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几天之前,先生就告诉我,南大在仙林校区为123周年校庆举办了教职工书画展,他的一幅字入选了,想到仙林校区去看看。我答应他改日一定陪他去看看,我也好久没有到过仙林校区了。时间定在周五(5.23)。</p><p class="ql-block"> 到了那天清晨,果然如气象预报,降温,下雨且风很大。我们还是坚持出行,我当时还笑称“雨中即景”。真没想到前一天是那样的高温,今天竟降温许多,我俩穿的衣服都不对。我们乘地铁由龙江站转辗来到了仙林!</p><p class="ql-block"> 一出地铁站,雨不大但疾风迎面而来。真冷!很快就看到了开阔、大气的大门。下雨也要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雨中的校园,还是很美的!</p> <p class="ql-block">你看!我还看到这辆特有的南大的电瓶车!</p> <p class="ql-block"> 杜厦图书馆正前方的“I ❤️ NJU" "123" !</p> <p class="ql-block">我们直奔图书馆,很快找到了书画展所在地“大众书局”。</p> <p class="ql-block"> 书画展的开篇之作是著名书法家、画家、南大艺术学院聂危谷教授的油画《聚会》。我这人缺乏文艺细胞,有点看不懂。</p> <p class="ql-block">画作中不少是来自他们南大退协“墨缘书画社”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燕归千山绿 蛇舞万象新”</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书法作品,这里有陈显华老师的大草,徐银梓老师的隶书。我先生的一幅行草等等。</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先生的这幅作品内涵还是不错的!“诗书作药能医俗 道德无根可树人”,这是一则古联。因时间有限,我还想到化学楼去看看他的两个“永久性"作品。一路过去,一路景色!</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学生宿舍真漂亮!每幢宿舍楼前都有一幅楹联,很有文化哦!七舍前的对联是 “知己二三对月卧谈千古事 雅室门许秉烛披阅五车书”,而且大多楹联都是校友所撰,不能不佩服他们的才华!</p> <p class="ql-block">我俩直向化学楼奔去!看到了吗?一棵高高的紫薇还有一块巨石。</p> <p class="ql-block"> 我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这块大石头上的“化境”两个字。说来话长。2024年春节后不久,就有学生找上门来要他写两个字。他们是1990级化学系毕业生,毕业30周年早回母校聚会,并要送给母校母系一棵紫薇树,还要买一块巨石,上面刻两个字,表达他们的心声。写哪两个字要由史老师定。开始时史坚坚辞。因为南京的书法家多多,南大校内比他写字✍好的人也多了去。可是这些学生说,那些书法家我们不认识,他们也没有给我们上过课,最后史坚只好勉为其难,学生们上网查其他高校类似的境况,史坚也翻阅了几本字典,最后定下“化境”二字。</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进了大楼,大厅正面是戴安邦先生的题词,无论是题词内容还是戴先生的书法均可堪称一绝!大厅里还有戴安邦先生的塑像,戴先生可是南大化学人心中的泰斗,无论是学术还是人格魅力!恭恭敬敬在老师身边留个影。我现在才知道,这尊塑像还是化学系90级校友在毕业20周年时捐赠给母系的!</p> <p class="ql-block">白墙上的“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牌子,是史坚若干年前的墨迹。这点我很为他骄傲(我这个人有点好臭显摆),现在化院对外联系用的公函、信笺、信封等等都是用的这款。</p> <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十一点多了,我们俩是又饿又冷,还是先到食堂吃饭补充能量,然后再看小园林《香雪海》。</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食堂,卫生、明亮。饭桌整齐,餐具一应俱全。饭菜供应的窗口琳琅满目!饭菜的品种多多!最吸引我眼球的是这块”教授请吃饭"牌子!这是什么意思?我当时不明就里,但让我记住了“徐兴无”这个名人的名字。而且,在后面我们二人浏览《香雪海》时,也多次看到这个名字,可巧的是,回家后的第三天《扬子晚报》上就有报道徐兴无教授于5.24“南大图书馆为《教授请吃饭》第二季组织了线下午餐会,主讲人徐兴无教授与师生们一道解码3运河文化里的扬州味道”。有报纸为证!</p> <p class="ql-block">我们俩排队买了三份菜两份饭。看看周围的学子,不由得回忆起我们当年在校读书时在食堂吃饭时的情景:十个人一桌,值日生领来饭菜分到我们的碗里,大家都站在一起吃饭(饭堂里没有一个板凳)。那时的饭菜好香哦!比自己家里的饭菜好吃!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当学生真幸福!</p> <p class="ql-block">饭后我们再走向化学楼,只为了《香雪海》!远远地我看到了大楼上方镌刻着“苏州楼"三个大字!《香雪海》小园林就在旁边,这是当年香雪海冰箱厂捐赠的。</p><p class="ql-block"> 化院所有教职工对“香雪海”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化学系和苏州香雪海电冰箱厂就有科研上的合作关系。我记得在九十年代初(或八十年代末),每家只要缴500元或400元(系里貼400或500元)就可搬回一台单门“香雪海”牌电冰箱,当时我们老骄傲老兴奋了!!!</p> <p class="ql-block">虽然饭后雨停了,风仍然很大,身上还是很冷,我们还是坚持看看这个颇具苏州园林特色的小园林。</p> <p class="ql-block">进园来,首先看到这面造型很美白色的小墙,中间有一朵四瓣花窗。小白墙的两面都有门楣和楹联。</p> <p class="ql-block">这面的门楣上二字为“瑶圃”,楹联是“吾欲瑶台看玉树 谁知世上有蓬莱”。请看“瑶圃”和“奥壁”的出处:</p> <p class="ql-block">这面的小扇形门楣上“奥壁"为陈洪渊院士所书。楹联为“乘长风破万里浪 面奥壁攻十年书”。</p> <p class="ql-block">请看”奥壁”和“万卷楼”同框!这是李育佳老师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园内的主要建筑前,一座三层小楼“万卷楼”,这三个篆字还是陈洪渊院士所书。陈老师是我先生在校读书时的老师,后来同在分析教研室工作。正是陈老师多年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努力四方奔波,让南大化院的分析化学实验室成为全国的重点实验室!这次游览《香雪海》才知道陈老师在书法上也造诣很深!</p> 请看楼前的楹联! <p class="ql-block">“曹仓邺架万卷藏书宜子弟 青士苍官十年种木长风烟”为莫砺锋所撰、徐兴无教授书。不可小觑这幅楹联哦!莫砺锋(1949年4月-)是中国著名古代文学学者、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新中国首位文学博士,专攻唐宋诗歌研究,现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三次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徐兴无教授当时也是南大文学院院长、南大著名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万卷楼一楼的正面和它的另三面墙体上,满是一首首的古今文人、学者咏梅的诗词的碑文,书写者有南大的和祖国各地的书法家,在这里我又看到了黄正明、徐兴无和陈显华等教授的大名。原来这一景是《香雪海》的“梅诗廊”。</p> <p class="ql-block">“月晚亭”古色古香,很别致,楹联也很有水准!是唐代杜审言所撰“梅花落处疑残雪 柳叶开时任好风”,好有意境!这个亭子是两个校友捐赠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临水的小亭子也是非常别致!</p> <p class="ql-block">"守诺亭"也是化学系两个85李校友捐赠。亭名为著名书法家言恭达所书。“守诺亭”的名字寓意深刻!一则,为人要信守诺言,二则,守望诺贝尔奖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请看亭内写一版面,上面有字,还有一个头像,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诺奖.”奖牌。上面还刻写着“未来获奖校友”,等着获奖者的到来!这正是对所有南大学子的殷殷厚望和期盼!我真很佩服“守诺亭”的设计者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是《流芳廊》!每一块瓦蓝色的瓷版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画像、生卒时间等等,他们有原《国立中央大学》的教师、我们的老前辈,还有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我粗略地看到这些名字:程开甲 高济宇 高 鸿 竺可桢 李四光 任美锷 曲钦岳 冯 端 方 成 闵乃本 张淑仪 徐克勤 江元生 游效曾 王德滋 等等,等等。他们中或是学部委员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或是工程院院士!作为我们后来人,绝不能忘记他们!这个《流芳廊》是由一个校友捐赠的!我不知道这个工程的造价,但这颗赤子之心确实是难以估价的!!!我真佩服他。</p> <p class="ql-block">走出这个长廊,沿着湖边又走到了《万卷楼》正后方,看到了这朵梅花!《闻梅馆》的里面我们没有进去。</p> <p class="ql-block">在《万卷楼》后面有这么一片小水域,特别可人!水面清澈见底。远处就看到了“松风水月”四个大字,这座有着飞檐的大屋顶的小房子,就坐落在《流芳廊》的中间,忍不住还是要去看看那幅楹联。</p> <p class="ql-block">楹联是篆书“光透松间雪 月看水上波”。我未看清何人撰联何人所书,只是觉得很美,颇感情景相融!</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湖边,有不少景致,我们未得及仔细看,有些亭阁我叫不上名字。真是没文化哦!</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还是在《香雪海》铭记牌前拍了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古诗词方面的知识尤为薄弱,一些碑牌上的字我不认识,有些楹联我甚至不懂,再加上不会拍照,我做的这个美篇,完全不能表达出《香雪海》的美,更没有反映出她内在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只是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我知道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和我们每个南大的学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走出《香雪海》,跟化学楼再见了!主要还是身体感到太冷,我们就朝西门走去,实际上这里离大门口的地铁站更远。这让我们漏掉了一个小任务。原本我到仙林校区还有一个事,在新校区开始筹建时,按照校区绿地的规划图,我们家认养了三棵金桂树,我和史坚、史宏和连捷、外孙女连漪各认养一棵,本想今天看看它们长多高了,结果我们从西门出只能沿学校围墙走了大半圈就直接乘地铁回家了,有点小小的遗憾。但是,为了心中的香雪海,我还是会再来游览和学习的!!!我们心中的南大永远有着无穷的魅力!今天虽然是匆匆的走马观花,但我感觉,收获还是满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05.30晚</p><p class="ql-block">注: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李育佳老师(南大化院原副院长),是她为我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精准的相关信息!还为我补拍了五六张特别清晰的照片,为我的美篇增色不少!特别是关于《香雪海》的来源,更要感谢化学系1963级的薛为民、谢慧新二位校友,他们作为南大苏州校友会的创办和组织者,从筹建到集资直到2022年《香雪海》整个工程竣工,投入巨大的心血!(原来我只知道是香雪海电冰箱厂捐赠)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