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见 证 礼 仪 之 邦</p><p class="ql-block"> ——粗涉《礼记》</p><p class="ql-block"> 宗 清</p><p class="ql-block"> 而今谈《礼记》,或许见笑于大方。</p><p class="ql-block"> 它被列为五经,通行版本四十九篇,是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见证,传递了许多有意义的思想。但它没有普及读本,只能粗略地说说,也算是传承文化罢。</p><p class="ql-block"> 《礼记》记载了保护环境的大法。《曲礼》篇中规定: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麑(ni,小鹿)卵(动物下的蛋)。这是对最高统治者的法律约束。《王制》篇规定“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昆虫未蛰,不火田”。“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人持续发展的措施。现代环境保护法并不能把它们扫进历史垃圾堆。况且现代保护法是在把环境弄得千疮百孔之后逐步建立的。而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生物的捕杀比古代更凶更狠。为什么不能面对古法而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礼记》传递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曲礼》篇告诫人们:“敖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表记》篇告诫人们“不自大其事,不自高其功”,只求合符实情。尤其是“过行弗率,以求处厚”这条礼规发人深思。所谓“过行弗率”即特别的离开了人之常情的道德行为不能作为表率(不要理解为过错的行为)。生活中会涌现特别高尚的人,他们的行为背离了人之常情,就不能作社会典型供人学习,不能号召民众仿效。比如伯夷叔齐这两兄弟在武王伐纣胜利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就不能让民众走他们的路。介子推为晋文公没有及时封赏自己而生闷气,逃到绵上躲起来,宁愿抱树烧死也不出山。虽然从此多了一个寒食节,但也不能号召士大夫照着做。假如号召人们去追求这种“过行”,显得多么不厚道。岂止不厚道,简直是不人道。《礼记》树立的是可以仿效的榜样。《檀弓》篇记载:</p><p class="ql-block"> 成子高寝疾,庆遗入请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于大病,则如之何?”子高曰:“吾闻之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知道这个故事后不怦然心动者那未免过于阴冷。</p><p class="ql-block"> 成子高是齐国大夫,假如按大夫级别埋葬他,那是要占去大块土地,耗掉许多民力的。在他患病将死时,他的学生庆遗去看他,问他有什么遗嘱,他说,死后选一块“不食之地”埋掉。不食之地就是荒地或不毛之地,他用自己的骨肉把瘠土变肥,若干年后不就可以种粮了吗?只有一心想着别人利益的人才有如此“死不害于人”的嘱托。成子高的境界并非无后人可及,当代那些在遗言中嘱咐死了就埋掉拉倒,或者把骨灰撒向江河大地的人,都具这种境界。世界应该永远怀念他们,大地母亲也会感动于他们的回报。可是,而今有些先富起来的富人,他们在乡下选择风水,管什么肥田沃地,花高价买下,用大理石汉白玉建筑他们的坟场,以求千年不朽,能如愿吗?</p><p class="ql-block"> 《礼记》谴责妨害民众生存的暴政。“苛政猛于虎”就是《檀弓》篇留传于后世的故事。孔子从泰山脚下经过,听见一位妇人哭得十分伤心,通过询问,是妇人的公公、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吃掉了。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她说:“畏苛政。”孔子让弟子记住,“苛政猛于虎”。这个故事,抨击千百年的残暴政治。儒家口干舌燥地劝告统治者向民众施仁政,谁听过?只有中国共产党做了一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仁之事,即于二00六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一个内陆农业大国,取消农业税,彻底结束了任何名目的“苛政”,杜绝了如湖北省某乡镇书记报告朱镕基总理的“七顶大盖帽,对付一顶破草帽”的困苦现象。其开创意义可与辛亥革命结束数千年帝制建立共和相比。</p><p class="ql-block"> “教育兴国”也是《礼记》提出的。请看《学记》篇的论述:</p><p class="ql-block"> 发虑宪(国君思维正确),求善良,足以𫍲(xiao)闻(获得小小名声),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p><p class="ql-block"> 真是高瞻远瞩。这里的“教学”意为教导人民学习。这是一个强国的战略举措。所谓化民成俗,即让人民在学习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推进文明形成新的风气。</p><p class="ql-block"> 为了化民成俗,《礼记》不仅呼吁把教育摆在首位,还把音乐与刑政并提,构建启迪人心的美学理论。《乐记》篇说:</p><p class="ql-block">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p><p class="ql-block"> 这种美学理念民众普遍接受。人心有感于生存环境或形诸文字,或发而为声。声音形成有节奏的旋律就是音乐。它不仅有发声个体的情绪,还有社会群体的感受。安以乐的音乐,怨以怒的音乐,哀以思的音乐,我们都欣赏过,如果联系音乐背景,我们也一定能感受到政和的欢乐,政乖的痛苦,民困的悲哀。</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礼记》虽无战争场面展示,但有祭祀大事记叙。请看《郊特牲》篇的记叙:</p><p class="ql-block"> 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p><p class="ql-block"> 上古民众在野外举行这种祭祀有鲜明的功利目的(使之必报之)。他们祭猫,祭虎,祭塘坝(坊),祭水渠(水庸)。那是多么热闹的场景呵!所谓“迎”,是一种仪式。孔子的优秀学生子贡是见过这种场面的,他说举国若狂。苏轼作出推测,有人扮老虎和猫,他们作为尸主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在一片欢呼声中,它们叫着,吼着,纵跳着,扑腾着,跃上祭坛,享受祭品,表示愿意担当吃野猪和田鼠的责任。一头头猪羊烹在鼎中,香花燃起了,爆竹响起了,这情形颇似后世玩龙舞狮的庆祝宴会。这种活动由君主牵头(请注意首句“古之君子”),臣民同乐,难怪举国若狂。为的是祈祷一年农事顺畅,人们怀着风调雨顺,不让野猪田鼠蝗虫伤害庄稼的希望。那个祷告词既是祈求,又是命令。喝令水土不能流失,害虫不能兴起,野草不能生长在庄稼之中。后人研究文学起源者,就有人认为文学起源于祭祀,并且引用这首祷告词以证之。</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礼仪呵!每年都要进行的活动。它带着内陆农业的特色。这是《礼记》送来的远古的歌唱,今天的人们仍能感受到远祖的心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