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万荣县李家大院之行

黄建民(拒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闫景村,距运城市区38公里,是一处记录了晋南李氏家族百年兴衰,体现和保留晋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北方民居建筑群,是晋南民居建筑的经典代表。</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有200年历史。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作坊、马房等。步入李家大院,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徽式建筑错落有致,欧式风格造型挺秀,南北交融,中西合壁,堪称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李家三代十位当家人百年行善,给千秋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晋善晋美,尽在李家!</p> <p class="ql-block"> 李敬修家虽富足,却依然勤俭。他曾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济世,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当时,万泉书院坍塌已久,县官鹿公想重新修缮,曾邀请本县富绅为其捐款,但富绅们大都观望,唯独李敬修带头捐助了五百两银子,鹿公为他单独树起“急公好义”碑石一块,又将此事详细地上报给上司奎中丞(中丞:官名)和刘学使(学使:官名),二人赐“乐善好义”四个字,以表彰他的善举。李敬修在本村修建了一所小学校,房舍整齐,钱全是自己出的,每年还拿出三十两银子给学校做补助经费,从而使寒家子弟全部得以上学读书。三原县建造朱文公(朱熹)祠,李敬修听说后高兴地说:“倡兴正学,是我多年的愿望。”随即慷慨解囊,赠捐五百两银子。凡遇到公试、朝考中相认识的人,李敬修都要多多地赠给路费。亲戚朋友中家里贫穷的后生,李敬修一定要劝其继续到学校学习,并且每年都会付给他们学费和膳食费。后世为李敬修写的碑文是:“富多傲物,公独尊人;富每吝财,公独赒贫;富不期侈,公常检身;富易敛怨,公称善人。”</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晋商李子用的家宅,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三大院都看过了,各有特点,都很震撼,书写着晋商传奇。因为李子用曾留学英国,娶了个洋媳妇,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是清末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1907年,李子用漂洋过海,辗转万里,前往英国留学。在异国他乡,认识了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两人一见钟情。</p> <p class="ql-block">后来两人结婚,在英国生活三年后,一起回到万荣。</p> <p class="ql-block">李子用和麦氏在万荣生活了4年,墙上写着《麦氏生平》的介绍:</p><p class="ql-block">1914年随李道行来华,先后育有三女二男,在李家生活期间,麦氏以中国传统妇德严格要求自己,侍奉公婆严谨诚恳,从不怠慢和违背,对待姊妹、妯娌和姑舅总是和颜悦色,常得到别人夸赞,衣服大多亲自缝纫,饭菜也不用下人去做。1918年,李道行父李敬修病殁,麦氏料理丧事操劳过度,染病在床,请医疗治终无医效,于1918年9月12日去世,享年28岁。</p> <p class="ql-block">  为了缓解妻子的思乡之情,特地让人仿照英国风格,建造了一处庭院,因为当地的工匠并没有亲眼见过哥特式建筑,窗户和石柱只能根据图片去揣摩,所以有种中西合璧的感觉,但从中可以感受到李子用的爱意,那是一份藏进砖石之中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李子用生平</p> <p class="ql-block">  李子用受妻子的影响巨大,平时身着西装、扎领带,用刀叉吃饭,把传统的土炕改为木床,用英制铁铸了一个壁炉,买来了钢琴和手风琴,还给妻子建了一座西洋风格的凉亭,据说两人经常在上面跳舞。</p> <p class="ql-block"> 自明堂创建于民国初年,此院凭崖而建,由上下院组成。下院为砖券窑洞,上院门楼为欧洲“哥特式”风格,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院中一字排楼阁名为一经楼,通风透光、宽敞明亮,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让人耳目一新。院主李道行(字子用)是李氏家族的核心人物,曾留学英国,1914年</p><p class="ql-block">携英国夫人麦氏回国后创办实业,参与政事,秉承先辈遗风,推仁行善,故人称</p><p class="ql-block">“李善人”。</p> <p class="ql-block"> 女贞树四季常青,属常绿乔木,耐寒、耐荫,其果实为女贞子,有强肝补肾、明目乌发之功效。李时珍在《神农本草经》中说:“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贞女状之”。此女贞树已有百年树龄,是李道行留英回国后与麦氏夫人亲手栽植的,以纪念他们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 善影壁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共365个善字,寓意为一年365天,天天行善。善影壁集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善”字于一体,字体俊秀,各具特色,正、草、隶、篆,砖雕而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善影壁。</p> <p class="ql-block">农具库</p> <p class="ql-block">西洋马桩</p> <p class="ql-block">西康门</p> <p class="ql-block"> 同顺堂创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三进四合院。院主人是李家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王和君,因其丈夫李大猷英年早逝,李家南院生意由其料理,其经营的商号遍及晋、陕、甘、宁等地。二进院东西厢房的南山墙是1米多厚的夹层墙,用来放置贵重物品和钱财,相当于现在的“保险柜”。三进院为当时女工居住、纺线织布场所,李家以土布起家,纺线织布是李家发家的基础,这体现了李家创业的艰辛和王和君的持家有道。</p> <p class="ql-block">  王和君生平</p><p class="ql-block"> 王和君,李家“道”字辈李道升的三儿子李大猷之妻。15岁嫁到李家,后因其夫李大猷英年早逝,人称其为“三寡妇”。王和君,生性秉直,待人友善,生于中医世家,善用火针、拔罐医治风湿、肩周炎等疾病,且妙手回春,从不收取分文。虽只有小学文化,但心灵手巧,记忆过人,能双手打算盘。丈夫去世后,李家南院生意由其料理,时年26岁。经营的商号遍及运城、解州、潼关、渭南、西安、平凉、兰州、银川等地,李家人坐马车去陕、甘、宁等地,日行六十里,沿途食宿均在自家店铺。银川市中华老字号——“敬义泰”商号,在王和君经营时,曾为宁夏“八大商”之首。</p> <p class="ql-block">王和君卧室</p> <p class="ql-block"> 悬壶济世, 以身救民,王和君生于中医世家,善于用火针、拔罐医治风湿病、肩周炎等疾病,而且妙手回春,从不收取分文。民国十九年,晋南一带瘟疫流行,村里的老百姓害怕传染,人人自危。王和君从运城购回“十滴水”(防疫用),免费向全村户户发放。当时,村中有两位重病儿童,父子、母女不敢相看,王和君得知后,分别派人到这两位患者家,把病人抬到自家的大堂内,她亲自摆放木床一张,和病人住在一起,从白天到晚上,为病人熬药喂汤,针灸按摩,经过七天治疗,这两位儿童全都病愈。这时,王和君对患者的家人说:“瘟疫是可以防治的,不会相互传染。你们抛弃他,这是要置他们于死地。现在我和他们吃住在一起,假如说能传染,我也早死了。现在孩子的病好了,你们不要再相信传染这件事。”在王和君的努力下,村里百姓相互关怀体贴,丢弃病人不管的现象没有了。为了表示对王和君的尊重,村民为其送上“悬壶济世、慈母懿德”牌匾一块。</p> <p class="ql-block">王和君像</p> <p class="ql-block"> 信溥堂为李道荣的住宅。该院座南向北,采光效果不好,建房时特意在门楼的二层阁楼上朝南修建了晾台,可以用来晾衣物,此为该院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该院的另一特色是东厢房东墙是1米多厚的夹层墙,不仅能“藏身贮物”,还起到“保温”的作用,体现了院主人的创新与务实。</p> <p class="ql-block">祖训</p> <p class="ql-block">私塾教室</p> <p class="ql-block">私塾先生卧室</p> <p class="ql-block"> 看家护院楼:李家当年专门成立了一个看护队。看护队不仅负责李家的安全,同时监管镖局护镖与闫景村治安任务。当年李家设粥场舍饭时,薛店村和闫景村的村民全部造册登记,届时鸣钟,村民自带碗筷,一日三餐不限量,吃饱为止,这就是当年呜钟的地方。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放赈楼”</p> <p class="ql-block">  古建防盗门是由铁艺构件经传统工艺锤炼、手工精雕细琢而成,更值得说道的是门中暗藏六道防盗机关。进门三道关,先用钥匙打开铁链扣上的明锁,后用曲别针大小的钥匙,塞进门西边上部梅花状的小孔内,左回右拨,弹出葫芦形的铁片,然后用另一把钥匙从铁片孔内打开门内的铁栓,这样门才能打开。出门三道关,扣上门后的铁链,插上铁拴后,插好两道门关,再放好上下两根碗口粗的木杠,最后将门内的几关弹簧片拨动一下,门方关好。此门既有明锁,又有左回右拨的暗密码,均暗藏于精美的手工造型图案中,其防盗性不亚于现代的防盗铁门,外人轻易打不开。1938年,日军进入李家大院对其防盗功能无计可施,强砸硬刺后,只在门上留一个小洞。</p> <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七、十八年(1928—1929年),山西连年大旱,河东灾情最为严重。李家众兄弟先后赈济河东十七县灾区每县1000块银元,给河东旱灾救济总会捐款10000块银元。并在薛店村家庙、阎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设粥场舍饭。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褒奖。</p> <p class="ql-block">打麦场</p> <p class="ql-block">水井</p> <p class="ql-block"> 李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是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处理宗族大小事务的地方。院落座南向北,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前窄后宽,寓聚财敛运之意。整个建筑用材粗壮,气势宏伟,主从有致,高低错落。精雕细琢不失其雄,刀劈斧砍不失其精。体现了“藏风聚气、接地通天”的古建精髓和晋南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李氏家训</p> <p class="ql-block">  景行楼因李家世代行善,有崇高的德行而得名。底部12米之多深藏于山中,与横穿而过的不空洞形成立体交叉。上部三层纯木仿古建筑,气势雄伟、挺拔壮观,高达29.8米。供游客以览景区全貌。</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全貌</p> <p class="ql-block">轩雨亭</p> <p class="ql-block">千狮园</p> <p class="ql-block"> 福、禄、寿三星是起源于汉族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福星,禄星,寿星,古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信仰,他们在汉族民间的影响力颇大,此三星属于道教神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信仰,所以此三神也经常能够在寻常巷陌中看到,千家万户都供得有道教神明,福、禄、寿三神仙成汉族民间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明朝以后,汉族民间常把寿星与福、禄二星结合起来祭祀,合称福、禄、寿,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三个福神,作为汉族民间吉祥如意象征,故汉族民间祝寿时,常在正屋面墙上悬挂福、禄、寿的中堂两侧面寿联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河南花园口事件造成大量的难民流离失所。西安城内的大街小巷到处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灾民。在西安避难的李道在、李道荣兄弟商议后,决计倾其财力救济难民。李道在、李道荣从自己的商铺和钱庄拿出数万块银元,让几个掌柜到西安城内各粮店购买了五百石(1石为10斗,一斗为10升)粮食,然后印制三斗、五斗的粮票,盖上自己的印章,同儿子、掌柜们一起上街,把粮票发给那些逃难的难民和穷人,直至发完为止。</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开始后,日寇经常轰炸西安。为了保护家人和街坊四邻的安全,李道荣在西安城的甜水井街靠南城墻边修建了一个防空洞,洞中可容纳数百余人。防空警报一拉响,李道荣便组织家人和街坊四邻躲避进防空洞内。李道荣还派人送水送饭,使家人和街坊四邻安全度过空袭。</p> <p class="ql-block">积善堂</p> <p class="ql-block"> 1938年的9月5日清晨,西安城上空再次响起了尖锐的防空警报声。</p><p class="ql-block"> 李道荣临危不惧,积极掩护家人和街坊四邻往防空洞里躲避。他站在洞口,一边维护着秩序,一边喊道:“大家不要怕,不要挤,一个一个进••.”远处不断传来的惊天动地的轰炸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有的孩子吓得大哭起来。当所有的人都躲进防空洞时,李道荣松了一口气,他抬起脚正要进洞,这时一声刺耳的飞机俯冲声后,防空洞口突然落下了一颗炸弹…防空洞里的人都尖叫起来:“李东家快躲开,快躲开…”谁知日寇轰炸机空投的炸弹却成了一颗哑弹,半截扎在地里头,没有晌。这真让李道荣和所有的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空袭过后,人们都说李道荣福大命大,是老天对善人的回报。</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见证了家族的兴衰更替,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善文化的薪火相传。2025.5.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