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逢端午节来临之际,作者都曾漫步集贸市场和街头闹市观察节日气氛,经常发现琳琅满目的流动香囊小摊,令人目不暇接,那散发着草药清香的香囊耐人寻味,颇感兴趣,我本能地用相机和手机记录下了这一多彩画面。看到卖香囊,就知道“端午节”来了, 说起香囊又道出很多话题。</p> 香囊的前世今生。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最早称为“容臭”,《礼记· 内则》记载孩童佩戴香囊的习俗,用于表达整洁与敬意;战国时期成为士大夫高洁品德的象征,如屈原《离骚》中以香草喻志;秦汉时期,名称正式定为“香囊”,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繁钦《定情诗》中均提及其作为情感信物的功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香囊实物(如“信期绣”香囊)证实其贵族生活中的普及;唐代因丝绸之路香料贸易繁荣,出现金银熏球形香囊;宋代香囊形制更丰富,并纳入官员朝服;明清时期进一步民俗化,成为端午节辟邪赠礼,如《红楼梦》中传情达意的描写。总的来说,香囊的雏形出现于商周,名称与功能在汉代定型,后经唐宋工艺完善,明清融入民俗文化。 香囊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载体,用途广泛且兼具实用性与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驱虫防蚊。香囊内含艾叶、薄荷、藿香等芳香药材,挥发的药物成分可驱赶蚊虫,适合夏季佩戴或悬挂于床帐、门窗处;2. 预防感冒与流感。含苍术、白芷、广藿香等成分的香囊,能散寒解表、化湿和中,通过抑制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增强免疫力,降低感冒风险;3. 安神助眠。以合欢花、夜交藤、酸枣仁等药材配伍的香囊,可清心除烦、改善睡眠质量,适合失眠多梦人群;4. 健脾开胃。针对小儿积食、厌食,香囊中的白术、黄芪、鸡内金等成分能促进消化酶分泌,增强食欲;5. 防疫避秽。传统端午香囊及改良版配方(如艾叶、石菖蒲、冰片)可芳香化浊,用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悬挂于室内或随身佩戴;6. 其他功能。防晕止呕:含丁香、紫苏叶等成分,缓解晕车晕船症状。舒肝降压:薄荷、菊花等药材可辅助调节血压。装饰文化:香囊作为刺绣工艺品,兼具祈福、表达情感的寓意,常见于端午节赠礼。 端午节的来历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忧国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为保护其遗体,划船打捞并投掷粽子喂鱼,逐渐演变为赛龙舟和食粽的习俗。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文献《续齐谐记》;古代祭祀:端午节最初是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活动,以龙舟竞渡祈求丰收,后与屈原传说融合;纪念其他历史人物:伍子胥,吴越地区传说纪念被吴王赐死的忠臣伍子胥。曹娥,东汉孝女曹娥为寻父投江,部分地区以此日纪念;介子推, 山西等地有纪念春秋名臣介子推的说法;民俗驱邪避疫,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端午习俗如挂艾草、饮雄黄酒等最初用于祛病防疫;传统习俗, 端午节以赛龙舟、吃粽子为核心,辅以佩香囊、挂菖蒲等祈福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国务院2007年12月1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首次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新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它已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br> 梁冠山 文/图<br><b>点击本篇顶端“密州文化”图标,可观看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