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北京(2)——神圣殿堂雍和宫

过客

昵称:过客<br>美篇号:1118672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北京城中,雍和宫,如千年古都的心灵净土般静静地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中。作为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散发着浓浓的神秘宗教气息。那片红墙黄瓦的巍峨所在,如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吸引着人们去探寻那岁月深处的梵音与辉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雍和宫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原为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 “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 年)升格为行宫,始称 “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 年)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雍和宫寺院建筑布局完整,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寺院前端矗立牌坊,昭泰门前铺设辇道,尽显皇家敕建气势。前部有七座建筑: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后部各殿逐级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庄严吉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雍和宫自改寺后便成为京城名寺,这里每日晨钟暮鼓,经声朗朗,香火织盛,信众接踵。对虔诚信佛的蒙藏人民而言,雍和宫更是人们心中一盏不灭的明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雍和宫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三座巍峨的牌楼,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曾经的皇家荣耀,静静地诉说着雍和宫的前世与今生。</p> 一、牌楼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雍和宫的牌楼院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 年),并由乾隆皇帝亲自题额。成“品”字形排列的三座牌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它们分别位于东、西、北三个方向,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牌楼院。这三座牌楼也被称为“宝坊”,因其五彩缤纷、气势恢宏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牌楼位于雍和宫的入口处,象征着佛教圣地的门户,前匾题书“慈隆宝叶”,后匾题书“四衢净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牌楼前匾题书“福衍金沙”,后匾题书“十地圆通”。它与东牌楼相对,共同构成雍和宫的前导空间,迎接来自四方的信众和游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牌楼是雍和宫中轴线上的主牌楼,前匾题书“寰海尊亲”,后匾题书“群生仁寿”,寄托着对天下苍生的美好祝愿‌。北牌楼的等级最高,采用三间四柱九楼的黄琉璃瓦设计,显得尤为壮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北牌楼到昭泰门的这条路名为 “辇道”,它因王府的演变而形成,也是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我们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两旁的古树参天而立,虽历经岁月的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仿佛是历史的碎片,散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p> 二、昭泰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泰门处于由南至北约 400 米长的中轴线起点位置上,也是进入雍和宫主体建筑群的门户,其前为牌楼院,后为雍和门院落,中间为正门,两侧各有一旁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雍和宫的山门,昭泰门是信众和游客进入寺院朝拜、参观的必经之门,具有引导人们从世俗世界进入宗教神圣空间的功能,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过渡与转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昭泰门,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取晨钟暮鼓之意,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警醒与清净,同时也为寺院的宗教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节律。</p> 三、钟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楼,位于昭泰门内东侧,与西侧的鼓楼相对,为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房顶采取经典的九脊六兽结构形式,外部有回廊,富丽而庄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楼的门紧闭不能入内。据资料介绍,钟楼内悬挂着一口明成化二十年(1484 年)所铸的铜钟。此钟外观大气厚重,钟钮是龙生九子之一的“蒲牢”,钟身西侧铸有正楷字“皇帝万岁万万岁”,下书“大明成化二十年九月吉日制”。东侧书“金范其形,声运雷霆,景晹宣动,万户耸听”,字体浑厚、圆润。钟口为莲瓣形,上有八卦图案,大钟的内壁铸满了梵文经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钟楼的西侧,还有一口明正德十年(1515 年)所铸的大钟。钟鼻是一条弓背眦目的双头虬龙,钟身南侧铸 “皇帝万岁万万岁” 字,北侧下有愿文 “皇图水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字,钟身铸有《佛顶尊胜总持经咒》《楞严咒》和《金刚经》,字迹工整苍劲。</p> 四、鼓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鼓楼,位于昭泰门内西侧,建筑风格与钟楼相同,鼓楼内置有巨鼓。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巍峨壮观,飞檐翘角间尽显皇家寺院的尊贵气象。整座鼓楼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上下两层,上层为木结构,下层为砖石台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层正中辟有券洞,可穿行而过,台基四周设女儿墙,古朴中透着庄重。上层前出廊,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栱,绘有绚丽的和玺彩画,色彩斑斓,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鼓楼外这口重8吨、口径直达两米、深度达一米五的大铜锅,从公元1725年起,每逢腊八,就以敬佛为名,用这口大锅熬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然后供佛并将粥分别赏赐各王公大臣食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鼓楼,浑厚悠扬的鼓声便会响起,与东侧钟楼的钟声相互呼应,打破寺院的寂静,唤醒沉睡的殿堂。在历史长河中,鼓楼的鼓声不仅是报时的信号,更与宗教仪式紧密相连。</p> 五、雍和门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泰门与雍和门之间的广场是雍和宫最大的广场。雍和门原为雍亲王府正门,乾隆九年改庙后为天王殿,称 “雍和门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雍和宫内的匾额、楹联、碑刻大多是乾隆的御笔,各大殿门楣上的匾额更是用满、汉、藏、蒙四体文字书写,匾边镂空雕刻了九条盘龙‌,展现了这位帝王的气魄、文学才华和佛学造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雍和宫的人实在太多,每个殿内都挤满了信众和游客,有的殿还要排队等候才能入内,我们没有时间等候只好放弃进殿游览。</p> 六、东西八角碑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雍和门殿两边各有一个碑亭,即东西八角碑亭。外观设计为八角形建筑,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庄重而华丽。这种八角形的设计在古建筑中较为独特,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在视觉上也更加美观、富有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亭子的八个角微微上翘,檐角下悬挂着风铃,微风吹过,铃声清脆悦耳。碑亭的门窗采用了传统的木质雕刻工艺,图案精美,富有典型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西八角碑亭均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内立汉白玉石碑一座,碑文用蒙文和藏文书写,记述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的缘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碑亭内的石碑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向人们展示了雍和宫的辉煌历史和文化底蕴,起到了纪念和传承的作用,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些石碑了解雍和宫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东西八角碑亭都门窗紧闭,无法拍摄碑亭内的石碑。</p> 七、青铜狮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 “雍亲王府” 时代,雍和门前曾是一对石狮子,乾隆九年宫改庙时,将石狮移至南面的牌楼院,换成了现在的一对铜狮子。据说这对乾隆年间的青铜狮子,是北京城中最好的一对,虽然不如紫禁城里的高大威猛,但铸工极为精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侧这只为雌狮,脚下踩着一只小狮子,寓意着子嗣昌盛、多子多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家繁荣、家族兴旺的美好期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对铜狮子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威武雄壮又不失呆萌。方耳下垂,卷云眉,凹圆眼,圆鼓的云头鼻,张着大嘴,口中舌头、方牙齿和獠牙都是镶嵌上去的。狮子前腿有护身铠甲,这是其他同类铜狮所没有的,细节之处尽显精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侧这只为雄狮,脚下踩着一只绣球,象征着掌握社稷、一统寰宇。由于铜质特殊,这对狮子呈现出一种名为 “鳝鱼青” 的颜色,表面散发出幽幽如墨玉般的光泽,历经岁月洗礼,依然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雍和门殿前的这对铜狮子,从整体造型到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充分展现了其高超的铸铜工艺水平。</p> 八、御碑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雍和门殿与雍和宫殿之间的是御碑亭,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是雍和宫中较晚修建的建筑之一。御碑亭又名四体碑亭,采用黄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檐为重昂五踩斗栱,下檐为单翘单昂五踩溜金斗栱,和玺彩画,庄重而华丽。正中黄色琉璃宝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颗硕大的宝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碑亭为方形,四面通透,空间开阔。亭内立有一四方碑,碑下是一个覆莲纹须弥座,高约 6.2 米,每边长 1.45 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更好的管理和规范藏传佛教事务,乾隆皇帝撰写了《喇嘛说》并刻于御碑亭内的四方碑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昭示天下,阐述清朝政府对喇嘛教的政策和立场。乾隆帝的楷书碑文,主文和夹注相间,大字苍劲古朴,小字如美女簪花,错落有致,生动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隆82 岁时所撰写的《喇嘛说》,记述了喇嘛教的来源以及清朝政府对喇嘛教的政策,详细阐述了西藏的转世活佛制度,包括为什么要兴黄教以及为什么要制定活佛转世制度的金瓶掣签制度等,是研究清代宗教政策和藏传佛教历史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隆皇帝通过御制碑文,明确了清朝政府在喇嘛教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强调了金瓶掣签等活佛转世制度的重要性,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治理策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御碑亭的建筑工艺精湛,和玺彩画色彩鲜艳精美、图案华丽,展现了清朝皇家建筑的艺术水准。</p> 九、雍和宫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中轴线继续前行,便来到了雍和宫殿。雍和宫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原为雍亲王府银安殿。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银安殿随之改名为雍和宫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殿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七间,单翘重昂斗栱,和玺彩画,前有月台,围以黄、绿、红琉璃砖花墙,明间上悬雕龙华带匾,处处彰显出皇家寺院的尊贵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门楣正中悬有乾隆御笔的“雍和宫”匾,匾边依然有镂空雕刻的九条盘龙‌。有资料显示,作为清朝皇帝,满语是母语,为了统治多民族的庞大帝国,乾隆还努力学习了蒙古语。随着对西藏事务的深入,他又掌握了藏语。平定准噶尔和回部后,他还接触并学习了维吾尔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雍和宫大殿前,有一座青铜铸造的须弥山,由青铜山体和汉白玉底座组成,山体高 1.5 米,整个须弥山通高 2.76 米,为明万历年间的掌印太监冯保供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须弥山的山上为重檐楼阁式的宫殿,称为 “善见城”,是三十三天之主 —— 帝释天居住的地方,代表着佛教中天界的核心区域。中层星座之下为犍陀罗山,是四天王所居之地,他们各自率领着八大将领守护四方天下。再下山峦叠嶂共七层,在层层山峦之间,分东西南北排列着一层层殿宇,呈阶梯式,是四大部洲的象征,体现了佛教对世界结构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须弥山之下为八瓣莲花形的石槽,石槽之下呈束腰形,由两块汉白玉石料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刻有造型生动的十六尊金刚力士浮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铜须弥山不仅是一件重要的佛教文物,它更是佛教对宇宙世界形象化的描述,展现了佛教中关于世界中心、天界、四大部洲等概念,是佛教教义和宇宙观的直观体现,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哲学和宗教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雍和宫殿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融合了汉、满、蒙、藏等多个民族的艺术元素,其精美的彩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十、永佑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佑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原为雍亲王胤禛的寝殿和书房,后改名为 “神御殿”,成为清朝供祭祖先的影堂。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时,“神御殿” 改名为 “永佑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佑殿为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筒瓦,造型庄重典雅。结构布局上采用 “明五暗十” 的构造,即从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增加了殿内的空间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佑殿前后均为三交六椀棱花门窗,下有龟背纹绿琉璃槛墙,檐下粱枋及殿内天花彩粉金龙合玺、七珍八宝五彩图案,梵文六字大明咒沥粉贴金字形,色彩缤纷,精美异常。</p> 十一、法轮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轮殿是雍和宫的核心建筑之一,在整个建筑群中,法轮殿以其标志性的 “双脊十塔” 造型和深邃的宗教内涵,成为藏传佛教文化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轮殿的建筑设计堪称汉藏文化交融的奇迹。殿宇采用汉族传统的单檐歇山顶,覆盖明黄色琉璃瓦,以彰显皇家寺院的尊贵等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在屋顶处理上大胆创新,前后各延伸出五座藏式天窗,形如十座微型佛塔,又称 “金刚座”。这种独特的 “双脊十塔” 造型,不仅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更暗合佛教 “五智五身” 的哲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窗顶端装饰鎏金法轮、金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象征佛法如日中天、普照众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轮殿的 “法轮” 之名,源自佛教 “法轮常转” 的教义,寓意佛法如车轮般破除世间愚痴,普度众生。这种精神内涵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使法轮殿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成为承载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精神殿堂。无论是建筑细节的精妙构思,还是佛像艺术的震撼呈现,都在诉说着藏传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承载着清代皇家信仰与民族融合印记的殿堂,既是宗教修行的圣地,更是建筑艺术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p> 十二、万福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法轮殿,就能看到一座高大的楼阁,飞檐三重,气势恢宏,并有飞阁复道与两旁的永康阁和延绥阁凌空连接,这便是万福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福阁,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到十五年间(公元一七四八年到一七五零年),殿高 25 米,是建筑群中北端最高的建筑。这座集建筑艺术、宗教文化与历史底蕴于一体的殿堂,不仅是雍和宫的标志性建筑,更因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独木雕刻佛像而闻名遐迩,吸引着无数信众与游客前来瞻仰膜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福阁内正中供奉的 18 米高弥勒菩萨像,就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迈达拉弥勒大佛(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佛像主体材质为一根 26 米长的白檀木,其中地上 18 米雕为佛像,地下 8 米立为基础,其雕刻工艺精湛绝伦,是当之无愧的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0年8月,雍和宫弥勒大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独木雕刻佛像世界之最。1992年北京市政府耗资50余万元,对大佛进行了修缮和重新贴金,1993年10月,再次举行了弥勒大佛重新开光庆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福阁为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其建筑设计独具匠心。阁身采用 “三明三暗” 的布局,实际内部空间达到了五层,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营造出深邃宏大的空间感。阁体由数十根巨大的金丝楠木立柱支撑,立柱间以榫卯结构精密衔接,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稳固如初,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为奇特的是,万福阁与两侧的永康阁、延绥阁通过悬空的飞廊相连,形成 “空中楼阁” 的独特景观。从空中俯瞰,三座楼阁宛如展翅欲飞的凤凰,气势恢宏;从地面仰望,飞廊凌空,似仙桥天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在美学上极具观赏性,更蕴含着 “佛法无边,连接天地” 的深刻寓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8年雍和宫重修万福阁时所立的功德碑。</p> 十三、延绥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延绥阁建于万福阁同期,阁内有巨型木质莲花,可转动开合,莲开时,内现佛像,称为“开莲现佛”。</p> 十四、永康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康阁也建于万福阁同期,阁内有八角密檐式塔型佛龛,每面均供有无量寿佛像,佛龛可旋转,又称“转轮藏”,转轮藏上刻有经文,每旋转一周,如同念诵一遍经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福阁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一座艺术宝库。阁内墙壁上绘有精美的佛教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阁楼的门窗、梁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刀法细腻,栩栩如生,展现出清代木雕艺术的巅峰水准。</p> 十五、绥成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万福阁之后,绥成殿静静伫立着。它是雍和宫中路最北端的建筑,也是最后一进殿堂。绥成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黄琉璃筒瓦覆盖其上,重檐重楼,上下均出廊,面阔七间,梁枋间绘有和玺彩画,色彩虽历经岁月有所黯淡,却更显古朴庄重。殿前月台宽阔,与万福阁相连,形成了雍和宫后部建筑的庄严格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雍和宫的整个建筑群见证了雍和宫从王府到行宫再到寺庙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状况,是研究清朝历史和藏传佛教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雍和宫朱红宫门,檐角铜铃的余韵仍在耳畔轻响。佛香萦绕间,时光仿佛在此刻凝固又流转,各殿宇飞檐斗拱上凝固的千年匠心,都化作心灵深处的静谧回响。这里不仅是一处古迹,更是岁月沉淀的智慧道场,愿这份佛前的澄澈,能在往后的岁月里,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心灵永远保有一方安宁的净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备注】图文原创,部分文史资料源自景区和百度搜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