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漫谈

Sjl

<p class="ql-block">端午节漫谈</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这几天在微信里、网络里又看到了与清明节一样的“忠告”:端午节只能互祝安康,不能问好之类。感觉也有必要把端午节的来历以及演变叙述一下,以供网友们全面掌握,有自己的正确判断。</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始于远古时期的龙崇拜,我们国家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而农业社会的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考古实物证实,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人工培植水稻可以追溯到13000年至15000年。在广大的南方地区,水稻是农业的主要作物,农历五月正是稻子生长的关键时期,远古龙崇拜的先民当然要向龙祈祷(实际上是向天祈祷)希望种下去的庄稼能够茁壮成长,五谷丰登,人丰物茂。他们祭祀物品中就有最原始的粽子:筒粽。也就是在竹筒里灌上米烤熟,散发出竹子独特的清香味的糯米饭。这个习俗在我国云南、贵州等地少数民族中的苗彝等族中,至今依然存在。这是五月初五端午节粽子的雏形,起源于龙崇拜、龙祭祀。而农历五月份又是五毒虫疯长的时候。(五毒虫指蝎子、毒蛇、蜈蚣、蟾蜍和壁虎),而五月五日又是五月里最毒的一天。为了保证人畜安全,灭杀害虫,保证身体健康,在祭祀的端午节那天,先民们用艾草、菖蒲、雄黄等药物保护庄稼、保护人口,以及做成香囊戴在身上避虫害,用雄黄在小孩额头上写个王字等等;以后传统历史故事里的白娘子就是因为喝了雄黄酒现的原形,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雄黄的防护作用和先民的智慧。此外,在祭祀仪式中,还有戏龙船、赛龙舟的比赛、娱乐项目,目的不仅体现与天同庆,更暗中兼顾了先民活跃生活、锻炼体魄、抵御疾病、保证健康的目的。 </p><p class="ql-block"> 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不断地加持了不少其他内容。例如,端午节在各地的普及发展,粽子的形式因各地的物种或产出不同,增加了用荷叶、粽叶包裹,粽子在形态上各地也有着不同的特征。但有一个主要用途,就是用于祭祀。</p><p class="ql-block"> 又几千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人民心中的英雄或爱国人物,比如春秋末期的伍子胥,在五月初五被害。200后的战国末期,屈原也在此日投汨罗江自杀,还有广为人知的曹娥也在此日投曹娥江。因此,这一日又成了悲壮之日,也为端午节增加了一个悼念英雄,怀念可敬之人的元素。以至于以后的民间都以为是因为人民怀念屈原,爱戴保护屈原才发明了粽子,以保护屈原的身子不被鱼类伤害。实际上,这只是当时社会端午节叠加的又一笔浓墨的色彩。须知,在屈原生活时代前几千年,就有了这个农耕文明的盛大节日。</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端午节的内容不断加持、丰富。再加上历代政府对端午节内容的不断更新,使得端午节也同清明节一样,内容丰富,几种目的叠加。不仅具有祭祀祈求丰年的意义,也具有了防病保健、增强体质,祈求人畜健康的意义,更具备了爱国主义情怀、尊重英雄人物的人文意义。一直到今天,这些端午节的丰富内涵仍然被人民传承,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端午节与清明节相同,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这些传统节日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尤其是国家把端午节定为国定假以后,更保障了端午节的热烈隆重。</p><p class="ql-block"> 最后回到漫谈最开头的那个问题。端午节这一天究竟是否要避讳“早上好”,只能道安康呢,还是无需忌讳?我的观点是:安康是平安健康的意思,端午节快乐更递进一层,不仅是平安健康,更是高兴、幸福。没有任何冲突,也不必有任何忌讳。至于说崇仰先辈,那先辈们也一定希望他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平安健康幸福,高高兴兴,而不是拘拘束束、更不是悲悲切切过节日,过日子。任何不切实际的约束,都不符合让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特别是传统节日的宗旨,让我们在强大国家的保护下,理直气壮地、高高兴兴地、百无禁忌地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吧。祝友友们端午节快乐,阖家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