且充当这一观点的“代表”吧。俺认为,以上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接受,但要将它们合成一团。就是说,端午节是这样来的:先是古代中国人中的“百越”氏族,以龙为图腾,并在劳动之余做类似后人“竞渡”的游戏,这便是“划龙舟”的原型。但那时,并没有形成全中华民族的节日,最多只是端午节的“胚胎”。后来,人们在生活中发现,每年到了五月份,天气逐渐炎热,疾病开始流行泛滥,便以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等方式来“躲五”,于是,“躲五”的谐音 “端午”二字,成为此节日的正式名字。《白蛇传》中的有关情节,即与此有关。到了魏晋时期,人们把“端午”与屈原的故事联在一起,给这个节日注入了文化内涵,就象在一个篮子里放进一朵鲜花一样,随着时间的发展,篮子里的东东越放越多,“端午”节的民俗内容也就逐渐丰富起来,形成了今天这样的隆重民俗节日。中国在封建社会长时间的“领头羊”地位,加上去海外谋生的中国人不自觉进行的文化传播,使“端午”节走出国门,慢慢具有了国际意义。鸿哥认为,今天人们过“端午”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商家借此节日获取经济利益,平民借此节日一饱口福。君不见,大大小小的商家铆足了劲,推出花样繁多、价格不同的棕子,有的商家还颇怀“好意”地过度包装,这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是为什么?老百姓呢,趁此机会吃一下平时不常吃的美味,也无坏处。故鸿哥认为,如今人们过端午节,似乎这是更重要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鸿哥断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端午节”以后将会象现在的“圣诞节”、“情人节”一样,成为国际性的重大节日。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鸿哥借此机会,祝所有朋友端午节愉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长按二维码,欢迎朋友关注和收藏《鸿哥书室》公众号,且不吝赐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