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旅①】走进北京大学

黄豆豆

<p class="ql-block">  28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眼前这座古色古香的大殿,被绿树环绕,显得格外庄重。前方雕刻精美的石柱上,威严的狮子雕像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蓝天白云,整个场景宛如一幅画卷,让人不禁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参加完金山岭长城越野赛后,我与小春老师商定前往北京游玩几天。最令我期待的是参观我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小春老师为满足我的心愿,特意安排了行程。28号这天,我终于踏上了北京大学这片心心念念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作为国家公办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双一流”(A类)、“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被誉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这里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不断推动着学术的前沿发展。</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清末戊戍变化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结果。初名“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校长期间,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中心。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员。1952年成为以文理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p> <p class="ql-block">  燕园是北京大学校园的别称。北大本部坐落在燕园,这里曾是明清两代著名的皇家园林。校园在“九大园林”的基础上建造,既保留了北方园林的宏伟气度,又展现了江南山水园林的秀丽特色,成为集江南山水园林精神之大成而自成一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b>黄廷方楼</b>,为纪念信和集团创办人黄廷方先生(黄志祥校董之父),并感谢其家族对北大的慷慨捐赠而命名的理科教学楼。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庆时,黄志祥通过黄廷方慈善基金捐赠2亿元人民币,设立教育基金支持学校发展。北大为彰其贡献,将理科教学楼冠名为“黄廷方楼”。</p> <p class="ql-block">  <b>吕志和楼</b>,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吕志和博士捐资兴建的科研教学楼,主要用于支持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的研究。2017年,吕志和向北大捐资1.2亿元人民币,成立“吕志和生命科学学院基金”,用于建设生命科学科研大楼。这座楼不仅是北大前沿交叉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科研机构之一。</p> <p class="ql-block">  来到博雅塔,遇见了许多佩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他们正在北大开展游学活动。游学路上,每一步都踏着知识的沃土。孩子们或是漫步欣赏校园美景,或是驻足拍照留念,脸上洋溢着开心快乐的笑容,为北大的春天增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  <b>博雅塔</b>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与未名湖、图书馆并称“一塔湖图”,成为燕园建筑精髓的象征。这座塔仿通州燃灯佛舍利塔(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高37米,塔级13层,中空设计,内有螺旋楼梯通顶,外观淡赭石色,融合中西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据悉,1921年燕京大学迁址至未名湖一带后,为解决师生用水问题,校方于1924年在未名湖畔打井并配套建造水塔,设计争议后最终采纳仿古塔方案,由博晨光叔父捐资兴建。</p> <p class="ql-block">  博雅塔被视为北大学术精神与历史传承的载体,其设计兼顾实用性与艺术性,被誉为“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高度统一的杰作”。从实用水塔蜕变为文化地标,其历史脉络与建筑美学共同铸就了北大独特的校园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博雅塔旁的未名湖,垂柳拂岸,春天的花儿点缀湖畔。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动,不时跃出水面,溅起一串串洁白的浪花。鸭子和鸳鸯在湖中嬉戏,它们时而把头扎进水里,时而浮出水面,悠闲自得,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b>未名湖</b>,位于北大校园核心区,东临博雅塔,西接图书馆,南靠静园草坪,北连朗润园。湖名取“未名而有实”之意,象征学问的深邃与无限可能。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著名的景观之一,被誉为北大的“灵魂之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p> <p class="ql-block">  湖畔的博雅塔,塔影倒映湖中,形成“一塔湖图”(谐音“一塌糊涂”)的经典景致,成为北大标志性画面。</p> <p class="ql-block">  <b>猬实花</b>,繁茂的粉红色的花朵,在未名湖畔绽放,如瀑布般倾泻,非常美丽!被西方园艺界誉为“中国最美灌木”之一。</p> <p class="ql-block">  澄湖如镜、塔影毕现的未名湖,随清波则能荡漾出无穷的诗意。湖水清澈碧绿,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又似一面闪闪发光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和花儿。微风吹过,湖水泛起层层涟漪,发出轻轻的“哗哗”声,像是在演奏一首轻柔的春日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  在浓浓春意漫步在校园里,只见古树参天,绿树成荫,花卉簇拥,鸟语花香,亭台楼阁,古典建筑气势恢宏,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一处都能让你流连忘返。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气息,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博大的文化底蕴,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北大不仅是莘莘学子求学之天堂,也成为游者一堵风采向往之地。</p> <p class="ql-block">  <b>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b>,位于北大校园内,这里不仅是数学研究的圣地,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中心致力于推动数学的发展,为全球数学家提供了一个合作与创新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  未名湖<b>石舫</b>,又称“石船”“不系舟”,位于未名湖西北岸,靠近湖心岛方向。石舫为皇家园林遗存,为清代淑春园(乾隆赐予和珅的园林)的旧物,与北京颐和园石舫属同一时期建筑风格,体现中国传统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景理念。</p> <p class="ql-block">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淑春园遭严重破坏,石舫是少数幸存的遗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燕京大学购得淑春园遗址建校,将石舫保留于未名湖畔,成为校园人文景观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冰心在《未名湖》散文中曾提及石舫,称其“沉默如一位老者,看尽百年风云”。</p> <p class="ql-block">  石舫是历史见证者,从乾隆盛世到近代战火,从私家园林到学术殿堂,石舫见证了北大校园土地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  正如北大校友所言“未名湖的石舫从不启航,却载满了北大的历史与梦想”。</p> <p class="ql-block">  人间最美四月天,北大校园美如诗,阳光与芬芳共舞,每一帧都是自然的馈赠!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  <b>临湖轩</b>:临湖轩的红墙绿瓦在绿树繁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古朴典雅,与未名湖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日画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大学艺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  <b>翻尾石鱼</b>,乾隆十六年(1751),是圆明园属园长春园中西洋楼的石刻构件。今存北大未名湖西侧近岸水中。</p><p class="ql-block"> 长春园北部的西洋楼景观“谐奇趣”主楼南侧有一大喷水池,翻尾石鱼就是这个喷水池中央的装饰物。此件西洋翻尾石鱼,由黄褐色细石精雕而成。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焚烧、劫掠,使世界名园沦为废墟,珍贵文物流失殆尽,翻尾石鱼也被变卖。后被朗润园主人载涛买下。燕京大学1930年班毕业时,将此石鱼买来送给母校以作纪念。从此,翻尾石鱼就在北大未名湖畔安了家。</p> <p class="ql-block">  未名湖不仅是自然景观,更被赋予精神内涵。未名湖承载着从燕京大学到今日北大的百年文脉;是无数北大学子在此寻找灵感,留下青春印记,真可谓是北大学子的心灵栖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  <b>慈济寺山门</b>,慈济寺原在淑春园内,据说是当年祭祀花神之处,故常被称为“花神庙”。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遭到焚毁,现仅存山门。门额上有“重修慈济寺”字样。</p> <p class="ql-block">  <b>北京大学图书馆</b>,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也是亚洲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高校图书馆之一。它不仅是北大的学术资源中心,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和知识传承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1898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立,为北大图书馆前身;1902年正式更名为“京师大学堂图书馆”;1912年随学校更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1918年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推动现代化改革,毛泽东曾在此工作。1998年百年馆庆,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10年建成数字图书馆体系,成为全球领先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之一。 北大图书馆APP提供移动服务,与哈佛、牛津等全球顶级图书馆合作资源共享。</p> <p class="ql-block">  北大图书馆既是知识的宝库,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北大精神,持续为师生与世界学者提供智慧源泉,被誉为“中国大学图书馆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b>燕南园</b>,因位于燕园南部而得名,占地48亩,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园内现存17栋建筑,有自成一体的西式小楼,也有矮墙环绕的中式小院。2019年,北京市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燕南园历史建筑群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许多著名学者的居住地,历史学家洪业、翦伯赞,数学家江泽涵,物理学家周培源、饶毓泰、褚圣麟,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冯定,化学家张龙翔、黄子卿,语言学家王力、林焘,美学家朱光潜,生物学家沈同,文学家林庚,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社会学家吴文藻和文学家冰心(谢婉莹)夫妇等都曾生活在燕南园,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学术成果。</p> <p class="ql-block">  <b>燕南园63号:</b>这是一座中式风格院落,五开间庑殿顶,屋檐上雕有脊兽,结构精巧。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燕园后,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时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先生搬入燕南园63号,他著名的《新人口论》完成于此。1975年,语言学家魏建功也曾入住此宅,他主持编撰《新华字典》,并参与汉字简化工作。两位先生均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p> <p class="ql-block">  <b>燕南园64号:</b>这是一排东西向的平房,在燕南园的十七栋建筑中结构最为简单。在燕京大学时期,这里曾经是教职员工的集体宿舍。20世纪60~70年代,继续作为集体宿舍使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要奠基人之一翦伯赞先生曾在这里短暂居住。</p> <p class="ql-block">  <b>燕南园50号:</b>该建筑是20世纪50年代扩建校园时加入燕南园的,风格与园内其他建筑迥异。北京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居住于此。在这里,向达先生完成中西交通史、南海交通史、敦煌学等方面的诸多研究,出版倾注多年心血的学术著作《蛮书校注》。向达先生还大力促成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博物馆学专修科以及考古专业的创建。</p> <p class="ql-block">  <b>燕南园66号:</b>这是一座精致的西式二层小楼,与第二体育馆隔墙相望,曾是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和文学家冰心(谢婉莹)先生夫妇的住所。两位先生在一楼客厅摆放了许多报纸和学术刊物,很多师生都前来一睹为快,这里一度以燕京大学的“期刊阅览室”闻名。20世纪70年代末,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搬入此楼,整理了《谈美书简》等作品。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p> <p class="ql-block">  <b>燕南园51号</b>: 这是一栋西式二层小楼,建筑西侧立着乾隆年间的花神庙碑。20世纪50~60年代,物理学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饶毓泰先生曾住在小楼的东侧。不担任物理系主任后,先生仍然在此坚持自编讲义,为教师们开设前沿光学课程。同期数学家江泽涵先生住在小楼的西侧,在这里倾尽心血,完成学术专著《不动点类理论》。</p> <p class="ql-block">  <b>燕南园53号:</b> 这座典型的西式二层小楼位于燕南园东北角。1952年后,生物学家沈同先生和历史学家齐思和先生分别住在此楼一层、二层。沈同先生开创我国综合性大学首个生物化学专业,在研究动物冬眠、营养与维生素、核酸生物化学与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许多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他的《生物化学》大学教材经久不衰。齐思和先生学贯中西,在先秦史、近代史、世界史、中外关系史等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p> <p class="ql-block">  静园六院,传统中式院落,原燕京大学女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  燕京学堂延续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以学术卓越与文化交融为核心,成为全球青年探索中国的“学术窗口”。其独特的院落式学习环境与跨学科培养模式,使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大学的静园中,一座庄重而肃穆的纪念碑静静矗立,这就是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也是北大精神的象征,更是对无数革命先烈崇高精神的缅怀。这座纪念碑是在1993年5月4日北京大学建校95周年之际落成的,旨在纪念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期间,为北京大学(含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付出生命的近百位师生和校友。他们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今天的辉煌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面朝南方,由五块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多边形红色花岗石精心组合而成,整体形态宛如一个巨大的“心”字。其最高点离地面四米高,象征着五四精神在历代青年中不断传承、发扬。碑的正面,是陈云同志亲笔题写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的金字碑名,字体刚毅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碑身石壁采用粗犷的肌理效果,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而背面,则详细镌刻着96位不同年代牺牲的烈士(其中5位无名烈士)的生平事迹和牺牲时间。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永远照耀着民族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p> <p class="ql-block">  李大钊(18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和图书馆主任。他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重要领导者,被誉为“中国共产主义的播种人”。</p> <p class="ql-block">  李大钊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时年38岁。</p><p class="ql-block"> 李大钊以生命践行信仰,奠定了中国共产主义的思想与组织基础。他既是北大的“守常先生”,也是中国革命的精神火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大学元培学院</p> <p class="ql-block">  西门<b>石桥</b>是北京大学校园内一座具有历史底蕴和景观价值的桥梁,位于北大西校门(正门)入口附近,是进入校园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p> <p class="ql-block">  石桥为三孔拱桥,青石砌筑,桥栏低矮简洁,与未名湖区域的石桥风格一致,体现中国传统园林的典雅韵味。 </p><p class="ql-block"> 作为北大西门的“第一座桥”,见证了无数学子入学、毕业的历程,成为校友情感寄托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  正对西门的是校园的主要建筑,即现在的办公楼,其间空地上还耸立着从圆明园迁来的两只华表。西校门向西而行,是清代名园鸣鹤园的遗迹,往南的一片绿地和荷塘,是明末画家米万种勺园故址。</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华表是该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华表由汉白玉制成,柱身雕刻有蟠龙纹饰,顶部有承露盘和蹲兽(俗称“朝天吼”),象征威严与祥瑞。</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华表原为清代乾隆年间的文物,最初位于圆明园安佑宫。安佑宫是清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场所,华表作为皇家建筑的装饰物,体现了传统中国建筑的庄严与华美。</p><p class="ql-block"> 1925年,燕京大学(后并入北京大学)从圆明园遗址搬迁了两对华表至校园内,一对放置在燕京大学主楼前(现北京大学西门内),另一对放置在办公楼前。</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的华表保留了清代皇家建筑的精致工艺,柱身挺拔,雕刻细腻,展现了古代中国建筑的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  华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威与尊贵的象征,常用于宫殿、陵墓等重要场所。北京大学的华表不仅承载了历史记忆,也象征着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作为北大校园的著名景观,华表见证了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成为师生和游客拍照留念的热门地点。</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的华表不仅是校园内的一道风景,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体现了北大“兼容并包、传承创新”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西校门,为北京大学的正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西校门的门牌号是娄斗桥一号,处于北京大学的主轴线起点位置,是进入北大领略风光的最佳入口。</p> <p class="ql-block">  西校门在燕京大学时期是燕园唯一的正门,当时门正中悬挂着由蔡元培先生手书写的“燕京大学”四字匾额。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燕园以后,门正中换上了北京大学四字匾额。“北京大学”四字是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应北大学生会请求的亲笔题字放大而成,与红色的校门浑然一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象征着北大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  西校门作为燕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已成为北大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人们认识北大的重要窗口。经过岁月的洗礼西校门已演变为北大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摄 影:黄豆豆</p><p class="ql-block"> 摄影时间:2025.4.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