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传统意义上的上海外滩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全长 1.5 公里,矗立着24 幢风格迥异的经典建筑,有 “万国建筑博览群” 之称。从浦东看向外滩,犹如乐谱般的天际线,让人陶醉。<br> 此篇最后将展现一幅外滩全景图。▽</h3> <h3> 这24幢建筑中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8幢,属于优秀历史建筑的有10幢,其余6幢是后来拆建的。▽</h3> <h3> 外滩 1 号大楼:又称亚细亚大楼,建成于 1913 年。由英资马海洋行设计,为 7 层的折中主义风格大楼,整体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 4 根石柱,入口处有巴洛克风格的装饰。▽</h3> <h3> 外滩 2 号大楼:即上海总会大楼,建成于 1909 年。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是重要的社交场所。由马海洋行设计,是上海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 层中部有 6 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h3> <h3> 外滩 3 号大楼:原名有利大楼,建成于 1916 年,是英资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曾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h3> <h3> 外滩 5 号大楼:即日清大楼,建成于 1925 年,由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一个犹太商人合资建造,由英资德和洋行设计,日方建造下部 3 层,外观简洁,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式,上面 3 层装饰讲究,设计了挑檐和浮雕。▽</h3> <h3> 外滩 6 号大楼:建成于 1897 年,原来是一家拍卖行,1906 年翻建成为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银行。大楼的设计师为英资玛礼逊洋行,楼外观呈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h3> <h3> 外滩 7 号大楼:建成于 1908 年,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后被轮船招商局买下,归属大北电报公司使用。设计者为英资通和洋行,是一幢典型的文艺复兴式风格大楼,横、竖三段式手法处理明显,顶部两端各有带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黑色穹窿房顶。▽</h3> <h3> 外滩 9 号大楼:美国资本企业旗昌洋行于 1846 年将总部迁至此地,1877 年卖给轮船招商局,1901 年轮船招商局重建该楼,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为 3 层新古典主义风格。▽</h3> <h3> 外滩 12 号大楼:即汇丰银行大楼,1912 年汇丰买下南边外滩 11 号别发洋行和外滩 10 号美丰洋行的房产后改建。由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设计,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杰作,号称 “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h3> <h3> 外滩 13 号大楼:即江海关大楼,1857 年在此建成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1891 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1925 年再次重建。由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风格总体上属于古典主义,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大楼高 8 层,上面有高大的钟楼,高 2 层,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的,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h3> <h3> 外滩 14 号大楼:最初是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后被德华银行买下,一战后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1947 年被重建为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的 6 层大楼,由匈牙利鸿达洋行设计,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现在这座大楼是上海市总工会所在地。▽</h3> <h3> 外滩15-1原是一幢普通的 3 层灰白色小楼,有居民楼、商铺和车库,与周边建筑不协调。后来上海有关部门公开招标进行改建,“镶牙齿工程” 由此得名。2008 年初原有的灰白色小楼拆除,2010 年左右新建成 “外滩公共服务中心” ,建筑外形参照了外滩 20 世纪初期的建筑风格,2020 年,原开发商上海外滩置业有限公司斥资 2 亿元启动升级改建,在保留 Art Deco 建筑外立面的基础上,全面焕新内部空间,于 2021 年正式投入使用,并更名为 “外滩国际大楼” 。▽</h3> <h3> 外滩 15 号大楼:1902 年由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建成,1928 年成为中央银行所在地。设计者为德资的倍高洋行,建筑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风格。▽</h3> <h3> 外滩 16 号大楼:建于 1924 年,为日本占领时期台湾银行在上海的办公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的风格,同时又吸取了世界各国建筑的长处,在大楼的东立面配有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h3> <h3> 外滩 17 号《字林西报》大楼。《字林西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被视为英国在华舆论机关。《字林西报》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1924 年建成。建筑风格为近现代折衷主义,共 10 层(包括地下室一层),外观呈现三段式结构 ,底层处理成基座形式,中段 2 - 9 层为标准层,顶部设有塔楼。大楼的立面采用了大量的花岗石、大理石,窗户的排列和装饰细节体现了当时的建筑美学和设计理念 。现在是友邦保险大楼。▽</h3> <h3> 外滩 18 号大楼:1923 年由英资银行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建造,1955 年麦加利银行迁出后,改名为春江大楼。设计者是英资公和洋行,呈文艺复兴时期折中主义风格,共 5 层,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h3> <h3> 外滩 19 号大楼:1850 年代初建起 3 层楼的中央饭店,1865 年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租用该处营业,1903 年改组为汇中饭店,1965 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再度开放。设计者为英资玛礼逊洋行的司各特,高 6 层,建筑风格属于新文艺复兴式样,是中国最早安装电梯的一幢建筑。▽</h3> <h3> 外滩20号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是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由英籍犹太人维克多・沙逊投资建造,公和洋行设计,1929 年 9 月 5 日竣工。属于装饰艺术运动风格,同时融入了部分新古典主义元素。大厦平面呈 A 字形,共 10 层(含地下 1 层),高达 77 米。外立面采用花岗石贴面,简洁明快。顶部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是其显著标志,成为外滩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 外滩 23 号大楼:(现中国银行大楼)建成于 1937 年,是外滩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设计者为英资公和洋行和中国的建筑设计师陆谦受,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h3> <h3> 外滩 24 号,即中山东一路 24 号,现在是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营业部所在地,其前身是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大楼始建于 1924 年,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德罗考尔洋行施工,建筑面积 15167 平方米,钢混结构。建成时被英文《远东时报》比喻为 “一颗新嵌到外滩皇冠上的珍宝”。▽</h3> <h3> 外滩 26 号,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外滩支行所在地,原是扬子大楼,为扬子保险公司办公楼。上海开埠前,此地属石成山的土地,后成为老沙逊洋行产业,19 世纪末,老沙逊洋行将其转让给扬子保险公司。大楼以新古典主义为基调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一、二层采用粗糙的石砌墙面,一层两侧设有对称的平拱式入口,二层则有半圆形券窗。标准层为磨石对缝墙面,中间饰有贯通三至五层的附壁柱。六层中部设爱奥尼克双柱柱廊,其不带齿槽的柱身及细腻、典雅的立面装饰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简洁风格。▽</h3> <h3> 外滩27号“怡和洋行大楼”,是著名英资怡和洋行在上海外滩所建的办公大楼。很长一段时间由上海市外贸局使用所以也被称为“外贸大楼”。建筑平面呈西向开口的 “凹” 字形,东、北主立面均临城市干道,是外滩建筑群中少有的具有两个长向主立面的建筑。主立面为中央对称、竖向三段式设计的古典主义风格,一至二层以粗凿叠砌的花岗岩毛石构成基座,间隔着二层通高的半圆拱窗,中央五开间的三至五层略退进为通高科林斯式柱廊。▽</h3> <h3> 外滩28号“格林邮船大楼”,现在是上海清算所所在地。因业主为邮船公司,大楼设计引入了邮船形象的理念,东侧的屋顶塔楼象征邮船的指挥塔,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建筑格局,东侧塔楼也成为整个建筑造型的重点。大楼位于北京东路转外滩的转角处,立面中段设计了有顶凸廊,立面延续,丰富有力。▽</h3> <h3> 外滩29号现光大银行大楼,其前身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办公楼。东方汇理银行 1875 年成立于法国巴黎,1899 年在上海开设分行。早期,该地块租地人为利生银行,后成为法兰西银行行址,1896 年,法兰西银行归并华俄道胜银行,此地成为华俄道胜银行行址。1902 年华俄道胜银行迁往外滩 15 号新址后,1911 年法资东方汇理银行买下此地,于 1911 - 1914 年翻建新的银行大楼。▽</h3> <h3> 外滩32号是新建筑,2007 年,香港半岛酒店集团投资建造大楼,2010 年开业,定名为上海半岛酒店。现在是外滩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外滩北端的最后一幢大楼。▽</h3> <h3> 这是从外滩对岸拍过来的全景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