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第一章 红色歌谣 军魂永驻(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二、规范军人行为的纪律歌曲和条令歌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国工农红军歌曲中,曾有一些作为军纪、军规和配合军事训练的纪律歌曲和条令歌曲。这些纪律歌曲和条令歌曲曾在红军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仿“苏武牧羊调”的《红军纪律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不久即提出“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的三大任务。但执行三大任务必须有纪律作保证,于是毛泽东亲自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8年4月3日,毛泽东正式向红军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为:一、不拿工人、农民、小商人一点东西;二、打土豪要归公;三、一切行动听指挥。六项注意为:一、上门板;二、捆禾草;三、讲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①1930年5月全国红军代表大会上,红4军代表曾就“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作了报告,并说“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为红“四、五、六军及闽西、赣西南各地赤卫队共用的政治纪律”。1930年5月后,毛泽东和朱德又进行了修改,增加“不得胡乱屙屎”、“不搜敌兵腰包”两项,将原来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30年9月17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写进红1方面军颁布的《红军士兵章程》。1931年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逐渐成为全军和一切地方武装的纪律,但措词仍未完全统一。如“一切行动听指挥”在湘鄂赣苏区排在“三大纪律”之首,“八项注意”的第七项改为“不调戏妇女”;第八项“不搜敌兵腰包”在一些部队则改为“洗澡避女人”。直到1947年10月10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才最终确定并一直延续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1928年开始,伴随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逐渐形成,中国工农红军中出现了一些与之相关的“纪律歌曲”,如中央苏区的《红军纪律歌》、湘鄂西苏区的《红军战士纪律歌》(段德昌填词)及鄂豫皖苏区(红25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程坦填词)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首《红军纪律歌》1928年产生于中央苏区的兴国,根据《苏武牧羊》音调填词,配合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贯彻和执行,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首纪律歌曲。这首歌曲填入的新词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红军纪律最严明,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买公卖不相欺,保护小商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行动听命令,不敢胡乱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说话要和气,开口不骂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无产阶级工农群众个个都欢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红军纪律最严明,出发与宿营,样样要记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门板、捆禾草,房子扫干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借物要送还,损坏要赔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便找厕所,不搜俘虏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家照此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可以看出,这首《红军纪律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曲《苏武牧羊》,并保持着《苏武牧羊》“戴帽分节歌”的结构形式,但较充分地表达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红军纪律歌》曾在各红色根据地传唱,但其歌词不完全一样。如广西红7军传唱的《红军纪律歌》有这样的歌词:“红军纪律十分严明,凡我同志都要记清······我们都是工农出身,工农痛苦知最深······”鄂豫皖苏区的《红军纪律歌》则是这样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红军纪律最严明,行动听命令,不得胡乱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打土豪要归公,买卖要公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工农的东西,不可拿分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说话要和气,开口不骂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无产阶级劳苦群众个个尽相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红军纪律最严明,行动听命令,不得胡乱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出发与宿营,样样要记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门板、捆铺草,房子扫干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借物要送还,损失要赔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便溺找厕所,不搜俘虏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家照此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苏武牧羊》(蒋荫棠词,田锡侯编曲,产生于1914年前后)在五四运动以后被填词为各种不同内容的歌曲,如“五卅运动”中的《救国歌》、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第五场中的《忏悔》、东北抗日联军中的《劝亲日士兵反正歌》和《抽丁叹》等。在中国工农红军歌曲中,“仿苏武牧羊调”的歌曲也不只《红军纪律歌》一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扑朔迷离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9年9月30日,李志民上将指挥由230名将军组成的“将军合唱团”,在国庆10周年庆典上演唱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73年12月1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的对调。会上,毛泽东建议与会者演唱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建国后我军各种规格的阅兵仪式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都是军乐队的必奏曲目。作为我军最重要的纪律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产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5年,但何人填词,曲从何来呢?曾一直是个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2年3月26日,一位名叫程坦的老红军给周恩来总理写信,称自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填词者。这封信后来被转到总政文化部。“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初,总政文化部派人对程坦进行了采访,不久又采访了时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并认定了程坦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最早的填词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程坦,1907年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曾参加黄(安)麻(城)起义,后任红25军政治部秘书长。在鄂豫皖苏区时,作为军政治部秘书长的程坦就了解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正如刘华清所言:关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央通过文件、命令、传单、布告,早就传达到部队,四方面军的部队也都知道中央定的这个纪律”,程坦“觉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很重要”,即产生了将其编成歌词的念头。与此同时,上述中央苏区根据《苏武牧羊》音调填词的《红军纪律歌》在鄂豫皖苏区流传。于是程坦就根据《红军纪律歌》歌词以及他所能了解到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相关内容,编成了一种“九字句”的歌词,并将其填在曾在鄂豫皖苏区传唱的《土地革命歌》(或称《土地革命成功了》、《土地革命已经成功了》)的音调中。这就产生了最早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但由于1934年10月红25军即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进行战略转移,故当时此歌尚未在部队传开。1935年2月,红25军到达陕东南,并在蓝田、商县、山阳、镇安、柞水等县交界处建立根据地。程坦又开始整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并将其刊登在军政治部主办的《红色战士歌》(也称《红旗报》)上,还印成歌片,下发部队。同年9月,红25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随即与红26军、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程坦担任军团政治部秘书长。10月中央红军到陕北,并派出先遣队到达15军团。先遣队带来大批重要文件,其中一份即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颁发的《中央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程坦看到后高兴极了,反复朗诵。当晚,他睡不着,围着火,在膝盖上铺开纸,重新编写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歌的歌词。第二天一大早,程坦就去找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打着拍子唱给他听。郭当即批准发表在红15军团的油印报《红旗报》(或称《红星报》)上,其歌名为《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其音调仍是《土地革命歌》的音调。很快,这首纪律歌曲就在红15军团传开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5年程坦编写的《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原词已无法查找,但1954年总政编印的《中国工农红军歌曲选》中刊载的此歌歌词和程坦原词较接近。其歌词是这样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红色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的注意;第一不拿工农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第二服从上级的命令,我们胜利更能有保证;第三没收一律要归公,私打土豪纪律不可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八项注意我们要做到,时时刻刻切莫忘记了;第一早起门板要上好,免得群众心里多烦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第二早起都要捆禾草,室内室外脏物要打扫;第三言论态度要和好,接近群众工作最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第四买卖价格要公道,政治影响远近都传到;第五借人家具用过了,当面归还切莫遗失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第六若把东西损坏了,按价赔偿立刻要办到;第七到处卫生要讲好,选择僻处挖下卫生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第八对待俘虏影响好,不许随便拿他半分毫;倘若把这规则破坏了,红军纪律处罚决不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红色军人应当认识到,争取群众工作最重要;到处工农斗争起来了,全国胜利实现在今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根据形势和斗争任务的变化改编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抗日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的注意;第一实行抗日的纲领,最后胜利才能有保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第二服从上级的指挥,坚决杀敌才能得胜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不拿人民的东西,到处群众拥护又喜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八项注意件件要做到,一时一刻切莫忘记了;第一进出宣传一定要,抗日主张远近都传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第二早起内务整理好,室内室外脏物要打扫;第三说话态度要和好,接近群众语言最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第四买卖价格要公道,不准强迫群众半分毫;第五借人家具用过了,当面归还切莫遗失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第六若把东西损坏了,按价赔偿一定要办到;第七优待俘虏要周到,瓦解敌军工作极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第八到处厕所要挖好,绝对禁止随便拉屎尿;倘若把这规则破坏了,铁的纪律处罚决不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抗日战士相互监督到,军民合作一齐赶强盗;到处民众动员起来了,最后胜利实现在明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首歌词已大量加进了抗日的内容,其措词也更严谨,更具文学性。解放战争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发生较大的变化,于是又有了新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新中国成立后,此歌歌词又作了重要的改动,直到1957年定稿并延用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音调则更耐人琢磨。依照填词者程坦致周恩来总理的信,其音调来自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民歌《土地革命已经成功了》(即《土地革命歌》)。据考证,《土地革命已经成功了》又来自冯玉祥部军歌,如《军歌》、《训练歌》等。然而,冯玉祥部的这些军歌又来自直系军歌《大帅练兵》或同一音调的另一首军歌《民主立宪》。这就是说,《大帅练兵》或《民主立宪》作为北洋军直系军歌,当冯玉祥从直系独立出来后,其音调仍在冯玉祥部沿用。后来,冯玉祥的西北军一部参与“围剿”鄂豫皖苏区。其被俘人员将这个音调带到了红25军中,才有了《土地革命已经成功了》一歌,进而被程坦填词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一点是真实可信的。那么,这首《大帅练兵》或《民主立宪》的音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是中国民歌,还是外国音调呢?这还是一个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因袭冯玉祥部军歌的《射击军纪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首《射击军纪歌》是直接来自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的《射击军纪歌》。冯玉祥是一位爱国将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一位颇具影响的军人。他曾是一名基督徒,深谙音乐教化之道,故在其部队习唱军歌,以统一军队的意志和行动。冯玉祥曾亲自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军歌,最为著名的有《射击军纪歌》、《战斗动作歌》和《利用地物歌》等。这三首军歌都是1912年所在部队驻防三家店时编写的,均属条令歌曲。其中《射击军纪歌》是这样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射击军纪重要,皆须确实施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虽在敌火之下,务要坚韧沉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力求发扬枪火效力,时常注意利用地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时时留意官长,更须注视敌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无官长命令,不准擅自发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敌人消灭有令即停,不能命中决不轻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或见目标消灭,或闻官长之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指挥各兵停发,即行停止射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射击军纪至为重要,节省子弹人人须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战斗非常之际,纵令干部全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或值指挥失效,全仗自己维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人须有独断性质,人自为战方能却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激烈枪火之下,前进不可停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无论如何隐匿,不能不受损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至近距离万勿退却,如或退却等于自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首五段歌词共用一个音调的“分节歌”。这首歌曲曾在冯玉祥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为冯玉祥部“三大军歌”之一。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歌曲的《射击军纪歌》直接因袭了冯玉祥部的《射击军纪歌》,但对歌词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歌词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射击军纪重要,皆须确实施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虽在敌火之下,务要坚韧沉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力求发扬枪火效力,时常注意利用地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时练习射击,经常目测距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使射击正确,爱护擦拭武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每天五分举枪瞄准,时时保护准星枪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时时留意首长,更须注视敌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无首长命令,不准擅自发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敌人消灭停止放枪,不能命中决不轻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或见目标消灭,或闻首长之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指挥各兵停放,即行停止射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射击军纪至为重要,节省子弹人人须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发扬枪火效力,全凭技术精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发现坦克旗炮,沉着齐放毁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机枪扫射给予阻击,飞机奇袭听令扫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无命令不得放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难发现,修改后的歌词删去了原来第四、五段,所加的两段新词分别放置在原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和第三段之后,这样就构成了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歌曲的《射击军纪歌》。所保留的段落中,也进行了措辞上的调整,如将“官长”改成“首长”、将“有令即停”改为“停止放枪”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首《射击军纪歌》的音调是从哪里来的呢?谈及这首歌曲,冯玉祥将军曾说:“······我那时常到基督教会堂去做礼拜,我记熟了几个赞美诗的调儿,于是就按照那些歌谱,填上自己的歌词,油印出来给士兵唱诵。”①据石磊著《中国近代军歌初探》一书考证:这个音调可能是来自一首名为《春游》的歌曲。在冯玉祥部军歌中,《战斗动作歌》、《服从歌》、《爱国歌》、《爱民歌》、《发奋歌》、《爱同伍歌》、《悔改歌》、《忠勇歌》、《敬爱长上歌》、《体育歌》等,都来自这个音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国工农红军歌曲中,这首或来自基督教圣咏或来自《春游》的音调,在鄂豫皖根据地和川陕根据地还被填词为《红军三大任务》。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新四军中也曾有一首《射击军纪歌》,其曲调是作曲家章枚重新谱写的,但司徒扬填写的歌词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与冯玉祥部的《射击军纪歌》有显而易见的联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三、展开政治攻势的“瓦解敌军”歌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往今来,“瓦解敌军”乃用兵之道。《孙子兵法》中说:“攻心为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城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可见“攻心”的“心理战”古已有之。话说当年刘邦与项羽垓下决战,刘邦将项羽围困在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命其部队唱楚国的歌曲;项羽听到四面都传来楚歌,误以为刘邦已经得楚,要不楚人为何如此之多呢?于是丧失了斗志,进而大败于刘邦,上演了乌江自刎的悲剧。“四面楚歌”的故事表明一个道理,用今天的话说,即“歌声中出战斗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瓦解敌军”则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红军正是通过兵运工作和抗日宣传等政治攻势,消弱了敌人的战斗力,达到了“瓦解敌军”的目的。然而,在红军“瓦解敌军”的政治攻势中,歌曲发挥了重要作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充满“戏拟”意味的《可怜的白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早在1928年2月,中共中央就制定了“兵士运动计划”。“兵士运动”(简称“兵运”),即在敌军中下层发动“兵变”,目的就是“用敌人自己的武装来破坏他自己的军队,瓦解他自己的军队,同时要使兵士群众投到工农队伍中去,帮助工农群众的暴动”。1928年7月10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兵运策略》,再次提出策动“兵变”。“古田会议”更强调了“瓦解敌军”的重要性,并将“瓦解敌军”作为我军建军原则之一。此后,“瓦解敌军”一直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重要的政治攻势和作战原则,其策略就是通过揭露军阀混战、白军中官兵不平等及士兵受长官压迫(“克扣兵饷”)和虐待(“肉刑”)等现象,以削弱敌军战斗力,甚至发动敌军“兵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配合“瓦解敌军”的政治攻势,红军的政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在井冈山斗争和反“围剿”作战中编写了大批“瓦解敌军”歌曲,如《可怜的白军》、《白军兵变歌》、《白军受苦》、《欢送白军弟兄》、《告白军士兵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等。这些歌曲都很好地配合了“兵运”,在“瓦解敌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反“围剿”斗争中产生的《可怜的白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首《可怜的白军》作为一首填词歌曲,其音调来自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曲《可怜的秋香》。黎锦晖是20世纪中国儿童歌舞音乐的奠基人,中国歌剧的奠基人,也曾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五四运动以来,黎锦晖就致力于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他创作的《小小画家》、《葡萄仙子》、《麻雀与小孩》等儿童歌舞剧,曾被认为是中国歌剧的早期探索。黎锦晖组建和经营的“中华歌舞团”(后称“明月歌剧社”)曾红极一时,蜚声中外。20年代末、30年代初,黎锦晖也曾创作了《特别快车》、《桃花江》和“不健康”的流行曲,遭到“左翼”音乐家聂耳的批判。故黎锦晖的这些歌舞音乐曾一度被认为是“黄色音乐”。黎锦晖的许多歌曲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城市流行曲,大多被填词为中国工农红军歌曲。例如,《抗日反帝歌》、《反对日本进攻中国》、《远征曲》、《可怜的白军》等歌曲,其音调都来自黎锦晖的歌曲。(怜的白军》的歌词是根据《可怜的秋香》的歌词仿作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可怜的白军,白军,白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军你记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打过杨希闵,打过林虎陈炯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也打过北伐时的吴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蒋贼,他发财了,官长,他升官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军,你的军饷呢?你的性命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你呀!每天只在火线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拼命,拼命,拼命,拼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可怜的白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首歌曲揭露了军阀混战、白军中官兵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和长官对士兵的压迫和虐待,与红军“瓦解敌军”的政治攻势相吻合。根据《可怜的秋香》填词的“瓦解敌军”歌曲还有一首叫《白军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暖和的太阳,太阳,太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太阳你记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照着军官的脸,照着军官的衣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也照着黄面消瘦的士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军官,有太太爱,太太,有军官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士兵,有谁爱你呢?有谁顾你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哎哟!每天只在火线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打仗,打仗,打仗,打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可怜的士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与《可怜的白军》相比,《白军苦》的歌词更接近《可怜的秋香》,“仿作”的意味似乎更明显。这两首歌曲都像《可怜的秋香》一样,充满着悲凉,但同时又具有一种“戏拟”(parody)的诙谐色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加伦将军”的《白军受苦》和《亡国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彭加伦是我军重要的宣传工作者,也是一位老“兵运”。他原名并不叫“加伦”,是因为他长得酷似国外一个叫加伦的将军,长征中毛泽东戏称他为“加仑将军”,故后来干脆就叫“彭加伦”。彭加伦1906年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他曾先后在湖南、江西从事兵运工作。1930年起历任红军第8、9纵队政治委员,红22军秘书长、政治部宣传部长,红1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等职,成为当时我军一位多才多艺的将领。彭加伦曾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也曾编写了《提高红军纪律歌》、《渡金沙江胜利歌》、《战斗鼓动歌》、《夺泸定桥》和《到陕北去》等歌曲。其中,歌曲《白军受苦》和小歌剧《亡国恨》作为“瓦解敌军”的作品最具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首《白军受苦》是由彭加伦根据江苏民歌《无锡景》的音调填词的。一次战斗中,红军俘虏许多白军。彭加伦出于兵运工作的敏感,向这些俘虏了解白军中虐待士兵的情况以及士兵的思想动态,后将这些情况编成了一首《白军受苦》。这首歌曲一共8段歌词,其中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拉起小胡琴哪!唱唱反革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民党军阀真正不是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压迫我们工农士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罪恶多端数不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军士兵们,请你仔细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你们也是工农出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都只为豪绅地主压迫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无可奈何来当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抛弃好家庭呀,跑去当白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母妻子没人过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可怜无衣无食难生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民党军阀压迫你家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首《白军受苦》的歌词不仅保持着原《无锡景》歌词的韵脚,而且还具有原民歌的那种叙述性,紧紧抓住白军士兵被迫当兵、进而在军营中受虐待的事实,展开了“瓦解敌军”的政治攻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以民族大义为重、大力宣传“一致抗日,反对内战”,是中国工农红军“瓦解敌军”的政治攻势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随着民族危难的加剧,抗日呼声响遍全国。中国工农红军正是以此为契机,针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通过宣传“一致抗日,反对内战”,以削弱敌军战斗力,以期达到“瓦解敌军”的目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红军中的文艺战士曾编写了许多宣传“一致抗日,反对内战”的歌曲,如根据民歌《孟姜女》音调填词的《白军士兵歌》、《白军士兵张桂生十二月唱春》等。这种包含抗日内容的歌曲,尤其在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与东北军张学良部的交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彭加伦编写的小歌剧《亡国恨》也是如此。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红1军团战士剧社为了争取东北军张学良部,曾演出了小歌剧《亡国恨》。作为一部旨在“瓦解敌军”的舞台剧,其音乐由填词歌曲构成,音调来自30年代的城市歌曲,如《渔光曲》(任光曲)、《湘累》(陈啸空曲)等。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部歌剧曾在东北军中演出,并引起强烈的反响。剧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老家去!”的台词使东北军官兵十分激动,还情不自禁地高呼口号,甚至冲着国民党政训处派来的人高喊:“不给他们饭吃!”这部小歌剧激起痛失家乡的东北军将士的爱国之情,减缓了东北军张学良部对红军的对抗,起到了“瓦解敌军”的功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仿“孟姜女调”的《白军士兵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保安县的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11月初与红15军团会师。这使蒋介石为之不安,于是调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企图围歼我军于葫芦河、洛河之间。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中共中央决定集中兵力,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歼灭沿葫芦河东进之敌一部。11月20日,敌109师分三路沿葫芦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罗镇进攻。中国工农红军一部实施抵抗,诱敌深入。11月21日子夜,红1方面军主力和红15军团发起进攻。激战至次日14时,敌第109师大部被歼,其残部500余人退入直罗镇东南的一个村寨负隅顽抗。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指挥员当即决定对敌实施政治攻势,进行“瓦解敌军”的宣传,组织了一支由五六十人组成的宣传队,在一个与敌占村寨对峙的山头上,齐声唱“仿孟姜女调”的《白军士兵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正月里来梅花香,官长们天天打麻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花姑娘房里双抬酒,够我们呀弟兄们三年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月里来兰草花儿开,官长们搂着姨太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双丝袜子七八块,兄弟们呀穿的是破旧鞋(há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月里来杨柳儿青,小厨房的伙食爱坏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弟兄们一天三餐黄米饭,几个月吃不到一次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月里来油菜花儿黄,官长们呀逼我们加入国民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乱七八糟照了一张相,一个月呀扣他妈的三分大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月里来石榴花香,蒋介石弄了一个法西斯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哪个敢把抗日讲,立斩头颅命遭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月里来开差汗满头,翻山越岭无劲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筋疲力尽不敢掉队,泪珠呀伴着汗珠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月里来秋风凉,好容易关了个六成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扣八扣东扣西扣,三个月关他妈的两块大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月里来泪满腮,升不了官来发不了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卖了我们的命,上火线替他呀当炮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月里来恨难平,日本兵占了东三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一枪不叫我们放,逼我们兄弟来打自己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月里来北风吹,冻手冻脚挖堑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官长们张口骂混蛋,动不动哎鞭子身上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一月里来恨难忘,官长们呀逼我们上战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弟兄们在前他们在后,个个呀都拿着小手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二月里来大雪飘,为着谁来把命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弟兄们要想找出路,掉转枪口当红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红军宣传队开始唱这首《白军士兵歌》时,敌人还在寨子里乱打枪,但唱着唱着,枪声逐渐消失了。这首《白军士兵歌》揭露了国民党军中官兵的不平等,但更主要的是其中有关“日本兵占了东三省”的内容使东北军官兵为之动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里需说明的是,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出《八一宣言》,11月1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抗日救国宣言》,使“一切的爱国的官兵们!调转枪头打日本,打卖国贼去”①成为红军政治攻势中的一个重要口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宣传队唱到第三遍时,只听到寨子里传出两声清脆的枪响。随后,只见一面白旗从寨子的围墙中打出,随之便有枪支从围墙内扔出。原来,被歌声感染的官兵们开枪打死了顽固的副营长郑绪彦和一个国民党的特派员,哗变向红军投诚了。在这场局部的战斗中,红军没费一枪一弹,而用歌声瓦解了敌军,攻破了坚固的防守,成为直罗镇战役中最精彩的一笔,也是我军光辉战斗历程中利用歌曲成功“瓦解敌军”的精彩战例。</b></p>