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谊厚.老同学

kaobin

<p class="ql-block"> 《情深谊厚.老同学》</p><p class="ql-block"> ——老同学们相聚家乡的美好回顾</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5073585</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有一种情怀,让人一生难以忘却,那就是同学情;总有一种记忆,常常在脑海中浮现,且挥之不去,那也是同学情;总有一种惦念,虽不常见,却深藏心底,那还是同学情;总有一种情感,无论职务高低,无论贫富贵贱,可以平等相待,甚至无论辈分大小,见面时可以直呼其“大名”、“乳名”或“喊外号”的,那依然是浓浓的同学情!……。</p><p class="ql-block"> 自我离开家乡远赴大西北已是五十多载了,与很多小学、中学的老同学们大多再没有见过面,期间也曾回过家乡,但是,在我们都年轻的时候,老同学们各自奔忙,加之那时压根就没有联系方式,一直没有机会与之相见;2018年,居住高村老家的吴运京老同学拉起了高村“青龙河畔师生群”,大家终于有了联系方式,其间也曾想能与老同学们相聚,却因不久后的三年“疫情”影响,加之老同学们基本都肩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特殊使命”和任务,相聚也不是那么容易。2025年初夏的5月,我与住在滨州阳信的王永建老同学多次联系,相约先在滨州阳信相聚,再一起回家乡威海、文登与老同学们聚一聚,这个愿望总算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七位老同学们2025年5月16日,在滨州阳信初见时,在永建老同学的“格瑞禾正”厂区内“迎宾照壁”前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是:吴运京、金思军、徐明、王永建、周考斌、于国建、房子奎。</p> <p class="ql-block">  在我还没有到达滨州阳信之前,永建老同学早已用心做好了充分准备和精心安排,他提前与远在500多公里之外威海的老同学徐明、吴运京等联系,约上金思军、于国建、房子奎五位老同学,早上四点多就起床,从威海开车直奔滨州阳信,历经六个多小时的车程,老同学们终于在滨州阳信一起相聚。老同学们虽然有的已是五十多年没有见过面,初见时似曾“不识”,但又有点面熟,定睛一看,立刻可以直呼其名,看出当年发小时的模样,真是一见如故,无比亲热,不用客套,马上就畅谈起当年在学校时的有趣的往事和那些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七位老同学2025年5月16日在阳信初见时,一起在永建老同学的“格瑞禾正”办公室大厅里的合影。自左至右:于国建、金思军、周考斌、徐明、王永建、吴运京、房子奎。</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们与永建的夫人小宋与同行的好友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2025年5月16日,七位老同学在滨州阳信王永建同学的“格瑞禾正”厂区迎宾照壁前的合影,迎宾照壁上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科技领先,追求卓越”几个大字,充分体现着永建所办企业的宗旨和价值理念!</p> <p class="ql-block">  在永建老同学的安排下,特意就近游览了滨州市惠民区的“孙子兵法城”,这是七位老同学在“孙子兵法城”孙子雕像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们与同行好友在孙子雕像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王永建与吴运京在滨州惠民“孙子兵法城”参观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徐明与吴运京在参观游览“孙子兵法城”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与徐明老同学也是五十多年没有见面了,但一见就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聊不完的人生经历。这是老同学徐明与我在“孙子兵法城”参观游览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老同学们在参观游览“孙子兵法城”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老同学们参观“孙子兵法城”时在“兵圣碑廊”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老同学们游览“孙子兵法城”时在“鼓阵”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2025年5月17日早上,徐明等五位老同学离开滨州回威海前,七位老同学与永建夫人一起在下榻的“蓝海钧华大饭店”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与永建老同学既是小学的同学,也是初中和高中的同学,特别是在“文登六中”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两人每天都是结伴上学,大多是他到我家去约我,也有我去他家约他,然后两人一起步行五、六华里的路程,去文登六中上学。中午,其他住校的同学都去食堂吃饭时,我们两人则拿着自带的“玉米粑粑”或“地瓜干”,悄悄地去六中学校西面的渠道旁一起吃着冷饭……,期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71年我离开家乡后,我们两人曾经相互通过好几年的信,后因永建去了烟台远洋货轮上工作,有时会在海上漂泊几个月的,书信联系非常不便,才逐渐失去了联系。在2018年有了“同学群”后,终于相互联系上。2018年11月2日,永建老同学与夫人小宋特意从山东济南乘飞机赶到上海看我,我与永建老同学才在分开的47年后再次相见!记得那一次老同学相见,总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唠叨不完的回忆,讲不完的话题,一说就是两个多小时,感觉即便是再聊上三天三夜,也有讲不够的心里话……。</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2018年11月2日的我与永建在上海外滩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永建老同学与我47年后的上海相逢,我才知道老同学的不易和艰辛,当年,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不甘寂寞,怀揣着几位好友积攒不多的资金,从家乡直闯鲁西,吃过的苦头,流过的汗水,甚至是泪水,经历的艰辛,甚至是坎坷,恐怕也只有他和夫人小宋自己知道,多少年来,凭着他们的诚信和坦诚,凭着他们的执着和韧劲,凭着他们十几年不间断地艰苦努力和奋力打拼,做建筑、开工厂、搞经营,终于在鲁西大地上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也赢得了当地人最好的口碑和充分的认可……。永建夫妇的“创业经历”,令我敬佩、骄傲和为之自豪!我完全相信,凭着永建和小宋夫妇的诚信和优质的基础,未来的路一定会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2021年3月我与永建在阳信“格瑞禾正”厂区展示大厅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8日早上,我们即将离开阳信时回文登时,永建夫妇一早就赶来陪我们一起用早餐,虽已多次见面,仍然有些恋恋不舍,并拉着我一起在“蓝海华钧大饭店”前合影留念,足见其深深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们在滨州阳信相聚时,徐明等几位老同学就曾约定,我回到家乡后,老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聚一聚,要安排陪我在家乡走走看看。在我还没有回家乡之前,徐明和房子奎老同学就认真做好行程安排,并电话或信息与我联系相聚的时间,可见其用心和真诚的情谊,令我无比感动!2025年5月21日,几位老同学相约在威海相聚,并一起游览威海最有代表性的景点“刘公岛”。上图是六位老同学在“刘公岛”游客服务中心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与徐明老同学自小学毕业分开后,就没有再相见,掐指一算,也是59年后的再次见面了,将近一个“甲子”啊!在我的印象中,徐明老同学还是那个家住“殿山院”的“徐大个子”,其它的就有些模糊了。更没有想到的是,徐明老同学小学毕业后,还曾因为一段特殊的“海外关系”等,而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他没有因此而自曝和放弃,而是更加坚毅和自信,不足成年的“阿明”,就开始了“务农”,“干瓦匠”,“做建筑”,单枪匹马,经历过曲折和坎坷,凭着一把“瓦刀”打天下,闯烟台、走牟平、赶威海,一路打拼!徐明老同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眼界、敢拼敢闯的胆识和对市场的敏锐判断和把握,抓住了机遇,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老同学们也都为之高兴!</p><p class="ql-block"> 此次与徐明老同学相见,我们虽已都是“古稀之年”,当提起上学时的那些趣事,依然历历在目,有如当年,情感至深!上图是徐明老同学与我在刘公岛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房子奎老同学应该是我们学生时代的骄傲,他曾经初选为“空军飞行员”,仅因那个年代的“政审”原因没有走成,此后于1969年就去入伍当兵,保家卫国,真是令小时候的我们无比羡慕。此次相聚,我与房子奎老同学也是56年后的第一次相见,实话说,他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模样,因为房子奎的家与我们家隔得不远,我对他儿时的印象非常深刻,学生年代的房子奎,也带过“三趟杠”,留着长头发,人长得也很帅,是个清清爽爽的“美少年”!现在子奎老同学留的是短发,人也发福了,但精神状态、做事的风格和身体素质都是不减当年!这次老同学相约去滨州阳信相聚,房子奎老同学可以一人开车六个多小时而不叫累,很是令人佩服!因其曾长期在烟台、威海两个市政府接待办供过事,期间还曾赴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共事四年多,是见过大世面、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所以子奎老同学考虑问题和安排行程周到而细致,且低调行事,令人佩服。上图是房子奎老同学与我在刘公岛“海军公所”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对金思军老同学的印象比较深刻,不仅是因为他书读得好,还有一点是他的家就临近我们小学的一部、二部,他上学近,放学回家也近,令我们这些家离学校远一点的学生们好生羡慕。金思军老同学也应该是同学中少有的聪明人、文化人,他曾长期做过乡镇主要领导,主政过一个地方的全面工作,可以说是得到了充分的历练;还曾长期从事文化管理工作,阅书阅人无数,思考和处理问题都相对细密,说话出口成章,逻辑性强,是个有才之人。2002年金思军老同学去新疆出差时,我们曾在乌鲁木齐见过一面,但因他的行程安排的较紧,我们没能过多的相聚,我也没能尽“地主之意”,令我有些遗憾!时光如流水,相见不易,再见也不易啊!此次与思军老同学再次相聚,也是23年以后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金思军与我在“那香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2025年5月21日,徐明、于国建两位老同学与我在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前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我与于国建老同学也是56年以后的重逢!仍然是一见如故,亲切而真诚。于国建老同学自1969年当兵离开高村,我与他也就没有再见过面,但他学生时代的那个清瘦、精干、低调行事的模样,还是深深的铭记于心,当年,老同学们曾认为他是名副其实的“高干子弟”,他却从来看不出半点“干部家庭”的影子,与老同学们平等相处,从来都没有一丁点的架子,国建老同学办事认真,为人真诚,既稳重又有担当,一贯秉承低调做人做事,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从事检察工作的原因,也因此深受老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p> <p class="ql-block">  应该说,自我离开老家后,与吴运京老同学见面算是比较多的,客观上吴运京老同学一直住在高村,相见的机会相对较易,记得1993年的夏天我回老家探亲时,就曾与运京老同学在高村镇政府大院前见过面,还拍了合影。2017年国庆期间我回老家高村时,再次见到运京老同学,也是那一次相互留下了电话,此后,运京老同学又拉起了“高村青龙河畔师生群”,他与我微信和电话联系就成为常事,也从他的介绍中,了解了更多关于家乡的故事和老同学们的有关情况。说起吴运京开同学也令我佩服,他是个热心人,又是一位“高村通”,尽管没有上过中学,但他脑子灵活,又有才气,高村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前前后后的事情,他可以说是“乱熟于胸”,清清楚楚一本账,大多基本通晓,自从有了“师生群”,他总是出面联系,前几年还热心组办“同学群春节联欢晚会”,他操心费神,如果说老同学们能在群里经常联系见面,加深感情,他是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吴运京老同学与我在刘公岛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徐明与吴运京老同学在刘公岛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六位老同学在刘公岛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六位老同学在威海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六位老同学在刘公岛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徐明老同学也是一位有心之人,考虑的很周全,特意安排两他的两个儿子一路为大家服务,这两位年轻人也非常有悟性,既开车,又做陪游,还忙前忙后地为老同学们拍照和安排餐饮,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徐明老同学与两位孩子在刘公岛的合影,父子三人笑得多开心啊!</p> <p class="ql-block">  此次回家乡的行程安排的虽然有点紧些,但徐明和吴运京老同学还是精心安排,尽量能让我与更多的老同学相见相聚,这更是我的应有之意和心愿。2025年5月22日,总算能与老同学们相聚啦,先是与部分老同学一起在高村的“乡情记忆馆”相见,并参观“乡情记忆馆”的展览,周考荣老同学和爱人周国华“学长”,忙前忙后,引领我们参观,热情介绍展馆里的内容和展品,很是用心!看到那一件件的老物件,老家具、老农具、那一本本留下历史痕迹的众多文本资料,令我回忆起多年前的历历往事,仿佛有如回到了童年,再现了多彩的岁月,重温了往事,记住了乡愁!我从内心佩服周国华“学长”和周考荣老同学夫妇的用心和眼界,在如今很多人都在追求利益和享受的时候,他们还能如此费心费力费神的办起自已的“乡情记忆馆”,为大家特别是我们的后代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为之叫好,为之点赞!</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部分老同学在高村的“乡情记忆馆”前的合影,前排自左向右依次是:周学生、刘玉凤、刘玉萍、周考荣、房子奎老同学;后排自左向右依次是:徐明、金思军、周考斌、于国建、吴运京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2025年5月22日下午,老同学们在“乡情记忆馆”的“胶东农屋”前的合影,前排自左向右依次是:周学生、刘玉凤、刘玉萍、周考荣、周考斌、房子奎老同学;后排自左至右依次是:吴运京、徐明、于国建、金思军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吴运京与我在高村“乡情记忆馆”胶东半岛农屋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2日晚上,在高村的老同学除个别因各种原因无法参加外,其他老同学基本聚齐,周国华“学长”和周考荣老同学夫妇早就在高村酒店安排了最大的餐桌,丰盛的饭菜,家乡的美味,感受到老同学的深情厚爱和好客之道!老同学聚餐的席间,徐明、周万里、周考荣、吴运京、姜福秀等老同学都现场即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我也真诚地表达自己深深地谢意!二十多位老同学相聚一起,其乐融融,嘘寒问暖,话题不断,好不开心,好不热闹!令人感动,令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周万里老同学作为同学群的现任“群主,是老同学中少有几位任过教师的,为人师表,斯文而稳重,做人也坦诚而有分寸,堪称楷模,他也是老同学中的佼佼者和真正的文化人,说起话来也是条理清晰,语感丰富,很有感染力!不愧是从讲台上走出来的。上图是周万里老同学在聚会时即兴发表祝词的照片!(此照片是从小视频截图,不是很清楚,老同学们谅解)</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小视频是2025年5月22日晚上,老同学们在家乡高村聚会时,由周学生老同学拍摄制作的。聚餐期间,老同学们乡音未变,深情依旧,笑容灿烂,频频举杯,相互祝福,“只要感情有,喝水喝茶都是酒”,老同学就像过年一样开心、高兴!</p><p class="ql-block"> 参加聚会的老同学共有20位,分别是:徐明、金思军、于国建、房子奎、周考斌、周厚海、王永生、于锡文、于明显、周万里、周考明、于国华、周学生、吴运京、周永春、刘玉萍、刘玉凤、姜福秀、周考荣、徐东芝,还有我们的“学长”周国华。</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刘玉萍、周考荣、刘玉凤老同学与我和爱人在“乡情记忆馆”大院的合影留念。三位老同学当年可都是“校花”级的少女,如今,她们依然光彩照人,不负青春!周考荣老同学还是我的“本家”和同辈,也是“亲上加亲”!</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周考荣、刘玉萍、刘玉凤三位女同学与我爱人在高村“乡情记忆馆”大树前的合影。虽是初次相见,但“有如熟人好友一般,相谈无拘无束,立刻拉近了距离和情感!</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刘玉凤和刘玉萍老同学在高村相聚时的合影,两位老同学谈得真亲热!</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老同学陪我游览“那香海”时在海边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于国建、金思军、吴运京与我在“那香海”游览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金思军老同学与我在“那香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吴运京老同学与我在“那香海”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老同学们陪同我游览“成山头”景区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徐明和房子奎老同学陪我游览“好运角”时的随拍,徐明老同学不厌其烦地给我介绍秦始皇当年东巡的神话和故事,徐明老同学讲得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徐明老同学至今仍然有个人的产业和工作,每天的工作依然忙碌,但却放下手中的工作,专程陪同我游览家乡的风景,我为此非常感动和致谢!上图是徐明老同学陪同我在“好运角”游览时的随拍。</p> <p class="ql-block">  自2018年11月,我与王永建老同学联系并相见后,我们的联系和往来,就再也没有间断过,永建老同学夫妇,曾先后三次去上海与我相聚,我也去滨州阳信看望过他们,老同学的情感至深至切,令我感动不已!上图是2018年11月,我与永建老同学在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群雕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2023年11月,我与永建老同学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中心花园的“金牛铜雕”前的合影,愿永建老同学的事业,有如这昂首挺胸的金牛一样,奋蹄前行,一路顺畅,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2018年11月,我与永建老同学在上海外滩“陈毅元帅铜像”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2018年11月,我与永建老同学参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照片是2006年12月7日,徐明老同学在威海组织部分老同学首次聚会时的合影留念,前排自左至右依次是:姜福秀、王庆华、刘玉萍、刘友芳、周淑芹;后排自左至右依次是:于安民、周永堂、席炳华、周祖岐、金思军、王永建、吴运京、姜道文、徐明、于国建、周考明。</p><p class="ql-block"> (上面的照片是翻拍的,不是很清楚,请老同学们谅解)</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照片是2016年6月26日,徐明老同学在威海组织的同学聚会时的集体合影,前排自左至右依次是:周考荣、刘玉萍、周好、姜福秀、周淑芹、刘玉凤、徐东芝、刘玉玲、徐东春、徐秀芝、金惠霞、王庆华;<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排自左至右依次是:金思军、王永生、徐明、周考明、于安民、于国建、于华光、于国华、吴运京、席炳华、房子奎。</span></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照片是2019年5月13日,老同学们参加吴运京小姑娘婚礼时,在高村南山“宗建酒店”前合影,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于明显、于景兰、刘玉玲、王书玲、丛树英(刘友信老师夫人)、周考荣、姜福秀、刘玉凤、于锡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房子奎、王永建、周考明、周宗华、吴运京、徐明、周永堂、于国建、高德海、周志华、金思军、周万里。</span></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们相聚在“高村乡情记忆馆”,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和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小视频,是金惠霞老同学朗诵的《多年以后》,这个小视频,是由周学生老同学运用“A I技术”制作的老同学们年轻时的照片,万能的现代科技,一下子把我们老同学们由老年变老了青年!老同学们的确都曾经年轻过、靓丽过,尽管那个年代都没有穿过那么漂亮的衣服,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网络的世界”里,老同学们依然可以穿上华贵漂亮的服装,成为“青葱年少”,精神焕发,青春永驻!愿现实中的老同学们,同样保持着“青春不老”的心态,开心快乐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生长在高村东面小山坡上的那棵古灰枣树,据说已经有500多年的树龄,已被列入市级重点保护的“古树”,并成为不少村民祈祷和庇护平安的精神象征!我们老同学们小的时候可能都曾在这棵大树下乘过凉,摘过枣,品尝过红枣的甜蜜味道,或许也曾在这棵大树下玩过游戏,听过故事,也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如今,那棵古枣树依然生长茂盛,是我们思念故乡、记住乡愁的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 上面“古枣树”的照片为吴运京老同学亲临现场拍摄提供。</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高村“古枣树”照片是吴运京老同学拍照的,看起来“古枣树”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变迁,如今仍然是人们祈祷平安和幸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据吴运京老同学介绍,这棵矗立在高村青龙河畔的巨型“法桐”,就是曾经栽种在我们“高村完小”校园里的那棵大树,远处可以看到的一排排高楼,就是在我们曾经就读的“高村完小”的校址上修建的。我们的“高村完小”始建于1964年,我们是1965年正式从原来的“一部、二部”搬到新校区继续上学的,而这棵“法桐”也就是1965年春天,由老师和同学们在“新学校”校园里共同种植的,从种下这棵树到如今,也已经是正正60年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以说,这棵大树,见证着老同学们少年时代的成长,见证着老师和老同学们的师生情谊,见证着老同学们学生时代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也见证着一届一届“高村学子”们跨出校门,走向未来,创出属于自己的那片新天地!……。这棵大树,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启迪着我们的美好梦想,成为我们心怀目标,积极向上,茁壮成长的有力支撑!2016年春天,高村完小拆迁后,这棵大树被移植在高村青龙河畔“新桥”旁的“黄河园”内,离学兄周国华先生的“高村乡情记忆馆”仅500米左右,如今的大树,依然傲立在青龙河畔!依然见证着我们的昨天、今天和美好的明天!(上面照片是吴运京老同学照片提供)。</p> <p class="ql-block">  我们师生共同栽种的这棵“法桐”,虽然经历过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并于十年前的春天,又被移栽到高村青龙河新桥旁边黄河园内,却依然傲立挺拔,郁郁葱葱!大树的对面正是刘玉凤老同学爱人“周建勇先生”创办的“文登双力板簧厂”。目前,这棵“法桐”大树依然生长旺盛,还在继续茁壮成长,据老同学吴运京亲临现场测量,目前大树的高度大约在十米以上,树干的周长大约两米八左右,大树的直径也大约是九十厘米,成为屹立在青龙河畔的一棵“窜天巨树”和大家进出高村就可以远眺的独特风景!如今,这棵大树依然根深叶茂,并成为高村人的骄傲,继续守护着我们的美好家园,预示着我们明天的生活会更加发达兴旺,灿烂辉煌,越来越美好!(上面照片是吴运京老同学拍照提供)</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我们老同学们曾经一起求学的“文登市高村中心完小”的照片,我们的这所母校应该是1964年建成的,我们是1965年开始在此就读的小学五年级(此前我们是在原来的“文庙”一部、二部就读,此后继续上初中的同学也在此校就读)。我们的“母校”北靠天然的呼雷温泉,西临美丽的青龙河,在那个年代,应该是最美的校园!我们的校园虽然不算太大,却留下了老同学们少年矫健的足迹;响彻着老同学们朗朗宏亮的读书声;留下了我们儿童时代纯朴、灿烂、天真的形象;凝结着老同学们纯真而深厚的情谊;点燃起老同学们积极向上、启迪人生的美丽梦想!如今,我们的这所母校已经完全拆除了,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高楼大厦,矗立起新的历史画卷!但我们的母校模样却深深地藏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似乎怎么也抹不去、丢不掉、忘不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这次家乡之行,在永建、徐明、运京、万里等老同学的精心安排下,让我能与那么多老同学相见相聚,我从内心感到高兴和欣慰!虽然还有很多老同学因种种原因没能相见,但这份老同学的深厚情谊依然牵挂于心,铭记心底!每一位老同学们当年青春靓丽的形象,也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老同学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闪光点;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人生路上的曲折与风采;每个人也或许都有自己的喜爱和个性;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收获和幸福;当然,每个人也都是一部读不完的书、看不尽的美好画卷!“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我的心目中,老同学们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如今,老同学们都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珍藏于每个人心中的那份浓浓的同学情谊,从来都不会淡漠和改变!……。</p><p class="ql-block"> 无论我走到那里,都会眷恋着家乡那片深情的土地;无论相隔多少年,我都会铭记老同学们的深情厚意!老同学,是我们一生的情怀!我衷心地祝愿老同学们:青春永驻,身体健康,事事顺意,家业兴旺,开心快乐,安康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编辑此篇时,非常感谢吴运京老同学提供的照片和有关资料!</p><p class="ql-block"> (编辑:考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