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8210066150<div>3.震颤的临床上一些分类?<br><br>1)特发性震颤(ET):手和前臂的双侧运动性震颤,可累及头部、面口部及下肢震颤。日常活动时震颤明显,情绪或激动时加重。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br><br>2)帕金森综合症(PD):初期静态时发生震颤,随意运动后缓解或停止。晚期持续性震颤,并不随运动停止。静止性震颤为主,可伴不对称性动作迟缓、僵硬、姿势步态异常等症。<br><br>3)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病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神经系统和肝脏系统受累。神经系统系统表现为椎体外系功能障碍,表现为肌张力障碍、震颤(严重时“扑翼样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精神行为异常及其他神经症状。肝脏疾病可表现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甚至黄疸、腹水等。无症状可能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眼部表现为角膜色素环,是本病的重要体征。<br><br>4)老年性震颤:常由于感觉运动整合区脑部萎缩所引起,为老年人常见表现。上肢远端震颤,如举杯喝水或伸手持物等慢动作时明显。也包括下颌、唇部处震颤。<br><br>5)小脑性震颤:小脑局限性病变表现为意向性震颤,手指接触物体,上肢出现无规律快速往返颤动,手指颤动随接触物体地接近而加重,小脑弥漫性病变表现为平伸上肢或抬举下肢时,肩、髋关节出现节律性摆动。严重时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合肌阵挛。<br><br>6)肌张力障碍性震颤:指的肌张力障碍的部位发生震颤,进而表现为复合型震颤综合症。<br><br>7)生理性震颤:一般情况下难以察觉,常由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后出现。焦虑、兴奋、惊恐、疲劳、低血糖、甲状腺毒症、低血糖等增加肾上腺素能活性等引起震颤。<br><br>8)药源性震颤:抗抑郁药、皮质类固醇、他克莫司、丙戊酸钠等药加重生理性震颤或通过其他机制诱导动作性震颤。<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