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皇城“后门”的人间烟火气

闫有志

在中轴之门系列前四期中,我们从北京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出发,一路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故宫的门……本期为您介绍北京中轴线上最北端的门——地安门。<br><br>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北安门”。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后,改称“地安门”。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众所周知,天安门是皇城的南门,而地安门则是皇城的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又因为地安门连接着皇城和内城,故亦称为皇城“后门”。<br><br>民国初期,为便利交通,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被拆除。1954年底至1955年初,因疏导改善城市交通,地安门被拆除。 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br><br>与天安门附近一派皇家气派不同,地安门附近是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br><br>地安门内大街<br>地安门内大街北起地安门,南至景山后街。明代于街两侧设有司设监、尚衣监和内官监等衙署。清代改设花炮作和米盐库,是维持紫禁城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后勤保障部分。<br><br>雁翅楼:皇城后方的保卫部门<br>地安门内的雁翅楼始建于1420年,位于地安门十字路口南端东西两侧,这里曾是“地安门内两傍楼房,系内务府三旗办公之所”。雁翅楼后来与地安门一并被拆除,现又复建。<br><br>地安门外大街<br>地安门外大街是一条从地安门到钟鼓楼,长达775米的古老街道。自元代以来,地安门外大街前承皇城、后启闹市,历史上承载的商业功能延续至今,是中轴线上形成时间最早、形态最稳定的商业街市。<br> <br>🚩万宁桥:北京中轴线上唯一的元代遗存<br><br>万宁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是元代漕运的重要通道。明清后,万宁桥不再作为交通枢纽。今日的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北京市唯一还在为社会交通服务的元代桥梁。<br> <br>🚩钟鼓楼:中轴线的北端终点<br><br>鼓楼面向着地安门大街,地安门是它南面的“对景”,钟楼峙立在它的北面,这样三座建筑便合成一组庄严的单位。<br><br>北京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当钟鼓之声响起,整座城市的人们都按此规律,展开各自的生活。暮鼓晨钟在古都上空回荡了六百多年。<br> <br>🔴结语<br><br>从南端的永定门到北端的地安门,北京中轴线上的每一座门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承载着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它们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北京的故事,记录着北京的沧桑变迁,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br><br>以上就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门系列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