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蓬莱八仙过海广场雕塑: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上饮酒作乐,酒酣耳热之后,决定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由此留下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p> <p class="ql-block">蓬莱海边和平广场,收藏着“和平锣”。世界和平锣在2002年印尼铸成,2004年将锣的第一面复制品赠送给中国,上面刻着联合国所有国家的国旗及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和和平鸽。</p> <p class="ql-block">我们“遇见美好”旅游20团3月22日下午在和平广场和平锣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和平广场对面海滩“八仙过海”大型雕塑广场前,恰遇举行“蓬莱东方艺术团文艺汇演”,给游客的行程增添了新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蓬莱阁景区以“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蓬莱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曾是秦皇汉武求仙之地,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八仙过海的传说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园内有众多的湖泊、桥梁、假山,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蓬莱阁景区牌坊前,“人间天堂”的匾额与碧海丹崖相映成趣。牌坊飞檐翘角刻着祥云纹饰,朱红立柱历经岁月仍透着庄重,抬头可见“人间天堂”四字苍劲有力,仿佛将八仙传说与海市蜃楼的缥缈意境凝于一处。</p> <p class="ql-block">蓬莱阁里万民感德碑亭 ,亭内曾立“万寿无疆”碑。它是登州官吏为颂扬康熙皇帝免除田赋的皇恩,以当地百姓的名义所建。</p> <p class="ql-block">“丹崖仙境”位于蓬莱阁景区内,是进入蓬莱阁景区后的一处标志性景点。坊额镌有“丹崖仙境”四字,由 董必武 于1964年题写。</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位于蓬莱阁的“丹崖仙境”牌楼后正中。其始建于宋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庙额原为“灵祥”,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知府英文重建天后宫及其附属建筑后,改额为“显灵”。</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前殿也称“马殿”,门上额题“天后宫”,有对联“佑一方潮平岸阔,护环海风正帆悬”。后殿是妈祖寝殿,额题“福赐丹崖”,殿内用雕花板隔二为三,刻雕各种故事,二楼为妈祖梳妆楼。</p> <p class="ql-block">正殿额题“道德神仙”,殿内有八支金色柱子,其中四根是铁力木。</p> <p class="ql-block">中央神龛内供奉3米多高的天后(妈祖)雕塑像。两侧高台塑有8尊神像,分别为四海龙王、传达天帝旨意的文官等。</p> <p class="ql-block">四海龙王。</p> <p class="ql-block">传达天帝旨意的文官。</p> <p class="ql-block">龙王宫大殿:殿额“霖雨苍生”,殿中设高台神龛,内塑东海龙王敖广金身坐像,两侧塑有8名站官。</p> <p class="ql-block">东为巡海夜叉、千里眼、电母、雷公</p> <p class="ql-block">西为赶鱼郎、顺风耳、风婆、雨神。</p> <p class="ql-block">唐槐位于蓬莱阁天后宫院内,树龄已有1200多年,是开山建阁时所留,见证了蓬莱阁千年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碧海丹心”为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1934年游蓬莱阁时留下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蓬莱阁是一座濒海而建的双层木构楼阁式建筑,高15米,阁底环16根大红楹柱,气势雄伟,阁上四面绕以明廊。</p> <p class="ql-block">“寰海镜清”是蓬莱阁的一处著名题刻,由清代山东巡抚托浑布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题写。</p> <p class="ql-block">“海不扬波”为清朝道光年山东巡抚长白托浑布题写。</p> <p class="ql-block">避风亭位于蓬莱阁西侧,始建于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由知府严泰修建,最初为观看海市蜃楼而建,又名“海市亭”。</p> <p class="ql-block">澄碧轩位于蓬莱阁后西侧、避风亭西北的丹崖临海处,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为文人墨客观海、赋诗、作画之处。该轩始建于同治六年,1973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吕祖殿:吕洞宾原名李琼,字伯玉,是唐末五代道士,传说修道于终南山,元明以来被称为八仙之一,道家正阳派号为纯阳祖师,俗称吕祖。</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是蓬莱阁古建筑群中历史较为悠久的建筑之一,后在明代进行过重修。</p> <p class="ql-block">蓬莱阁普照楼:位于蓬莱阁东北角的丹崖绝壁之上,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当时是为夜间行船导航用的标灯,1958年重修。</p><p class="ql-block">为三层砖木结构,占地25平方米,楼体六棱,楼顶斗拱,内设扶梯盘旋而上。顶层木构,六柱支撑如亭状,周匝木扶栏。</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移步异景的山水完美融合,亭台楼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等建筑元素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长生不老仙药,在全国搜罗方士。一天,他带着人马行至海边,忽见海天尽头红光浮动,随行方士称那是仙山,因见海中水草漂浮,便取草名“蓬莱”作答。此后,蓬莱便成为仙境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北宋嘉佑六年,蓬莱郡守朱处约来到丹崖山巡视,见这里濒海临风、景致很美,但被龙王庙占据。他想建一座楼阁供人游览,又不想违背渔民信仰,于是在《蓬莱阁记》中称五谷丰登是海神恩赐,因原庙址地势高峻祭祀不便,所以将龙王宫西迁,在原庙址建起了蓬莱阁。</p> <p class="ql-block">相传戚继光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期间,以蓬莱阁为据点训练水师,利用阁旁的丹崖山地形和海域条件,制定严格的军事训练计划。其训练的水师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为后来抗倭战争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传说戚继光在蓬莱阁部署了多门“神威铜炮”,用于抵御倭寇战船。其中一门铜炮因屡立战功被百姓称为“镇海神炮”。某次倭寇突袭蓬莱海域,戚继光在蓬莱阁上指挥作战,下令发射铜炮,炮弹精准击中敌船,倭寇仓皇逃窜。</p> <p class="ql-block">观音苑:唐朝末年称为观音堂,1992年,文化部在开发蓬莱旅游景点时,投资建成现在的观音苑。</p> <p class="ql-block">位于烟台市蓬莱区仙境路9号,西与蓬莱阁隔海相望,是一个三面环海的葫芦岛。</p> <p class="ql-block">八仙渡海口海滩,人们悠闲地享受海水漫过脚踝愉悦心情,聆听海鸥低吟浅唱叫声,远眺葫芦岛上“海市蜃楼”再现情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海天如同一块蓝绸子,海鸥成群地盘旋掠过浪尖,忽而就扎进浪心,再腾空时,衔着的银鱼正抖落水珠,碎成一海星子。</p> <p class="ql-block">在葫芦岛海滩上远眺蓬莱阁仙岛。</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从酒店漫步到“八仙过海口”景区,欣赏梦幻般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灯光映照下三仙山景区牌坊“蓬莱仙境”在灯光的勾勒下,轮廓清晰可见,金黄色的灯光与建筑的青瓦红墙相得益彰,凸显出古朴典雅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夜幕中景区的望瀛楼、会仙阁等高阁在灯光的照耀下,层层叠叠,光影交错,从远处望去,仿佛是琼楼玉宇,漂浮在海面之上,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处的八仙桥上,牌坊刻有 “八仙过海口”题字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之手,吸引着游客们以大海和牌坊为背景拍照。</p> <p class="ql-block">景区八仙桥上表演打铁花。</p> <p class="ql-block">22日晚,我们旅游团入住蓬莱“三仙大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