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娟:儿时端午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又到一年端午节,记忆的触角顺着梦的脚步还童返乡。那年,那月,那端午节,让人无限怀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大早醒来,第一件事是用艾草水洗脸。母亲已在太阳出来之前采回带着露水的艾草,她把艾草放进一大盆温水里泡着。清盈盈的水里,绿色的艾草像鱼一样游动,散发出浓浓的艾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争先恐后把手伸进水盆,掬一捧艾草水洗脸,清甜的草香扑面而来,我们就洗得格外庄严认真。平时洗脸只是指尖蘸水胡乱敷衍一下,今日非得反复搓洗,连指甲缝和耳朵背后也不放过。几双小手、几张面孔在艾草水里洗得白嫩嫰,香喷喷。母亲把剩下的艾草扎成一束束倒挂在门窗上,褪色的门窗立马有了颜色和香味。艾草是端午的魂,艾草把端午装扮得香气冲天。小时不明白为什么每到端午人们如此青睐艾草,长大后才明白其中深意。从端午开始,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艾草奇特的芳香可以驱蚊防虫。这不起眼的艾草,蕴藏着生活的智慧,也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所以有“端午安康”的说法。愿天下人端午安康,一生安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等我们洗过脸,祖母就把亲手缝制的香包挨个挂在我们的脖子上。花花绿绿的香包里装了香草、艾草等香料,可以防蚊驱毒,同时又寄寓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圆圆的钵盂香包饱满如满月,预示着吉祥富贵。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香包,那是属于我们各自的属相。萌萌的小猪、可爱的小鸡、温顺的小羊,经过祖母的巧手,个个活灵活现。我们戴着量身定制的香包,特别神气。祖母再把拧好的花花绳给我们戴在手腕和脚腕上。花花绳也叫五彩线,是用百家线合成的。东家要一根红线,西家讨一根绿线,南家给一根黄线,北家送一根青线,合在一起拧成五彩绳,色彩斑斓,煞是好看。祖母常常边给我们戴边念叨:“带了香包包,娃娃爨哄哄;戴了花花绳,长虫不沾身。”有时,祖母还会在花花绳上串上小豆豆样的小香包,串成一圈圈戴在我们的脚腕上,我们个个就像哪吒踩上了风火轮,威武得可以闹海。最小的孩子穿上绣有青蛙图案装有香包的红肚兜,那简直就是年画上的娃娃了。平日土里爬泥里滚的孩子常常灰不溜秋,但端午那一天,个个是家里的宝,个个光彩照人。据说,这香包包和花花绳是有讲究的,五月初五一早带到娃娃身上,再不离身,能保护娃娃一夏天不受蚊虫毒蛇之害,等到六月六一早取下扔到房顶青瓦上,最后随雨水流走,能带走娃娃一生的烦恼忧愁。这个说法真假不论,但长辈对孩子们的用心可见一斑。那时,我是如此钟爱端午的香包包和花花绳,佩服祖母的细心思和巧手艺。这简单的仪式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和向往,让我们在贫穷卑微中感受生活的明丽多彩。因了美好的祝福,因了亲人的疼爱,我至今依然觉得那时的香包包是此生最美的项链,那时的花花绳是此生最华贵的饰品。端午,除了离不开艾草,还离不开美食。母亲一大早就一头扎进厨房,要忙整整一天,烟熏火燎中,煮鸡蛋,炸油糕、炸麻花,各种美食一一出锅。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平时家里的鸡蛋除了给祖母留几个补充营养外,其余都卖了补贴家用,只有端午时母亲才肯大方地给每人煮两个鸡蛋。我们几个小孩拿着属于自己鸡蛋,仔仔细细在眼睛、眉毛、脸蛋上滚了一遍又一遍,感受鸡蛋温热的熨帖,然后才小心翼翼剥了壳,放在手心一点点吞食,生怕掉渣渣浪费。兄弟姐妹们都不爱吃蛋黄,而我独爱蛋黄,他们就把各自的蛋黄都给我。那一天,我富足得像个小财主。烫面油糕软糯酥脆,黑糖馅甜而不腻,自家炸的菜籽油正宗醇香,再经过母亲爱的烹饪煎炸,成为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美食,把端午节渲染得隆重甜蜜。母亲也会顺便炸一大笼麻花,在田野里油菜籽即将成熟的时候,母亲对平日里特别珍稀的油就索性大大方方浪费一次,让孩子们馋个够。端午的油糕香和麻花香,萦绕缠绵在平日少盐少油的厨房,几天不散,令人沉醉。对于端午有代表性的粽子不能强求。北方旱塬,只种小麦,不种大米,更别说江米。经济困窘,交通不便,鲜少机会买到米,粽子是后来生活渐好之后才能吃到的。当时绿豆糕于我们来说也比较洋气,在缺粮少吃的年代,精细的吃食是稀罕物,偶尔有亲戚送来的,可以小口品尝,不能贪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端午节,也一定是要吃浇汤面的,这是贫瘠的庄稼人对节日的最大尊重。有臊子就吃臊子面,没臊子就吃辣子面,都一样的香。第一碗面,泼汤祭祖献神位,祈求祖先和神灵保佑家人平安健康。第二碗面端给祖母,她是家里的老佛爷,是我们共同敬仰的神。第三碗端给父亲,他是家里的权威,吼一声我们都要抖三抖。剩下的就是我们几个小孩子放开肚皮吃,一口香的浇汤面,薄劲光,酸辣香,煎稀旺,常常一个孩子就能吃七八碗。而母亲一直忙着煮面浇汤,往往是家里人都吃饱了,她才收拾碗筷,顺便吃几碗孩子们的残渣剩汤。母亲,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死心塌地一辈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的端午没有赛龙舟,没有舞狮子,也不一定吃到甜粽子和绿豆糕,但却有祖母的香包包和花花绳,有母亲烟火十足的厨房和美食,有一家人的相亲相爱,这贫寒中的幸福快乐就格外刻骨铭心。如今,物质极大丰富,节日何其繁多,而快乐幸福感却逐渐淡漠。生命中的至爱长辈,已经远去,再无回头,空留惆怅与思念。兄弟姐妹,各自独立,东奔西跑,再相聚也已不易。一起共过的甘苦,一起沐过的风雨,都留在远去的时光里。昨夜的梦里,我重回艾草香飘的老屋,我看见祖母绣好的香包包和花花绳五彩斑斓,我闻见母亲做好的端午美食香飘满院,我还见到母亲青春俊美的模样。母亲生前,我只看到她的苍老,而梦里的母亲却永远年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