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南大学的大门位于在湖大设计艺术学院门前,由2根高矗立的带有向下的涡卷装饰的爱奥尼式花岗岩石柱与刻有一代伟人在1950年亲笔题字“湖南大学”巨石组成,有“中流砥柱,国之栋梁”纪念碑式的象征意味。这里既是通往湖南大学的起点,也是通往岳麓山的起点,是游客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湖南大学校门口为何立上两根爱奥尼克石柱?这座城市曾经遭受战火的记忆。据了解,湖大校门口的石柱叫艾奥尼克石柱,是该校原图书馆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湖大图书馆遭到轰炸,瞬间荡然无存,只留下大门口的四根爱奥尼克石柱。如今,其中两根放在校门口,另外两根留着原来图书馆的遗址上面。这几根石柱,就是日军侵华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沿着林荫小道前行,道路两旁高大的树木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宁静的校园。小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座小型的传统亭子映入眼帘,门上方“自卑亭”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周围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让人不禁想要驻足片刻,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自卑亭”原本是岳麓山脚下供游客休息的凉亭,清嘉庆年间,岳麓书院的山长袁名曜将它移建到了通往书院道路的正中央。亭名取自《中庸》里的一句话:“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p> <p class="ql-block">湖南大学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以及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时务学堂。1926年2月01日,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p> <p class="ql-block">红楼以其典雅的砖墙红、红墙灰瓦、绿树掩映的外观,显得古朴雅致而又庄严大气。红楼不仅是湖南大学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是师生们亲切地称为“红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实事求是”匾额,这是由三任湖南大学校长、著名的教育家胡庶华先生在1932年11月提出,也是继“实事求是”之后湖南大学的校训——</p> <p class="ql-block">李达则是湖南大学的前校长,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湖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胡应华是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他在湖南大学任教期间,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励。胡应华和李达都与湖南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在东方红广场的中央,巍然矗立着一尊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巨型雕塑像。修建于1967年至1968年间。</p> <p class="ql-block">湖南大学早期建筑分别建于20世纪20至50年代,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洋式风格,只有大礼堂和图书馆属于中式风格,二院属于折中主义建筑,科学馆属于西洋古典风格,其它大部分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建筑则属于早期现代主义建筑。</p><p class="ql-block">其建筑风格与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演变同步,同时也体现了从古代书院走向现代大学的历史过程。</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创建于公元976年,这座历史悠久的学府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求知之路。在庆祝湖南大学成立七十周年庆典活动之际,这里更是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是长沙著名的国家5A级景区位于湘江西岸,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包含岳麓书院、爱晚亭等文化遗迹。岳麓山是融中国文化精华的儒、释、道为一体的文化名山。</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为四大名亭之一。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p> <p class="ql-block">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所书手迹而制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的名气如此之大,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创建还有就是当年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候,常常与罗学瓒、张昆弟、蔡和森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的爱晚亭,谈论时局。爱晚亭中还立有石碑,上面是毛主席亲自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笔走龙蛇,雄浑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党和政府曾五次修复。其中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校长李达专函请毛主席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主席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在国际交往中,爱晚亭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的红色柱子与青瓦相映成趣,上方悬挂着金色大字“爱晚亭”,周围树木葱郁。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长沙岳麓山有一个亭子叫“放鹤亭”,位于岳麓山著名景点爱晚亭的西南方向约二十米处。放鹤亭是一座六角木构亭子,下面六个木柱支撑,亭顶覆以树皮,颇有古意。亭内立有一个方石,就是“二南石刻”了。据说将南宋岳麓书院山长张栻,清湖南学政钱沣的诗各一首,以及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放鹤”的故事刻于石上,立在爱晚亭内。因为张栻,钱沣的字均含一个“南”字,所以称为“二南石刻”。</p> <p class="ql-block">《麓山寺碑》位于长沙市麓山岳麓书院南面护碑亭内。唐开元十八年(730),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前人谓是李邕化名,真伪无考)勒石。碑为青石,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圆顶。有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清晰无损,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余字。碑侧刻有米芾的正书阴刻题名“元丰庚申元日同广惠道人来襄阳米黻”字样,“元丰庚申”即公元1080年。(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的大门入口处,“岳麓书院”的牌匾醒目地挂在正中间,两侧对联上写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大门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两旁置有双面浮雕的汉白玉抱鼓石,为宋明时期珍贵艺术品。</p><p class="ql-block">"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的确是岳麓书院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这座书院走过千年风雨,直到今天成为湖南大学的一部分,依然为国家培养着人才。2020年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总书记说:“见到你们很高兴,让我想起岳麓书院的两句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真是人才济济啊!”</p> <p class="ql-block">二门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名山”在这里指岳麓山,“坛席”即坛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生徒对老师的礼遇。原匾随二门一起被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p> <p class="ql-block">在岳麓书院的一处建筑内部,上方悬挂着“学达性天”匾额,两侧柱子上刻有书法文字,“道南正脉”的牌匾位于中央门楣之上。室内光线柔和,墙壁上书写的内容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观看。</p> <p class="ql-block">“道南正脉”匾额确为清乾隆八年(1743年)御赐真迹,现存于书院讲堂内,是表彰其传播理学正统地位的重要文物。被公认为书院“镇院之宝"——。也是当年“朱张会讲”的地方,上面的两张太师椅,一张是岳麓书院的山长张栻所坐,另一张是朱熹所坐。两张椅子并列放着,表示两人共同讲学、平等交流。</p> <p class="ql-block">“朱张会讲”树立了自由讲学、互相讨论、求同存异的典范。因而“会讲”也成为书院区别于官学的重要标志,它允许不同学派自由讲学,百家争鸣;它让不同学派相互讨论,推动了学术的融合交流,百花齐放。</p> <p class="ql-block">在岳麓书院的一间古色古香的房间内,墙壁上挂满了书法作品。游客们或驻足欣赏,或低声交谈,仿佛在与这些古老的文字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岳麓书院祭祀孔子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南宋时曾建礼殿,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明弘治十八年(1505),改礼殿为大成殿。每年阳历9月28日,岳麓书院在大成殿举行祭孔祀典。</p> <p class="ql-block">在宁静的角落里,传统与现代交汇,使得学习不仅是一种任务,更是一种享受。美食丰富多样,让师生在味蕾上也得到满足,充分体验着学习与生活的和谐共处。最令人惊叹的是,湖南大学成为国内唯一一所地铁直达的大学,这种交通便利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出行。</p> <p class="ql-block">来到长沙岳麓山下,探访历史名人肖劲光故居。这座清末民居,不仅承载着开国大将肖劲光的童年回忆,还见证了人民海军的创立与发展。现在,故居不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成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