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乡村志

桂苑 王伟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峰山,山名,位于岱山本岛东部,与南峰山南北对峙,山脚下有田湾、上船跳等村落。清康熙年间为岱山十五支山之一。康熙《定海县志岱山图》中北峰山标于东侧一隅,远离总吉岙。</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定海厅志岱山图》仍注有北峰山,傍注龙王宫。志载,同治六年,飓风告惊,溃堤坏垣,斥卤溢塍。士人见北峰山涂口神物卧捍之,一乡免患。民感基泽,建祠祀之。清光绪元年建起龙王宫。清《光绪定海乡土教科书》称,北峰山有龙王宫。</p><p class="ql-block"> 总吉岙,为岱山历史地名。康熙《定海县志》将蓬莱乡(岱山)分三都十六岙,总吉岙位居其四。其范围以总吉庙为中心,南至曹家、柴家、山下边,北至方家岙底,岙东侧包括郑家、张家边、刘四房,岙西侧包括文丘、假山头等村落。清光绪《定海厅志·岱山图》标有"总吉隩"之名。</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三年(1934),实行保甲制,定海县设六6区、13镇、163乡、997保。岱山为第六区,下设总吉乡,为岱山第六区的39个乡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1953年4月,岱山县人民政府成立。11月,岱山县设6区2镇58乡。在原总吉乡区域,设立北峰乡,为岱山县辖的14个乡之一。从此,总吉岙地名渐渐淡出人们的话语体系,北峰地名掩盖总吉岙。1956年10月,岱山县调整为1区、2镇、29乡,成立不久的岱东乡划分为岱东、北峰两乡。1958年以后建设人民公社,原北峰乡区域,分别成立北峰渔业大队、北峰农业大队(下有曹家、郑家、张家边、刘四房、方家岙底五个自然村,简称北一大队)、北二农业大队(下有山下边、文丘、俞家岙、柴家岙、假山头、杨家岙等自然村)。1984年岱东公社改建为乡,北峰两个农业大队改为两个村民委员会。2004年,两村合而为一,称岱东镇北峰村。</p><p class="ql-block"> 北二农业队。住有魏、林、夏、柴等姓。</p><p class="ql-block"> 魏姓源自余姚,民国三十八年编余姚《长泠魏氏宗谱》第二十一册载,康熙年间,士俊,迁居岱山假山头。开基发家,蔚然成族,在现今的北二村,聚族而居,以魏家名村。族人作古,皆葬坟坵(今称文丘)、魏家山和假山头。至今,魏家族人仍珍藏《长冷魏氏宗谱》(岱山册)。魏氏排行:全敬连良智。</p><p class="ql-block"> 林姓源自定海马岙林家,清中期迁入北峰,祖源可追溯至福建莆田。有林氏宗谱抄本,排行:汝道德源茂,文宏志气先,世良承益统,光昌兆如天,祯祥兴国瑞,孝年得家传,克守忠和义,荣宗有大贤。</p><p class="ql-block"> 夏姓源自定海烟墩,建国前后,有族人迁衢山和东沙。与冷坑夏姓同源。烟墩夏氏排行:国大时惟,在尚德家,和必定继,贤良邦际,荣怀世传,忠孝皆逢,泰运开瑞,显嗣裕昌,明正锡祥。</p><p class="ql-block"> 张家边。全村 169户,487人,包括北峰渔业18户,54人。 原系北峰一村委会驻地。因该村村民张姓较多,故称张家边。村内还有邱姓,住村北,俗称后邱家。金姓,居村中,称金家。方家在东侧路边,称方家,清中期迁自方家岙底。1978年前,方家曾设有一家小店,为岱东供销社分销点。</p><p class="ql-block"> 曹家村。上世纪八十年代,有533户,1083人, 包括全乡非农户266户、338人,北峰渔业94 户、260人,虎斗渔业4户、14人,沙洋渔业1户、1人。后来,为岱东镇人民政府、北峰渔业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北5.6公里,岱山岛东部。村民多为曹姓,故名。村沿公路两侧, 呈带状分布。公路通县城高亭,设客车停靠站。农村集镇,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期,附近有乡盐业中学、中心小学。村南面曾有双峰海塘、双峰盐场。</p><p class="ql-block"> 郑家。最盛时,有66户,186人,包括北峰渔业21户,69人。位于乡政府驻地北 0.5公里。因村民多数姓郑,故名。曾建有轮窑厂、轧米厂、翻水站。清光绪七年(1881)编镇海《蛟川前灵绪乡郑氏宗谱》载,清康熙年间,镇海郑氏十七房十世光盛、元麟,带家人迁居岱山总吉岙,肇基创业,繁衍发族。郑家可能就是郑氏后裔聚居地。</p><p class="ql-block"> 总吉庙,为岱山本岛历史上十八 座大庙之一。清康熙《定海县志》,载有总吉庙地名,位居总吉岙中心。清定海厅志记,清咸丰八年,里人曹世华等捐资重修。它是总吉岙周边乡民进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场所。供奉的神祗是一位乐清籍郭姓孝子。总吉庙界下信众为曹家、张家边、刘四房、方家岙底、山下边、文丘等周边自然村的村民,反映了当地民众的传统信仰和孝道文化。总吉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庙宇的特点,形似福建客家的四方围屋,校内有花圃、天井,石板铺地。建筑样式既美观又实用,能够遮风避雨。</p><p class="ql-block"> 1927年,原借用北峰民房创办的“私立盐务第九小学”迁入总吉庙,易名“北峰总吉小学”。庙宇成为乡村文化教学的场所。1950年8月,易名“岱山区岱东乡中心小学”,校长陈梦影。1958年一1965年,校名为“岱东公社中心小学”,后虽有易名,但乡民仍习惯称“中心小学”。1976年,小学搬迁,在张家边北侧新建校舍。总吉庙被拆,原址平整为水田。1978年,北一、北二两村乡民捐资在文丘东北侧开始重建总吉庙。建成后,总吉庙恢复原有民间信仰的祭祀功能。</p><p class="ql-block"> 总吉庙里办学期间,先有东沙镇朱姓女士任校长,后有东沙镇毛彩球女士任校长。1976年由方家岙底出生的方杏英女士任校长。曾任教的教师有陈善伦、于海英、莫俊、夏贤诚等教师。</p><p class="ql-block"> 岱东盐业中学。设立于1965年10月。位于岱东乡北二村礁门,乡民俗称“礁门中学”。早期,称"岱东公社农业中学"。1965年10月,借用虎斗丰乐庙小学教室1间开办,学生40名,教师2名。有学农基地2.5亩。次年10月,迁至涂口小学借读。1967年, 在岱东北峰建成盐滩40亩,作为学盐基地,学校更名“岱东公社盐业中学”。同年,迁至靠近盐滩的上船跳海塘碶门旁。1968年起,用晒盐收入,补充学校经费,改善办学条件。1971年,在岱东曹家南面礁门山,劈山建造平房10间作为教室、教师办公室,另建一间伙房。扩填一百多平米的泥质操场。当年有3班,学生150名,教师5名。1972年,共有2班。办学之初,校舍简陋。校内操场面积狭小,内有一军事碉堡,无法拆除。体育课安排在礁门盐业站盐砣场地和公路举行。学校周边皆是围海造地而成,地下水咸苦。食堂用水,每日从曹家一部队水井用手拉车运取。1976年9月,开设高中班,招生50名。次年,又续招1班。1979年,高中停办。1981-1986年,建造教学大楼、教师宿舍楼及辅助用房1940平方米。至1990年培养了初中毕业生2400余名、高中毕业生98名。1990年,有9个班,在校学生368名。1991年叶增章任校长兼中共学校支部书记。在校任教且时间较长的教师有俞亨国、夏贤兴、徐万庆、郑怀聿等。</p><p class="ql-block"> 刘四房。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1.2公里。据传清代该村刘姓人家,有四个儿子,产业分成四房。故名。刘四房村名,最早载民国《定海县志》,但在岱山地图上误注为“柳四房”。刘四房原为单姓村落。民国初期和建国初期,先后有柴姓和王姓入赘居住,成立柴姓和王姓家庭。全村人口最多时,有96户,278人。村庄初建时,略有规划,东西各建一个四檐围屋,东边各建两排南北走向厢房,将四檐屋隔开。整座村北高南低,排水通畅,村内三条南北向长弄堂和南边一条横弄,皆用小碎石铺砌,下雨天行走不沾泥。建村石料皆取自村北龙背岗墩东侧小石塘。1978年前后,刘四房男姓大多从事建筑业,当泥水匠。也有部分做木匠和其他行当。刘四房刘姓排行为:天祁荣世克光敬,承祖传赐维继善,彬琛贲位隆谐贤,嘉胤开良瑞裕昌。另一口传为:敬光祖全(承)世(赐)微(维)。 据传,清嘉道年间,刘氏先祖迁自慈溪,与镇海贵驷桥刘氏同源。据口传清末民初,有一支从刘四房分迁大衢里高涂和民主村,从事渔业。刘四房刘氏与岱东磨心、衢山里高涂的刘氏会族。</p><p class="ql-block"> 方家岙底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1.8公里,在老鹰山下南面山岙里。村民多姓方,故名。从事农、盐、副业生产。村北山岙有水库。村里的杉树、竹、果木均种植在该村山上。方家岙底有方、徐、邬和王等姓。清乾隆年间,方姓迁自慈溪三北方家河头,排行:秀彦谦和顺,聪明睿智轩,彝伦昭穆序,福禄永昌安。</p><p class="ql-block"> 泗洲殿。清定海厅志记,岱东泗洲冈,嘉庆二十年建,道光二十三年方辅佐重修。捐资建造者可能是方家岙底村民。建国前,泗洲殿坍塌,曾有孔姓和另一户人家在殿基上建房居住。直至1980年,孔家迁居郑家。孔家有三子,其中二子名孔庆满,三子名孔庆祝。</p><p class="ql-block"> 上世末,有乡人在原泗洲殿遗址东侧,新建起一座泗洲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