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几日,同事小钟从野外回来,手里拿着两张圆圆的,碧油油的棕树叶,他灵巧的将张开的叶片撕成一缕一缕的。经他一加工,青丝垂挂,如同两屏随风起舞的流苏。他说,端午节要到了,准备拿回家捆粽子。同事们戏说他念旧,自己包粽子,既费神又费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的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端午节。因为五月时值仲夏,天气温而不燥,阳光灿烂,雨水丰满,草木滋长,充满生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家历来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儿时,生活艰苦,每到完成麦收,插完稻苗,就开始期待端午节的到来,因为节日里意味着可以吃好的,可以打“牙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时,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幺爸、二姑和三姑。每到临近端午,奶奶就开始张罗。爷爷、幺爸负责去山里的楠竹林里采粽叶;二姑和三姑负责去附近山坡上找棕树叶;奶奶和妈妈筹备糯米,采草药,备艾草、昌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家就住在一个山坡下的农家小院里。彼时的五月,满眼披绿,屋后玉米成林,房前稻苗抽芽。天气时晴时雨,空气清新湿润。蘑菇在布谷声声的催叫中偷偷的露了头,又大又圆的棕树叶间还长满一个一个的黄黄的花苞,这时的山野对小孩子来说就像一个摩幻世界,充满了很大的吸引力。我放学的时候,邀上小伙伴以找棕叶为名满山遍野的跑,摘蘑菇、摘棕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月初四家里开始包粽子,因为家里只有奶奶会包粽子,那时候每年包粽子自然成了奶奶的事。木方桌下面的木条框上拴着一张张被开水煮过的棕树叶,叶子被撕成了条,丝丝垂挂,用来捆粽子。地上的瓦钵里装满了泡好的糯米,我就缠绕在奶奶的膝下,一会递粽叶壳,一会拿棕叶。粽子要包整整一个下午。傍晚时分,姑姑们开始生火煮粽子。不一会,由楠竹叶的清香、棕树叶的草香和糯米的甜香,混合弥漫,飘满了整个灶房、整个院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夕阳西落,晚霞漫天,一家人围坐在院坝边吃着粽子,畅想着丰年,那个味道就像那粽子一样,又甜又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结婚成家后,老公生日正好在端午节前一天。老公手巧,包的粽子又快又有形。每到端午来临,我们一家老少就开始张罗包粽子。此时爷爷、奶奶已不在人世,妈妈和爸爸还住在山坡脚下那个孤零零的农家小院。楠竹叶是爸爸从老家竹林里捡来的,棕树叶是妈妈从老家山坡的棕树上摘来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午节前两天,婆婆从超市买来糯米泡好,我将爸爸捡来的楠竹叶用刷子刷去绒毛,洗净、煮开。阳光的午后,公公、婆婆、我和老公,一家老少就围坐在客厅里包粽子。老公是主力,我们全都围着他打下手。粽子依然要包整整一下午,给我住在乡下的爸爸、妈妈包一些,给老公的叔叔、婶婶包一些,给大姐包一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公生日这天,请来家里的亲戚朋友,就着粽子,聊着近况,话着家常。一颗颗粽子,将很久没有联络的亲人又维系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端午,女儿很早就打来电话想吃家乡的粽子。于是我们一家又开始忙碌,找楠竹叶、买糯米。由于家乡棕树越来越少见,捆粽子经过改良不再用棕树叶,用棉线。女儿说要吃白粽子加花生、加红豆,还想吃腊肉粽要有盐味,于是家里又开始试验调味道,生怕让远在他乡的女儿吃不出我们对她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今年端午,妈妈已不在,公公也于前年去世。按老家习俗,家里老人去世三年内不能包粽子。我们准备好粽子食材后,找到老邻居帮忙包粽子。粽子经煮熟,真空包装后足足有12斤,从重庆到北京,跨越一千多公里,女儿终于吃上了家乡的粽子。电话那头,听着女儿的声音,远方的思念慢慢化成血液流动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岁又年年,粽子维系着我们家山高水远的血脉亲情,虽然有的走了、散了,但那浓浓的亲情,永远也消解不了。又到端午粽飘香,思念故人,想念远方的亲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