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苗卫东</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5日凌晨,随着朱婷一记势不可挡的扣杀,科内利亚诺以3:0横扫斯坎迪奇,成功卫冕欧冠冠军。这一夜,她不仅助力球队实现了赛季全满贯——囊括世俱杯、意甲联赛、意大利杯、超级杯与欧冠五项桂冠,更铸就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又一辉煌里程碑:双圈全满贯,第23座冠军奖杯荣耀入账。</p><p class="ql-block">然而此刻,中国女排发出的声音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一头雾水。惠若琪说:中国女排不迷信任何个人。而新任女排教练团队成员的杨昊也强调,“团队排球”才是制胜关键。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网络热议此起彼伏。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团队合作精神与拥有“一锤定音”式核心人物之间,并非矛盾。我无意揣测她们所指何人,但却让想起去年六月写的一篇《体育比赛需要“一锤定音”的那个人》愚文,故翻出来后稍加修改,与诸君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体育比赛需要“一锤定音”的那个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发表于2024年6月2日)</p><p class="ql-block">当中国女排战胜荷兰队后,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发声,大谈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隐约暗指“一锤定音”的个人英雄主义思维已被时代淘汰。然而,当我们在第二场比赛中被日本队打得溃不成军,团队陷入群龙无首的困境时,那些高谈阔论的媒体却突然哑然无声。直到第三场比赛,“一锤定音”的那个人重新站到台前,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此时,主流媒体已无需再多言。</p><p class="ql-block">在对阵泰国的比赛中,她不自觉地成为了场上的核心,成为团队的精神支柱,甚至隐隐“取代”了教练的角色。她的行事风格或许在体制内显得有些另类,但对于长期活跃于世界级赛场、拥有广阔视野的人来说,条条框框早已不是束缚。她以担当为己任,这样的表现也无可厚非。</p><p class="ql-block">像足球、篮球和排球这样的集体项目,团队的配合固然重要,但最终需要有人能够挺身而出,完成关键一击,摘取胜利的桂冠。或许,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这样的角色,但球场上这个机会只能给一个人。近年来,我国三大球运动逐渐低迷,其原因并不完全是教练排兵布阵的问题,而是缺少了那个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我们别忘记,那些国际球星都是明码标价的,是根据你"一锤定音"所产生的效果而定价的。</p><p class="ql-block">就在笔者完成这篇随笔的当晚,第四场比赛对阵意大利队,我们遗憾地以0:3惨败。网上评论区再次炸锅,但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无论教练的排兵布阵是出于战略考虑,还是出于公心甚至私心,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有一个能在关键时刻“一锤定音”的人。毕竟,赢下了一场比赛,就意味着我们离奥运会又近了一步。可惜的是,这样的人要么没有出现,要么未能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在体育比赛中,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至关重要。我们曾多少次因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陷入被动,需要依赖其他队伍的比赛结果来决定我们的出线命运,一旦对手“放水”,我们的努力便化为泡影,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依靠自己的实力去把握命运,而非采取所谓的“战术安排”以避开强手,这实则是对自己实力缺乏信心的懦弱表现。</p><p class="ql-block">意大利之战失利后,北京某主流媒再次发出“奇谈怪论”,意思是,尽管输给了意大利队,但我们进军巴黎的希望依然存在,随后拿出所谓的“历史大数据”,对接下来四个对手逐一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我们仍有战胜他们的可能和把握。</p><p class="ql-block">真是无语了,这种闭门造车的分析,害人又害己,以其夸夸其谈,不如直接派出精兵强将与对手决一死战,赢一场是一场,即便输了,也能明白问题所在。</p><p class="ql-block">不想多说了,拭目以待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