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黔行(D9梵净山 下篇)

关耳子

<p class="ql-block">  在从老金顶去往红云金顶的行程中,她一直在寻找一块石碑,就是“敕赐碑”。这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由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的碑文。据说梵净山景区有这样的规定,只要能背出“敕赐碑”,景区门票全免。昨晚上她也尝试读了一下,什么“四海名山,九洲巨镇,十方净土,众姓福田。故东岱、西华、南衡、北常,悉帝王封禅之所;而玄寺、缁庐、青鸳、白马,皆佛子接引之区”,后面却读不下去了(当时心静不下啊)。但她告诉自己,明天一定要“见识”一下这块“敕赐碑”。走过“万名洞”,看到洞口有一块石碑,她以为是“敕赐碑”了,结果发现是“功德无量”碑。再往前走五分钟左右,真看见那块石碑了:这是一块字迹有点模糊的石碑,但碑额竖刻的“敕赐”二字还是非常清楚的,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彩云。她照着从右到左“伏以四海名山九洲巨镇”读起来(“伏以”为敬辞,此为“敕碑文”格式)。之间的文字同样有“漫灭不清”者,但篇中“而不知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清晰可见。同样清晰可见的是“田仁刚到此一游”几个字。好像在哪里曾经看到过,梵净山有着世界上最贵的“刻字涂鸦”处罚(最高可罚20万元),不知有关部门对田某有没有实施。</p><p class="ql-block"> 暂且不管。需要指出的是,前面不是一笔带过有个“九皇洞”么?传说古代有一位比丘尼在九皇洞内修行,她乐善好施,采药治病,得到百姓的爱戴,功德圆满后圆寂,后人尊之为“九皇娘娘”。至明朝神宗时,母亲李太后说服神宗下令重建梵净山,弥勒佛道场方始鼎兴;为了感念李太后,人们便把她的肉身和九皇娘娘的肉身合二为一,供奉在梵净山之巅。——是为补充。</p><p class="ql-block"> 再之后,他们到达“拜佛台”了。佛在哪里?噢,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眼前的梵净山“万米睡佛”,像极了大肚弥勒,就是咱老百姓心目中的“大佛山”啊。该佛呈现北东至西南走向,以一组雄伟的造山之势,莽莽起伏,蜿蜒数里;你看他仰卧的姿势,尽显其真佛之身,宽额、大眼、阔鼻、四方嘴、大腹便便等都依稀可辨。她赶紧在佛面前认真地拜了,然后往普渡广场向“红云金顶”去了。 </p><p class="ql-block"> “红云金顶”,这个无论在“蘑菇石”还是“老金顶”,或者是“拜佛台”都可以清晰看到的红云金顶,这个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配发图片的,被介绍是“梵净山三峰之一,有两座佛教寺庙”的红云金顶,这个在《敕碑文》中被称为是“用金刀劈破”的红云金顶,他们就要去登临了!登临的路应该也是难走的,可为什么他们的脚步还是那么轻松,是因为“已经走过难走的路(譬如登老金顶),从此人生尽是坦途”吗,还是这里就是佛的道场,是佛赐予了他们无尽的能量?排队登红云金顶的时间很长,这个时间刚好可以欣赏这美丽的“俱凤翥而鸾翔”(《敕碑文》语)的“奇峰古刹(同上)”:你看这边是承恩寺,这边是蘑菇石,那边就是老金顶,再那边就是“万米睡佛”……队伍在慢慢行进,排在前面的开始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歌了(估计是六零后或者五零后),还有人吟起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估计是文学爱好者)的诗了。她呢,其实也很想唱几句,但是唱什么呢,最后能想到的便是“嗡嘛呢叭咪吽”了。她感觉这一句和景区很搭,并且多吟诵此句可以让人心平气和。而确实,已经有人等得不耐烦了,说什么为什么这么慢呀。旁边的保安人员说,是慢的呀,因为那边真的很难爬上去的,需要非常小心才行。她因为已经爬过“老金顶”深有体会,也说一些“慢是为了安全”之类的话。终于轮到他们一组(一般20人为一组)登顶了,他们相互嘱咐对方一定要注意安全,然后就随着前行者“亦步亦趋”。话说这里的陡度几乎是90度啊。(值得一提是,旁边有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真的厉害,在没有父母牵引的情况下勇敢地拉着铁索往上爬。)爬到上面,只见上面一座天桥出现在眼前,把两座山峰连接在一起,这就是“连心桥”;再看下面,是狭长而幽深的峡谷,这便是被“刀劈斧砍”过的“金刀峡”;而旁边是光滑而富有褶皱的山体。由下而上观之,只漏出一绺光线,所以这里又被称为“一线天”。想起了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之前,这两个山峰本来是一体的,太阳一出,红云满天(故称“红云金顶”),释迦牟尼和弥勒佛同时看上这个地方想用以修行,玉皇大帝为公平起见,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上面便有了现在佛释迦牟尼殿和未来佛弥勒佛殿。当她站在“连心桥”的桥中心,站在“红云金顶2336M的标注旁,站在像书册一样的山石前,只觉得自己创造了一个“神话”,而这一切,都是集天地灵气,纳日月之精华的梵净山所赋予的。“时观雷电生峰底,欲翟星辰置掌中”,登梵净金顶,触手可及天,这也是她站立在红云金顶的深切感受。</p><p class="ql-block"> 要下山了,尽管有些恋恋,毕竟,是等了这么久上来的,但考虑到后面还有那么多人排着队等着上山,也便觉得早一点下山才好。下山的路比上山时好走很多,也发现很有几个“逆行者”,大家很夸赞他们的聪明(毕竟省掉了很长等待时间,而且上来也不吃力),但她却很为他们感到遗憾,毕竟来梵净山就是为了经历、感觉和体验呀,要不然,何必跑这么远路,花这么多钱,费这么多心,出这么多力来这里呢。 </p><p class="ql-block"> 最后,借美国《国家地理》的推介词来总结这次游览,“梵净山是中国最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之一,非常值得一游。”梵天净土,云端圣境,你准备好此生必登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登上老金顶所见</p> <p class="ql-block">万名洞和“功德无量碑”</p> <p class="ql-block">敕赐碑</p> <p class="ql-block">拜佛台</p> <p class="ql-block">登红云金顶排队中</p> <p class="ql-block">队伍缓进中</p> <p class="ql-block">遥望中的蘑菇石和老金顶</p> <p class="ql-block">普渡广场</p> <p class="ql-block">马上要登最险峻的一段了</p> <p class="ql-block">连心桥和“金刀峡”</p> <p class="ql-block">“红云金顶,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红云金顶2336打卡</p> <p class="ql-block">下山路</p> <p class="ql-block">回到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别人家拍的红云金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