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同辉_当文化传承遇见童心飞扬

China.Red L.F

<p class="ql-block"><b>双节同辉_当文化传承遇见童心飞扬</b></p><p class="ql-block"> 艾叶的清香尚未散尽,七彩的气球已然升起。农历五月初五与公历六月一日的不期而遇,让传统文化的深沉与儿童节日的欢愉交织成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中,我们看见文明的根系如何在新生的枝叶间延续。</p><p class="ql-block"> 龙舟鼓点与童谣节奏奇妙共鸣。河面上,壮年汉子们挥桨破浪,船头鼓手击出《九歌》的古老韵律;岸边上,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喊着自编的加油口号,将楚辞的悲壮化作明快的节拍。两种声音在初夏的空气中碰撞,传统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成为可以加入现代音符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民俗智慧与童趣创意相映成趣。社区广场上,非遗传承人演示着雄黄酒画额的防疫古法,幼儿园老师则带着孩子们用食用色素在鸡蛋上绘制卡通图案。当老人用菖蒲作剑挂在门楣时,孩子们正用彩纸折出"艾草小精灵"。古老的避疫仪式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此刻达成和解,证明传统完全可以穿着活泼的新衣走进新时代。</p><p class="ql-block">最珍贵的莫过于文化记忆的传递方式。家庭餐桌上,母亲端来碱水粽讲述"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的农耕智慧,父亲则用粽子当积木教孩子搭建"迷你龙舟"。 这些生动的场景比任何说教都更具感染力,让屈原的爱国情怀、端午的节气智慧,化作孩子们生命里鲜活的记忆符号。</p><p class="ql-block"> 当端午的菖蒲遇见"六一"的彩虹,我们突然明白: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奔赴。孩子们在五彩绳里编入对传统的理解,大人们在童真游戏中重拾文化的初心。这两个节日的相遇,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握手,让我们看见文明长河永远奔涌向前的秘密——既有深沉的回响,更有清亮的和声。</p><p class="ql-block">作者:蔺峰</p><p class="ql-block">2025年05月30日</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甘肃兰州,西北师大会计学、省委党校经管学毕业。青春岁月,知青年代,青春年华,贺兰军魂。以笔为友,以诗会友。作品见诸于省市党报、高校新闻网、校报、校刊,省、市级及国内知名网络平台。并有获奖。作品有诗歌,散文,论文。篇数千章,字数百万。题材广,视角新,与三观同韵,与时代共鸣。著有散文诗集《沁雨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